如果父母平时对待孩子的要求,如果合情合理,就不应该只是答应而不兑现。而对于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我们也不能一味的用刺耳的话去拒绝,这样孩子的心会受到伤害。所以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应对。
有哪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作业的质量,还要关注孩子作业完成的时间。事实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和性格不同,一次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作业时间。不要让孩子养成混日子,不讲效率的习惯。于是我规定作业要在放学后做(特殊情况除外),而且必须做得认真工整。
还有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把你想做的事强加给你的孩子。让他们学自己喜欢的。也许这方面会有惊喜和天赋。我们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给自己布置了作业,要做到“三要”。
01
态度坚定。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尤其是当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的时候,父母的坚定态度更是至关重要。多接触老师,每天一起努力进步一点点也不错。
02
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
父母自己在看电视,却让孩子做作业,不仅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做到这一点可能有点难,但至少你可以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做到,那就是你可以静下心来拿起书陪他一起营造读书的氛围。
03
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俗话说“夸一个孩子,不如夸一个孩子久”。与其让孩子在无休止的批评中纠缠错误的事情,不如适时的表扬,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鼓掌!我坚信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被骂而是被夸。被表扬的孩子有潜意识的自信和积极正确的思维。相反,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孤僻悲观。大家都爱听好话,何况孩子。虽然他们很小,但他们也有自尊。如果他们一味的讽刺谩骂,必然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鼓励必不可少。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适合孩子。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阻挡你到达远方的不是你面前山的高度,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每个家长都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家长朋友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实施独特的教育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04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很多孩子把父母的付出和爱视为理所当然,不需要感恩和回报。对父母缺乏感恩是孩子不听话的重要原因。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让孩子学会理财,养成记录收支的习惯。美国前首富、美孚石油公司总裁洛克菲勒每周给子女的零花钱只有30美分,折合人民币2.4元。而且,他要求子女每周记录每一笔支出,下周收到零花钱时提交给父亲检查。后来,他的子女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依靠亿万富翁的父亲。新时代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合作,同时也要学会如何理财。如果养成记录收支的习惯,就可以把财富用在“刀刃”上,有条不紊地规划人生,而不是不断捉襟见肘,疲于应付金钱问题。学会理财,就是学会规划人生。理财会让你一生受益匪浅。过了一段时间,让孩子算算,父母一学期一年要花多少钱。
人民币
另一方面,孩子也要参加一些劳动,努力赚钱,明白钱来之不易,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这样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证。
05
宽容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严是爱,松是害”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的确,严格的要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让孩子按照成人的理想模式发展,少走弯路。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对“严要求”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使孩子习惯于接受,不会批判性思维,失去个性,创新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孩子抑郁、孤僻,过早地失去童真。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要严格,更要宽容。严格不是苛刻、苛求,而是严格适度、严格有序、严格合理。宽容并不意味着放纵,放任,对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原谅他们所有的错误。宽容更多的是对孩子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宽容,让com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严格的教育。
我们家长要处理好严格要求和宽松环境、严格过程和宽容结果的关系。宽容是对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有信心和勇气。严格要求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孩子严于律己、自始至终的良好习惯。
06
民主平等的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后的显著特征是孩子开始发育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和心理上的变化。很多家长会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一直不听话。你要往东,他就往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断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表现是对独立活动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自己当大人看待。如果此时父母还把他们当孩子看待,他们会感到厌烦,觉得自己伤害了自尊,会产生逆反心理,萌发对立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但自控能力很差,经常不自觉地违纪。他们喜欢和别人争论,但论据不足;我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我不确定;喜欢批评别人,但容易片面;我喜欢怀疑别人,但缺乏科学依据。
所以,我们的父母仅仅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断奶期”的本质。心理断奶期,本质上是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我们要和他们建立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点。
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尽可能的支持孩子,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平等的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分析事情,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我们的父母也不能太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以叛逆的方式威胁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教育者。
0-6岁是孩子形成素质和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中的头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和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所有关于生命的知识,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到的,25%是在生命的第二年学到的。这里的生活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环境或父母直接遗传下来的。以身作则进行教育是培养孩子道德行为最可靠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精神品质远比智力发展重要。精神是树,思想是果。精神是灯,思想是光。人的智力是精神素质的反映。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比如各种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孩子精神品质的培养,那只能本末倒置。孩子长大后,性格会有缺陷,道德发展会受到阻碍。
合理控制孩子就是告诉孩子行为的标准,也就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控制要有权威:当孩子可能犯错,我们要控制的时候,一定要有权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你的要求会伴随着惩罚或奖励。有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当然,对孩子的控制一定要负责。并告诉你的孩子你要求的原因。与孩子父亲的一致性: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是一致的,让孩子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你不同意爸爸的控制,以后孩子不在场的时候也要和他商量。这样做也可以树立父母双方的权威。不要过度惩罚:不要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欺负孩子。管理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奖励他的良好表现。
父母需要通过积极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来积极教导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让孩子在社会中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很重要。所以,不能让孩子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做另一套。只有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和礼仪的培养,才能用高尚的道德教育下一代。自我价值高的人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可以和身边的人交往;我可以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力,培养勇气、信念、自信、对生活和他人的信任等品质。相反,低自我价值感是对自我的一种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仇恨等破坏性情绪会伴随你一生。
建立明确的家规,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有规则,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家规不超过五六条,要适合家庭的具体需求,一定要用肯定句陈述,张贴出来。如果违反家规,要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一旦确立,就要坚决执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家规进行调整和修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让全家人分享生活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互相尊重,享受爱的氛围。
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随着孩子的成长,给他们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权力来掌控自己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自觉要求自己;甚至克制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些自由。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说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更加尊重和爱我们。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可以避免紧张,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际机会。比如“该睡觉了。你想听昨天的故事还是新的?”“你今天想穿粉色外套还是蓝色t恤?(如果孩子两个都不选,家长可能会问:“我帮你选,还是你自己选?”)做选择,让孩子负责任是日常行为,对发展孩子的自我价值至关重要。
游戏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孩子们通过游戏学习。儿童需要通过接触与生活相关的具体的、模拟的事物,与同伴、成人和环境进行互动。游戏让孩子放松,培养专注的工作态度。在5岁之前,不要过早地开始练习字母、数字等符号,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因为幼儿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告诉孩子要积极做什么,而不是传统教育者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总是对孩子说“不要在沙发上吃东西”。这种消极的语气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极的行为上;而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应该怎么做。积极的说法是用美德来修饰孩子的行为,比如“你忘了和别人相处了”或者“我们在餐桌上吃饭!”
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每天下班后,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要给孩子提供各种体验,尽可能让他们接触各种事物。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和精神伴侣,应该尊重孩子遇到挫折时的感受,以超然和同情的态度陪伴孩子。
本网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教育孩子的四种方法,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qkl/14629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