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独家丨部分大学生深陷网贷陷阱 监管发文严禁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其放贷

独家丨部分大学生深陷网贷陷阱 监管发文严禁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其放贷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中国有4000多万大学生,但近年来却被一些不良网贷机构视为贷款对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因贷款数万元到偶像化、医美、奢侈品等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引发社会纠纷和矛盾。

近日,银监会、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和无证机构向大学生发放贷款。

3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银监会等五部门发布通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管机构指出,近期,部分小贷公司针对大学校园,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进行诱导营销,针对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其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侵害其合法权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通知》禁止小贷和无证机构向大学生放贷,禁止向第三方机构发送借款学生信息,禁止非法泄露、曝光或买卖借款学生信息。不允许精准营销大学生,不允许向借贷机构推送和引流大学生。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小贷公司的大学生贷款占比超过60%。《办法》对部分全国性互联网小贷公司产生了影响,但也会约束大学生非法借贷行为,规范校园市场。

禁止小额贷款和非持牌机构向大学生放贷。

近年来,“警方介入调查广西一学生贷款近万元治痘痘”、“多名学生贷款分期付款买苹果”、“爱豆今日正式公布一款高价代言产品,多名盲目偶像化学生粉丝将贷款购买”等新闻层出不穷,公众对大学生贷款讨论激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银监会等五部门要求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借贷行为。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具体来说,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对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查,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贷款机构外包合作机构应加强客户筛选,不得采用虚假、误导或诱导宣传等不正当手段诱导大学生提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营销,不得向贷款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记者了解到,大型互联网公司一般都是以其互联网小贷牌照放贷。比如蚂蚁集团旗下有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分别是重庆蚂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主体对应花呗)和重庆蚂蚁上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主体对应借呗),注册资本分别为120亿元和40亿元。在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中,百度、JD.COM、美团、小米、众安等。分别在重庆办过小贷,小全额贷,通赢贷,三快贷,小米贷,众安贷。

《通知》禁止小额贷款向大学生放贷,这是继《商业银行网络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之后,针对互联网贷款的新规定。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要严守风险底线,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建立健全适宜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加强贷前调查评估,重视贷后管理和监管,确保风险可控。

对于非持牌机构,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此外,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通知》允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开发有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总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审核大学生资质,提高资产质量。

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合作机构不得面向大学生开展网络精准营销。在校园内开展的线下营销宣传活动,需提前向营销地监管部门申报,并将营销活动的具体地点、日期、时间和内容提前告知相关教育机构,并征得教育机构同意。营销活动不得利用欺骗性、误导性或诱导性宣传诱导大学生申请消费贷款。

联合贷款和助学贷款不得发送借款学生信息。

对于互联网贷款中常见的联贷、助贷等贷款模式,《通知》还规定,要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并严格执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妥善管理大学生基本信息,不得将借款学生信息发送给第三方机构,不得非法泄露、曝光或买卖借款学生信息。

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拆解过互联网贷款的信用聚合模式。在网贷产业链中,目前比较流行的玩法是“信用聚合模式”,即助贷或联合贷,由蚂蚁金服、平安普惠、小满金融、微众银行或王新银行等金融科技机构牵头或撮合,引入大数据风控、担保增信、银行等。

征信方面,要加强信用信息报送,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所有信用信息报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同意提交信用信息的学生可能无法获得贷款。

在贷款管理方面,《通知》要求严格贷前资格审查,实质审查认定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综合评估大学生征信、收入、纳税等信息,全面了解其信用状况,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其身份真实性,获取具有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

要加强贷后管理,确保贷款资金流向符合借款合同规定;妥善处理逾期贷款,规范催收管理,禁止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及时掌握大学生资金流和信用状况的变化,完善应对预案,确保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整体业务风险可控。

小贷和消费金融公司纳入整治范围。

《通知》要求,在前期网贷机构校园贷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要将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借贷机构纳入整治范围,综合运用网站监测、资金监控、现场检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管、检查和查处。同时,加大对非法放贷机构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对已经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督促小贷公司制定整改方案。已发放的贷款原则上不再展期,现有业务逐步消化。严禁违规新增业务。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拒不整改或情节严重的机构,要严肃查处和打击,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

“明确将小贷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纳入整顿和监管范围,对一些全国性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影响很大。有的小贷公司大学生贷款占比超过60%。"广东省小额贷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许蓓告诉记者,不允许对大学生进行精准营销,不能诱导大学生申请消费贷款,要严格执行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和个人征信。贷款后不能打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也有禁止过度消费的监管意图。

近年来,主要在网上展示业务的消费金融公司也获准成立。2020年以来,银监会先后批准了5家消费金融公司,分别是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尹素开基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此外,尹蓓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尹航消费金融相继增资。

此前,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也表示,不宜通过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央行还表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质量下沉明显,多头连带负债、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不良率有上升迹象。

此前,蚂蚁集团也下调了华远的年轻人名额。2020年12月底,很多网友反映自己的花呗额度被下调了。从绝对量来看,大部分都是从不同额度降到3000元。这次被转的用户大部分是年轻人,没有逾期还款。对此,蚂蚁集团回复称,目前花呗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加理性的消费习惯,但支付宝并未透露具体下调标准和用户范围。

帮助陷入网贷泥沼的大学生

《通知》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助,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包括,高校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讲解不良网贷的危害,剖析“偶像化”等校园不良网贷案例,切实提高学生的金融安全意识。加强诚信意识教育,教育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如实提供信息,不得故意隐瞒学生身份,不得恶意骗贷或违约,珍惜个人信用记录,警惕网贷逾期对个人征信的影响。

此外,不断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要确保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提高学生资助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基本生活费等可负担需求。完善特殊困难救助机制,设立专项资助资金,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提供紧急救助,解决学生临时、紧急的资金需求。对于陷入网贷泥淖的大学生,要建立专门的机制,引导他们以理性有效的方式解决网贷问题,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教育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理性应对遇到的困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学生开展延伸学习、创新创业,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另外,全面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加强学生消费观教育,要把学生节俭意识的培养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关注学生消费心理,及时纠正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建立日常监控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生活消费、人际消费、娱乐消费中的倾向性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努力做到早预防、早教育、早发现、早处置。

《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以套路贷、高利贷等方式实施的犯罪活动,加大对非法拘禁、绑架、暴力催收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编辑:李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独家丨部分大学生深陷网贷陷阱 监管发文严禁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其放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630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