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花式诱导网络平台过度借贷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实际测试显示,美团、携程等20多个app涉及的业务非常广泛,从外卖到购物,再到旅游、社交,但都以各种方式设置了借贷功能,如优惠支付、赠送会员、默认选择等。,引导消费者选择借贷服务。一些看似与金融无关的美容软件,也将借贷服务作为明显的选项;一些外卖平台在用户个人主页的“我的钱包”中突出了借款功能;也有用户表示,点外卖时被优惠信息引导,开通了类似花坛“先用后付”的月付功能。面对这种“满屏都是财经app”的情况,不少网友感叹,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套路”。实际测试表明,这些平台在诱导用户开通贷款额度、使用分期付款方式时,通常会突出优惠信息和开通按钮,如高亮、闪烁等,但没有服务费的重点说明,需要你输入具体的服务协议才能查看相关规定。
用户在开通贷款功能时,“同意协议”的选项通常是一键勾选或一键确认,但实际上涉及信用授权、信用支付、个人信息授权等多项协议。更有甚者,当记者选择退出借贷界面时,竟然接到了推销借贷产品的陌生电话。记者试图回拨,却听到“无法接通”的语音提示。此外,一些与分期付款相关的服务费纠纷或投诉,主要集中在平台诱导用户分期还款并收取分期服务费的问题,提前还款也会收取相应的服务费。那么,为什么各种平台纷纷推出借贷服务,用花式“借钱”呢?记者调查发现,原因归结为利益驱动。首先,通过收取利息和服务费,平台和借贷机构都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其次,这样可以提高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和停留时间,增加用户粘性,实现流量变现。此外,平台还可以通过借贷收集用户的财务信息,这对于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是有价值的。事实上,正是平台的帮助,让一度低迷的网贷业务得以发展。
2015年前后,一些没有资质的P2P网贷公司主要从事网贷业务。然而,2019年,监管层开始对这些公司进行专项整治,导致全国5000多家P2P网贷机构被驱逐,P2P借贷方面的业务也陷入低谷。近年来,一些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谋求发展,选择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新的网贷业务,从而形成了“满屏都是金融app”的现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688家,贷款余额8270亿元。然而,当平台的协助演变为花式诱导时,无节制消费、过度负债、隐私泄露等风险变得更加频繁和明显。有些消费者因为粗心或误操作成为借款人;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因为“以贷养贷”或长期借款而陷入财务困境,难以自拔。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锐提醒消费者,虽然网贷业务非常便捷,申请流程简单,不需要抵押物、担保,贷款发放时间快,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网贷平台是和征信系统对接的。如果不能及时还款,个人征信记录会受到影响。其次,利息的累积会增加债务负担,分期付款会有服务费,提前还款也会有相应的费用,这样很容易导致消费者过度负债。此外,在贷款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供身份信息、财务信息甚至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但一些网贷平台在保护客户隐私方面做得不够,很容易导致信息泄露,给消费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李锐表示,随着平台经济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借贷双方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形成借贷关系,且有证据证明网络平台为其借款提供担保的,那么出借人请求网络平台承担相应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此外,根据《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平台存在诱导用户开通贷款功能、将贷款支付设置为默认支付选项、未充分提醒还款等行为的,可以认定为利用技术手段或者格式条款强制交易,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消费者可以向监管部门和人民法院寻求帮助,积极维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互联网借钱,互联网借贷有哪些风险":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431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