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经讨论过OpenAI在股权投资协议设计上的独特性。今天我们分享的是OpenAI技术模式创新背后的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创新文化的培育。
文:FT中文网专栏作家郑志刚,农历兔年伊始,生殖式AI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颠覆性体验,取代了以往节日的传统话题,成为家人朋友聚在一起用微信聊天的一件趣事。随着一些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产品的推出时间表,以及一些国内风险投资领导者宣布参与人工智能研发计划,一个新的AI时代正在到来。毕竟连比尔·盖茨都说ChatGPT的意义不亚于电脑和互联网的诞生。虽然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技术伦理、商业化等诸多挑战,甚至不排除ChatGPT成为下一个“网景航海家”(互联网普及前浏览器领域昙花一现的先驱)的可能,但毫无疑问,它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除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研发技术的突破是利用生成式方法形成的,从而完成技术模式的重大创新。而推出ChatGPT的OpenAI,也在支持这种技术模式创新背后的企业系统设计上做了很多创新。围绕OpenAI在股权投资协议设计上的独特性,我已在FT中文网2月6日推送的专栏中重点讨论过。今天想和读者分享的是支撑OpenAI的技术模式创新背后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创新文化的培育。那么,OpenAI的异军突起给我国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创新文化的培育带来了哪些有趣的启示呢?第一,打破产业政策神话。很多学者用“ChatGPT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世界人工智能领域”来评价它在人工智能领域带来的重大突破。推出ChatGPT的OpenAI,源于2015年成立的一个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小型非营利实验室,总部位于旧金山任务区的一个旧行李箱工厂。甚至在2022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这个ChatGPT之前,其实很多人连做梦都不会想到人类社会会这么快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其实这恰恰是创新带给我们的魅力。它是不可控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让很多人感慨的是,OpenAI并没有在美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下得到大基金的支持,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只是依靠市场上风险投资的支持。在奥特曼和布洛克曼的带领下,潜心研发了7年,终于让ChatGPT Cross 空问世并脱颖而出。我理解美国科技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科技人的好奇心(奥特曼和布洛克曼都有名校退学的经历),依靠市场的力量(风险投资的盈利动机),所以创新是可持续的。马斯克(带着特斯拉去中国投资建厂)走了,奥特曼又来了,等等。反观中国,很多人都有一种或强或弱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感觉,即希望出台类似芯片的产业政策和举国体制,在政府的干预下实现“弯道超车”。创新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决定了这不是产业政策制定者可以预见的。很多时候,产业政策支持的选择性扭曲了潜在项目的市场识别内生机制,增加了创新竞争的不公平性。从历史上看,也许只有市场和时间才能真正鉴别一个项目是否成功。OpenAI其实只是众多探索未知项目的创业公司之一。中国需要的是真正包容的创业环境。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这些可能比产业政策支持和政府补贴重要得多。第二,走出公益视野的误区。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不止一次看到朋友转的OpenAI“股权结构”的黑图。这张图除了像很多媒体一样介绍了OpenAI的四个利润分配阶段,还特别强调了创始人兼CEO奥特曼拥有0股,“因为OpenAI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非营利组织”。这种“一群伟大的人用自己的钱做造福人类的公益”的描述,无疑给OpenAI增添了许多神圣而崇高的色彩,让这家公司在很多初创企业看来显得有点高。同样是在微信朋友圈,我不止一次回复转发上图的朋友“这个不准确”。很多人(包括这张图的作者)对OpenAI的理解是从一个还没有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架构,但实际上是一个有限合伙企业(见推出ChatGPT的OpenAI的股权投资协议设计的独特之处)。OpenAI是一家名为OpenAI LP的有限合伙企业。OpenAI非营利组织是这个有限合伙企业中负责合伙人事务的普通合伙人(GP)。其员工也是有限合伙人的一部分,所以奥特曼是有股份的(更准确的说是合伙股份)。仅从目前披露的有限信息,我们无法得知他持有多少。除了奥特曼或多或少拥有股份,鉴于庞大的R&D投资无法依靠有限的捐赠,OpenAI被迫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虽然其负责合伙人事务的普通合伙人被称为“OpenAI非营利”,中文翻译为“OpenAI非营利”。在一定程度上,OpenAI的这种内部转型导致了原本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小型非营利实验室的原始团队的分裂。不过,至少目前来看,商业化路径的选择并没有改变奥特曼和布洛克曼创建OpenAI的初衷。这体现在他们股权投资协议的第四阶段,即在利润达到1500亿美元后,将微软和其他风险投资家的股份无偿转让给OpenAI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确保创造和采用安全有益的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很明显,他们是来用商业手段最终实现公益愿景的。虽然这个社会需要以造福全人类为目标的理想主义,也需要帮助他人的公益活动,但这些不应该是提高人类福祉的主要途径。现实中,依靠公益的眼光远不如追求利益。同时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借助市场更有效的服务社会。企业家主观上追求自己的商业利益,但客观上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如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的,“我们每天早上都能吃到新鲜的面包,不是因为他的善良,而是因为他的贪婪”。乔布斯和马斯克出于商业目的所做的很多发明也可以造福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或许不需要批判这些企业家是否应该保持公益的初心,只需要他们保持过去、现在、未来或者对利益的追求。当然,企业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公益动机,无疑可以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实,如果可以把OpenAI的公益模式理解为“一群伟大的人用自己的钱做公益,造福人类”,也提醒读者,要警惕一些人谎称做公益,造福人类。个人认为OpenAI的公益愿景在中国现阶段是不可模仿的,甚至简单的模仿都可能带来灾难。原因是只有利润可能成为一个商业机构创新的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否则我只能单纯怀疑他们是骗子。我们知道,公益的初心会成为一些伟人取之不尽的内在动力,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的是外在动力。公益和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发生冲突。而目前OpenAI的商业化转型恰恰说明了这种冲突的存在。这就是我担心他们的模式能走多远背后的原因。因此,在技术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的OpenAI未来如何继续做公益的愿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在此,也衷心祝愿OpenAI能像商业模式和企业制度创新一样,走出一条平衡公益与利益关系的新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异军突起的故事,异军突起是褒义还是贬义":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qkl/17826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