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平台app的借贷广告比比皆是。向平台借钱无门槛、无抵押,从注册到提交分分钟即可完成。但也有很多消费者因为网贷利率高、收费不透明、超前消费的存在而“套路”。
监管部门遏制金融产品网络营销乱象
去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了《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遏制金融产品网络营销乱象,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2年1月20日,中国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首个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谨防此类侵害金融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财产安全权的“套路”行为。
风险提示指出,在贷款营销中,部分平台存在利率不透明、年化综合资金成本不明确、还本付息等现象。有的借款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取高额费用,有的借款人被斩首。贷款后发现他们还要交担保费、服务费、保险费等。,而且真实的贷款成本很高;在购物、媒体、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场景中,贷款产品广告泛滥,平台直接提供贷款服务或分流贷款业务实现流量,诱导消费者在产品宣传、展示或支付中优先使用消费信贷。
网贷“套路”侵害消费者权益
风险提示指出,部分机构或平台基于自身大数据资源优势,分析滥用消费者行为数据,引导甚至操纵消费者需求,如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盲目诱导消费者借款、负债、提前消费。这种利用优势地位对消费者进行不正当诱导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生活中,购物付款时,很多消费者都曾被意外“贷款”。一些机构在互联网页面中隐藏各种“套路”,给消费者自主选择设置障碍。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时一不小心就会被“贷款”或“分期”,负债后很容易“收到不良征信”。
市民陈骁收到一个App平台的通知,得知自己的账户上有一笔100多元的债务,但陈骁并不知道这笔债务的来源。和客服沟通后得知,我之前在这个平台点过外卖,误启动月供时,没有按时还款,导致手续费逾期,会在征信报告中留下不良记录。没想到十几元的外卖给自己带来了这样的“麻烦”,让陈骁苦不堪言。
警惕“套路”营销,尽力守住“钱袋子”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谨防隐瞒风险、费用模糊等虚假宣传,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购买理财产品。所有贷款产品应标明贷款年化利率;保险产品应当载明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赔偿或者给付以及其他影响保险决策的重要事项。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和消费能力,从正规机构和规范渠道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
警惕过度负债风险,合理合法使用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不要无节制地引导消费和过度负债。树立诚信意识,在理财、投资、还贷等非消费领域违规使用分期、小额贷款等个人消费信用贷款,避免“以贷养贷”、“以卡养卡”。
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权,谨慎签字授权,选择合理合法的维权方式。注意合同条款,确保理解已签署或授权的金融服务协议的内容。不要相信“退保理财”之类的话。
警惕以“还本付息”为名的欺诈侵权,正确看待和依法解决债务问题。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王丽
来源:沈阳晚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50000网络贷借贷广告“套路”多 警惕隐瞒风险、模糊费用等虚假宣传陷阱":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64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