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朱
摘要:昆山慈善医院是民国时期昆山慈善事业的主要实施者。在动荡的近代社会,它维护了昆山的民生需求和社会稳定。昆山施舍院是清末昆山彝人创建的适应民国社会变迁的三好堂——敦善堂、普育堂、清解堂的产物。三山堂合并后改名为“慈善局”,1928年根据政府命令改组为“救济院”。昆山慈善从三山堂到济贫院的变迁,是传统慈善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
昆山赈济院是民国时期昆山慈善事业的主要执行者,是传统慈善事业的现代转型。在动荡的近代社会,它维护了昆山的民生需求和社会稳定。张峰的文章《论民国时期昆山的慈善事业——以昆山县赈济院为中心》陈述了昆山的慈善事业“始于下一季”,但并未深入昆山的慈善事业。只是说明“昆山设立的民间慈善机构,大部分延续到民国初年”。为了遵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地方救济医院的规定,昆山县救济医院对1922年昆山县政府设立的疗养院、收容所、贷款供应局等一些组织进行了改组,但并不属实。昆山施舍院是清末昆山彝人创建的适应民国社会变迁的三好堂——敦善堂、普育堂、清解堂的产物。它既继承了传统的善教会,又有别于它。另外,梁国礼的硕士论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江苏赈济医院研究》中提到“昆山赈济医院由养老院改组而来”,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三山堂合并后更名为“慈善局”,慈善局于1928年根据政府命令改组为“救济院”。本文还讨论了昆山之后设立的私人救济院,实际上是由原来的昆山县救济院改造而来。本文利用昆山历年地方志、近代报刊以及昆山县档案馆收藏的资料,探讨昆山慈善事业的变迁与转型过程,或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补充。
一、从三山堂到慈善局——民间慈善的自发整合。
(一)创建敦善堂
江南重葬的习俗导致停葬不葬之风盛行,顾曾以“停葬不葬”论批评这一举措。农村频繁的洪水和棺材浮尸让人触目惊心。中国传统伦理认为“死者为大,安之以葬”。但是,穷人苦不堪言,死后尸体无法下葬,实在是无奈之举。乾隆年间,民间慈善机构如赐棺局、崇善堂、永安局等。在昆山,人们给棺材下葬,并埋葬无主的骨头。嘉庆二十二年(1817),画家王学浩及其友人徐大班等。,从上述机构得知,共同创办敦善堂,掌管永安局,“报无死尸,葬露棺,为贫困户安葬,敷衣药棺”。敦山唐唐遗址原位于信阳县尚书里庙西侧。咸丰末年,太平天国运动蹂躏昆山,敦善堂被毁。所以只是临时租用,由故里古巷仙祠的后文会局处理堂务,仍进行原有的送棺葬活动,还处理其所隶属的卫费局和募款局的事务,经费互为使用。此外,由于昆山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交通不便,敦善堂在周巷、上石、岳庙、车塘等地设驿都,雇人渡河。从原来的救死扶伤,埋尸到救死扶伤,造福百姓。
(2)蒲萸汤、清解汤的制备
康干时,昆山建普济堂、育婴堂,后废弃。普济堂的建立归功于金成烈、夏容和顾三人。道光三年(1823年),夏秋之际,江南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史称“无洪”。这场洪水让昆山“一片汪洋,四乡停水,到处飘”,敦善堂奉命打捞尸棺,修建水上花园。路上饿了,溺婴之风比以前好了。从父亲开始,金成烈已经当了两代医生。看到这一幕,他不禁“气死”。于是他在信阳县毛家桥东(茶园)创办了一个普育堂,分男女40多间,捐地200多亩。他和夏荣、顾同志一起劝他们集资扶贫,弃婴哺乳。当时的敦善堂虽然救助贫困户,但主要是搞棺葬,其根本目的是保护富人不受打扰,却无法真正救助穷人,于是普育堂应运而生。此后,普玉堂最努力地拓展事务。他“循四乡,苦劝,扩田千余亩,兴儒寡妇,按日发钱”。顾为普浴堂制定规章制度30多年,从未懈怠。清结堂是普育堂的附属机构。光绪七年(1881年),由金吾兰、李和昆新县知府姜太贤建立。位于普育堂东角,属于官绅合办的慈善机构。
