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力。
过去,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的政策措施侧重于改善抵押品和抵押条件。但在实践中,受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不完整、缺乏合格担保人等因素制约,农业金融机构往往是“借款大户”,通过完善抵押、担保等方式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往往成效有限。相比较而言,在日益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支持下,信用贷款逐渐成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主要手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7月发布的《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了农户信用等级标准和相应的信用额度。2001年和2009年,人民银行先后发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信用村、信用镇的评定标准,探索建立农村信用评级制度。以征信服务为突破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走上规模化、系统化的正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主动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打破银行与农户、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机构“授信”向农业经营主体“用信”的转化率。其中,打破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和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现阶段农业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极为重要和迫切。《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直通车的数据共享作用,用好全国综合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有助于打破农民农业企业信用的信息壁垒。
要在妥善解决“怎么建”的基础上,在“怎么用”上多向发力,提高农业主体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要丰富农村信用数据应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将场景延伸到种植业、农资、农技等领域,用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建设农业强国,让涉农征信成为农民和企业打开信贷大门的“金钥匙”。要顺应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推动金融管理、农业农村、金融等部门合作,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王淑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关于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通知,什么是涉农信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66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