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改编自大师讲的真实故事,谨以此文送给正在疫情中挣扎的创业者们,希望大家都能熬过2022!
李幼伟(化名)1984年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山农村。他从小家境贫寒,三间土瓦房外大雨滂沱。为了脱下农民皮,他刻苦学习,19岁考上了重庆的一所专科学校。他是村里第一个靠读书脱下农民皮的孩子,他的父母为此感到骄傲。
2006年毕业后,他回到当地县城选择工作,并成功成为一名教师。做了三年老师,2009年考上公务员。从科员到科员,再到副科长,2016年成为副市长,一路奋斗七年。虽然官不大,但也受到村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尊重。月工资,车补,年终福利和奖金一年也有10万左右的累计收入。脱贫过程中,分管村条件太差,工作压力大;我经常用我的工资给贫困户买东西,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每个月,兜里都没剩多少了。
老婆没有工作,镇上开小卖部的生意也不是很好。孩子们在辅导中被忽视,他们的成绩一直不好。双方老人经常生病身体不好,家庭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单位每个月都有各种任务目标考核,每次都会批评他,于是他开始厌倦了这种“白+黑”的农村工作。他常常想,自己这么努力,现在不过是个三十多岁的副镇长。以后的升迁之路渺茫,他心里很委屈。
同学聚会受刺激,去一线城市大开眼界到2017年春节。因为同学多年未见面,大家提议在重庆观音桥一个同学开的四星级酒店里聚会,要求“一个人都不能缺席”。李有为如期出席,但这次同学会给了他很深的刺激。班里只有18个男同学,几乎都事业有成,定居大城市。只是当他去了一个偏远的农村,去了一个看不到山的小镇工作,他在当地农村人眼里的“大领导”在重庆直辖市这个大都市显得无足轻重。学生中不乏年轻有为的公务员,有的已经是处级官员,有的已经是身价千万的企业主...从深圳回来的梁,已经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已经拥有三家公司和一家机电厂。
通常在乡镇见面、说话有板有眼的李宥利,在同学聚会上,当大家举杯换换口味时,他没有机会说话。梁发现了他的“少言寡语”,向他敬酒,吹嘘他当过领导,有管理经验。几杯酒下肚,劝他辞职去深圳,在自己的企业搞管理,给他副总经理的职位,开出年薪80万+10%的人才期权。梁向他吐露了自己企业的未来战略,准备在三年内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跨国产业集团,一部分市场在中国,一部分延伸到欧美外贸;计划5年上市!但进入公司高层的前提条件是成为股东,哪怕现在的50万投资只占2%的股份。
一次聚会后,李有德开始在里面飘。团聚的第二天,农历五月初五。梁为李有为买了一张参观深圳公司的机票。途中,他们坐在商务舱里计划未来,展翅高飞。
辞去副市长,背着老婆抵押了房子,去深圳在同学的公司创业。梁是的实干家,在机电行业工作。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工程师,在微电机上有8项发明专利,12项知识产权。梁带着李有德参观了深圳南山公司的总部和坂田的生产车间,当这堆专利证书摆在李有德面前的时候。回到贵州的李由由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和老同学一起去深圳创业。
虽然同事、领导、亲戚、亲戚都想尽办法劝他不要匆忙扔掉“铁饭碗”,但李有德就是不听。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副总经理的位置,每天都梦见自己在巨大的办公室里召开公司上市前的会议。
但要进入公司的核心,首先要成为股东。投资的钱从哪里来?老同学梁想起了李幼伟在当地市里买的房子,可以抵押贷款50万。但是把贵州的房子抵押在深圳不太现实。最终,两人约定将房屋抵押给梁,梁以企业担保给贷款50万元,再投资公司。
李有为背着妻子和梁一起完成了公司的股份制运作。
面对疫情,三年负债300万,而且负债越来越高。李幼伟放下在贵州的妻儿,跟随老同学梁到深圳创业。梁负责销售,总工程师负责生产,副总裁李有德负责内部管理和人事办公室。
从2018年到2019年,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的新专利产品经过多次测试后开始投产,但销售一直面临问题。他们的产品只能和一些机电设备厂商合作,而这些国内企业大多已经有了成熟的合作伙伴,不会轻易换新的供应商。直到2019年,梁通过软磨硬泡,在国内部分厂商获得1200万元的投标资格;通过一些外贸伙伴,联系了印度、越南、澳大利亚等地的中国工厂,谈了2000多万的商业计划。
就在工厂购买新生产线,进口材料,招兵买马开始大规模生产的时候,武汉疫情发生了。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稳定生产,原计划合作的合作方没有给他们入围竞标的机会。直到2020年,国外疫情到处爆发,出口订单也大幅减少。仓库里堆满了材料和配件...压力随之而来,现金开始断供。200多名工人没有工作要继续发工资,每月工资支出100多万元。
李有德急了,老同学一直安慰他。疫情很快就过去了,再站起来就好了。公司资金短缺怎么办?召开股东会,以公司资产作抵押维持借款;等资金用完了,股东们再开会,每个人都想办法按照自己的股份比例借钱,然后再继续投资。李有德家里唯一的房子也被抵押了,他只好厚着脸皮向其他混得好的同学求助。根据股权协议,他凑了150万元投资公司。
到2021年,公司不得不裁员。经过几轮裁员,原来的200名员工只剩下30名骨干。大家一起做个计划,公司开始统一底薪只有3200元,每个岗位工资算一个选项。等你翻了,大家再补发或者直接把股权算进公司。
根据股东协议,股东必须继续分享投资。到2022年,李宥利已经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亲戚朋友,负债已达250万元,银行的另外50万元贷款也已到期。实在没办法了。他开始利用一些小贷平台滚动贷款维持家庭生计。利息越滚越多,但他甚至每天都生活困难。
2022年关厂的时候,他决定回农村重新开始。他含泪告诫儿子,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老李盼了三年,以为2022年就能做成。结果今年年初疫情又爆发了,香港每天几万人,给深圳的创业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老李的压力太大了,他和老同学梁的关系开始变得僵化。他决定不入股,也无力继续填补亏空。他收拾行囊,准备回乡下躲债。他想等疫情稳定后再去深圳挣钱还债。
现在一提到创业,李有为就是三行鼻涕两行泪。今年3月,李由由回到了贵州老家。面对正在读一年级的儿子,他含泪告诫儿子:
1.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考公务员铁饭碗;面对疫情,我体会到了铁饭碗的珍贵。
2,人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要好高骛远,珍惜现在的才华,拥有更长远的未来。
3,创业不是靠能力和勇气就能成功的,长大了不要轻易选择创业。
作者林海侯钰;
老李曾经有一份“铁饭碗”的工作,但他不满足于现状,选择了创业。现在他负债累累。我为他感到难过。虽然他不止一次跟我说他是被同学拖下水的,但我不这么认为。任何冒险总是有风险的,每个人面对疫情都很艰难,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他的同学。
老李和他的同学下一步该怎么办?在林海个人看来,他们的抗疫实力太弱,主要是市场渠道不够稳定,前期没有打好基础。所以疫情期间,客户订单不稳定,陷入困境,无法继续支持。目前还不适合他们发展自己的终端渠道。他们可以选择有成熟市场渠道的同类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将他们的产品和技术专利互相嫁接,作为股份或合资企业。市场渠道暂时被对方控制,他们为他们工作。这个可能还有翻盘的机会。如果疫情结束了,我相信他们或许还能站起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副镇长分管,副镇长是谁":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83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