(三)三山堂的合并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末新政期间,废除科举设学,昆山设学劝学,教育费、文会费、义务学费、扫惜字费、忠孝费、顾祥贤费、朱孝顶费等祖田费改为办学公用经费。敦善堂及附属的棺葬局、义渡局、集资局将另寻地方,移至庭前。至此,普宇、清姐、敦善合并,共同处理慈善事务。敦善堂负责送棺下葬,送衣送药,渡河,筹款,过除夕,修桥。普玉堂管理贫困户,供养名妻,收养双城孤儿弃婴。清街教会为德女无家可归者提供庇护所。从此“两城穷,生有所养,死有所葬,与夫寡无所失。”慈善的资金主要靠房地产基地的租金利息。据“昆新两县续补”统计,唐三有7800多亩地产,9个楼盘,4个基地。东塘是一个没有薪水的荣誉职位。
三教会合并后,除了慈善,也开始办理教育。宣彤元年(1909年),时任学校董事的李鹏、秋月创办了敦山盟小学堂,设在敦山盟堂内,专教贫苦儿童。三年后被废除。两位堂主任也有意向办一个老人工作坊,当时正在改革中,应该是失败了。但此时的山塘已经注意到,不教而养不是长久之计,教受助者生活技能才能让他们自给自足,走出困境。三堂虽各有专务,但事务早已交叉。比如浦玉堂的管理者,比如衡钢、张小静,实际上已经成为统一的机构,只是名字没有变。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三会并入慈善局,继续主导昆山县的慈善事业。
二、从慈善局到救济院——民间慈善的制度化。
(1)分析慈善局和救济院的性质。
慈善局持续时间很短,资料很少。好在昆山县救济医院的章程介绍了改组前的慈善局:慈善局设立贞节堂,守贫守贞女,每月抚恤金200户,每月贫困家庭500户。年底年假60石,基金1000元。慈善局还有七个宜都办事处。仍主持送御寒衣棺、粥饭、路死及无主棺木尸骨的收集埋葬、捐款安葬等工作。这些事务与旧时代三神堂处理的事务并无二致,更能说明三神堂与慈善局的关系。此时慈善局的名称为“县慈善局”。是否意味着该机构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旧慈善机构没有统一标准,救助效果不佳。1928年5月,政府颁布了《地方救济医院条例》,要求各地按规定设立救济医院,救助贫民。但当时昆山无力设立所谓的“救济院”,只能将原来的慈善局改组为昆山县救济院。县政府任命一名院长和一名副院长管理医院事务,这两个职位都是名誉职位。有养老助残之家,有孤儿之家,有托儿所,有贷款之家,暂保留清街堂。成立资金管理委员会管理资金,采用预决算制度,必须报县政府批准。县政府也发了一封信。
那么昆山县救助所是否已经成为真正的公共社保机构?昆山县救助医院章程第三条规定:“我院以慈善局原有田地、房屋为基金,收取的租金利息为常年基金”。1936年,昆山县政府报告明确指出,昆山县赈济所“以人民捐地六千多亩及房屋四间所得为经常性开支”,“历年未受县税补助”。从资金来源来说,救济院和原来的慈善馆、慈善局没什么区别。政府最多扮演监管的责任,让救济院在组织上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其实医院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属于民间慈善。为此,1947年,根据当时颁布的《私立救济医院设施管理条例》,昆山县救济医院更名为“昆山私立救济医院”。
(2)对救济院慈善事务的调查。
抗日战争时期,昆山沦陷。昆山救济院的事务虽未中断,但损失惨重。战后,救济院被国民党县政府接管并修复,获得新生。作者将对战前和战后修复的济贫院进行比较,并考察昆山济贫院的情况。
战前,昆山救济医院分为养老助残中心、育婴中心、孤儿之家、贷款中心、特殊妇女儿童之家。同时办理了照顾穷人、送药、送衣送粥、送棺材、渡河等事情。老年残疾人之家不收容60岁左右的老人和无法生存的残疾人。家里有一个工作室,他们可以在里面学习绞绳、打帐篷、扎草窝等简单的工作,所得收入归自己使用。被托儿所遗弃的婴儿被寄养在离家在外的哺乳母亲家中。收养人必须按规定查清保险单。孤儿由县里负责抚养孤儿,教育事宜由教育局负责。贷款处类似于以前的利润局和贷款局。提供400元,每年轮流出借,专门用于帮助小规模经营者。基金分为A类和B类,每户五元,每户三元。妇幼特护院是由原来的清姐堂改过来的,还是收留了原来的贤妇,一般只有四五个人。月薪200人,每人每年一块石头,月薪500人扶贫。每人每年六桶,分四季,折算成钱文。每块石头定价12元。夏天给你一张中西医治疗券。冬衣和粥,棺材视情况而定。附车塘、周巷、新塘、岳庙、上石、横岗、虹桥为七义都。据1936年统计,当时的救济院共有土地6000多亩,房屋4间,租金作为经常性开支收取。
