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12月22日新华财经。
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绿色金融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要重视绿色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和挑战应对,探索符合“碳中和”长远目标的可持续绿色金融体系和服务模式。
新华财经深圳12月22日电(记者魏)在二氧化碳排放见顶和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持续蓬勃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为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创新机会。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在“新经济新动力新湾区开辟新格局”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虽然进步显著,但绿色金融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还要重视绿色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和挑战应对,探索符合“碳中和”长远目标的可持续绿色金融体系和服务模式。
据悉,本次论坛由珠海法华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主办,新华财经、珠海横琴新区华金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珠海华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华金国际商业保理(珠海)有限公司、珠海华金普惠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珠海华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珠海法华供应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作为联合主办单位,珠海Crossgate中央商务区特别支持。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3万亿元。与此同时,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推动减少碳排放超过8000万吨。
王文表示,我国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近年来出台的政策措施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2022年,绿色金融将继续发挥政策优势,引导金融资源不断进入绿色领域,推动实体产业绿色转型。但同时也要注意风险防范和应对相关领域的挑战。一方面,要防范绿色金融支持高碳产业的转型风险;另一方面,要防范和规避企业在绿色金融业务中的“绿洗”和“绿洗”风险。
在王文看来,绿色金融需要关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长期需求,不能单纯为了短期减少碳排放而增加长期隐藏的风险。为务实、不偏不倚、不失真地推进绿色发展,需要注意防止利用绿色金融项目资金投资非绿色项目活动或对高碳项目进行虚假低碳宣传。同时,金融转型相关产品和业务需求应与传统高碳排放行业企业转型实际情况高度挂钩,避免资金与减排目标脱钩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要优化资本结构,在面对高碳排放行业时注重产品类别的多样化,不断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转型金融。
在谈到如何克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时,王文表示,首先,继续完善绿色融资结构,尽快加强绿色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扩大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等融资工具的应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市场,提高投资者的参与度。
其次,进一步增强绿色金融对传统棕色和非绿色产业绿色转型活动的支持,注重不同行业间融资需求的平衡,实现各行业脱碳的稳步推进,防止“木桶效应”,提高综合转型效率。
三是继续推动绿色金融“走出去”,提升绿色金融的国际话语权,建立与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相协调的绿色标准体系,涵盖绿色生产、清洁能源、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实现绿色产品标准、绿色物流标准、绿色贸易标准和绿色金融标准的衔接,实施全产业链供应链碳足迹披露的衔接。
(欢迎关注NPC重阳新浪微博:@ NPC重阳;微信微信官方账号:rdcy2013)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绿色金融发展问题":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004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