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基础上进行的。新时期以来,劳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劳动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成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体系,在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
价值观作为价值认知的一种形式,具有评价功能,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具体行为或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个体价值观包含一定的目标追求,以特定的原则和标准指导人们做出行为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劳动价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劳动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属性。也可以理解为,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合社会及其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和思想体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形象下,在择业和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包括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和评价以及劳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表现在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意愿、劳动追求和劳动选择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在时代性、矛盾性和可塑性。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时代。劳动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升华。随着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劳动媒体平台的要求、环境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劳动价值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充满创造力和活力,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带有时代的烙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时代的特征。其次,矛盾。大学生在形成自己的劳动价值观时,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年龄经历、身心状况,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会在思想矛盾的运动中做出自觉的选择,形成符合自身自我价值标准、符合自身需要的劳动价值观。最后,可塑性。劳动价值观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发展和最终形成遵循着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虽然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劳动价值观,但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还会形成新的、更加稳定的劳动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澄清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有相应的理论内涵,只有有理论内涵的支撑,才能发挥导向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给学生讲劳动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劳动价值的理论内涵体现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活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人类劳动。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保障,是建设美好生活的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财富和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具体劳动带来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丰富精神财富,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最后,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后,人们通过劳动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充分认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价值观的内在逻辑,进而明确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确保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符合未来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理想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劳动价值观不断创新。它在继承原有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最突出的元素是科技和知识。可以说,新时期劳动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是在努力和愿意的基础上发挥脑力劳动的作用,让知识型、技能型和管理型劳动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如今,人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劳动主体也发生了调整,发挥了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者的作用,这符合劳动发展的趋势。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劳动的方式和方法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劳动价值观的内涵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的劳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告诉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意义,以保证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符合未来发展。
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应创新劳动价值观,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劳动”的共识,形成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可以从建设以劳动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入手。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塑造道德行为的主要场所。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把劳动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劳动价值观体系。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会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追求更高的思想价值,积极践行劳动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培养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向学生传递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向学生解释劳动价值观的内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年级灵活安排课程,保证所教内容为学生所能接受。学生和教师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劳动价值观传递的推动者。把劳动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充分衔接,为思政教师讲课提供素材,为学生提升劳动价值观提供渠道,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有必要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从理论层面思考劳动价值观。在思政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劳动价值体系,巩固原有的劳动价值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劳动价值观充分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向学生讲授劳动价值观相关知识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促进了社会发展,创造了社会财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价值观与这些内容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劳动价值观。思想政治教师还需要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促进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结合,既要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既有实践劳动素养,又有理论劳动素养。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要多教学生一些与劳动价值观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体会到幸福来自于辛勤劳动。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需要拓展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校外教育平台。思政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讲解与劳动价值观相关的课外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邀请劳动模范到学校演讲。让学生感受劳动模范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认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其次,发挥家庭平台的作用。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学生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家长需要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可以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和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融合成为思想政治教师的一种尝试。
(作者:吴浩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网
本网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价值观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价值观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qkl/14932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