战后,昆山赈济院进行了改组和重组,但基本设置不变,只是规章制度更加严格,更加注重受济者的知识、道德和技能的培养。原来的孤儿院被改成了有托儿所的儿童感化院。4-16岁的儿童被收容,并向他们提供膳食、住宿和衣服。教育局不再负责教育,设立教室,聘请教职员工负责教育养育。感化院的宗旨是“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培养服务精神”。感化院的毕业生要么去商店工作,要么进入中学。除了文化课,感化院也开始重视生产训练,开设了纺纱、缝纫、烹饪、园艺、畜牧等课程。因为“良莠不齐,同住一室容易生事”,所以聘请老年残疾人专职负责培训,让他们完善人格后从事生产工作。托儿所附属于儿童教养院,由教养院工作人员抚养。三头美国奶牛被圈养起来为婴儿提供牛奶。1946年,帮助了81个家庭,帮助了107个家庭。因为物资匮乏,对棺衣有严格的要求:乞丐、土匪可以换草棺,士兵可以申请木棺,优待;只有那些“行为端正,没事御寒,但不沉迷于此”的人,才能向救济院申请发放有适当保护的衣服,而且必须留一份存根备查。在这种审视下,很多人肯定是冻死的,但死后依然没有“平等”二字。此时济贫院名下有八千多亩农田,六间房屋,六个基地,但其中十分之二是不毛之地,十分之二是无酬佃户。在通货膨胀的时候,法币贬值,物价上涨,收实物白米做租金,对医院来说当然是自给自足,但如果要折价换钱买其他东西,恐怕很难满足,资金不足的情况可想而知。
第三,结论
综上所述,昆山救济院脱胎于三善堂,三善堂是清末昆山的仁人志士创办的。在民国政府的监督下,在组织上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继承和发展了过去的慈善事业。传统的“好教会”拯救生命,但它更注重培养而不是教导。转型后的昆山救助医院更加注重“养育与付出”。儿童教育教给人们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使受助者养成勤劳、自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进而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了慈善的意义,使人们称之为“人”。救市措施也更加积极,如贷款房的出现,增加了小经营者的资金来源,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再生产。这些慈善活动支撑了深受打击的昆山人在近代动荡不安、流离失所的底层社会中生存下来。与其说是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如说是昆山人难以承受的新老交替的悲伤和痛苦的寄托。然而,在一个官僚腐败、战乱频仍、人民生活不能自理的社会,民间慈善再发达,最终也会陷入萧条,无力维持。新中国成立后,昆山救济院被人民政府接管整顿,移交吴江同里社会福利院。昆山施舍医院终于进入社会保障领域,造福昆山的责任更大程度上交给了国家,但昆山彝族的慈善不会在百年间湮灭。
竹学者简介
竹林项目二期学者朱,在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人力资源: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基石。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昆山慈善中心,昆山慈善基金会":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612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