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7日电题:告别深山培育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
中秋、国庆假期,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热闹起来,游客蜂拥而至,寻找红色足迹,欣赏绿色景观。
八百里大别山,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既有北方的雄伟,又有南方的秀美;无数英雄儿女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锻造了大别山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大别山,深情嘱托“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革命老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日,记者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处处遇到新变化,村村有新文章。
用“红色”塑造“旅行”和“我的蜗居”不再冰冷。
节前,记者从郑州一路驱车南下,在黄昏时分抵达河南信阳市新县浦田大岚——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位于大别山深处。
群山的阻隔使得这里的发展缓慢。1947年,刘邓的军队南下,在浦田台湾设立临时指挥所。到现在,当年的战斗遗址还留在戴湾后面的山上。近年来,浦田大岱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不搞大拆大建,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旅游等业态,走出了一条“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是9月27日拍摄的浦田台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皓然摄
记者一进村,就看到村民们正在修进村的石板路。敲打声不绝于耳,几家民宿忙着装修。“‘双节’假期快到了,要改善村容村貌,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浦田乡浦田社区党支部书记韩笑着说。
在村里的巷子口,一家名为“我的家乡”的民宿店挂着高高的灯笼,引人注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浦田大湾考察时,与“我的家乡”的主人韩光英进行了亲密交谈。韩光英告诉总书记,自己是红军后代,是革命烈士家属。近年来,他依靠乡村旅游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村民发展民宿,走上了致富路。总书记听了很高兴,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路子。
韩光英一家把总书记的话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他的妻子在B&B店旁边新开了一家“家乡旺铺”,卖当地的土特产和手工纪念品。而韩光英也没闲着,带着几个工人重修茶楼。“这里将建一个葡萄架。这里设计了一个小鱼塘。游客一定喜欢坐在这里品茶。”韩光英说。
图为9月27日游客在浦田大园游玩。新华社记者张皓然摄
夜幕降临后,围绕浦田大湾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村里召开了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谈心会”,讨论热烈。“95后”刘小康率先发言:“节假日来玩的人多,难免会有矛盾。有矛盾我能找谁?”话音刚落,隔壁农家乐的老板韩国庆提议:“游客来了撞见了怎么办?要不要设立便民服务医疗点?”.....一旁的韩听了,在笔记本上写道,“这些建议很实际,我们会很快落实的”。
会后,夜越来越深,留在村里的游客陆续入睡,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越来越亮。
第二天一大早,韩来到记者过夜的酒店,想给记者看一个新的“地标”。伴随着晨雾和山中鸟鸣,我来到了半山腰的一片平地上,“韩家寨毁灭之战纪念馆”静静地矗立着。"这里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新的旅游打卡地."韩说着,望着山脚下的田铺,眼神中充满了憧憬。
这是9月27日拍摄的浦田台湾后山的“韩家寨破坏战争纪念碑”。新华社记者张皓然摄
如今,这里的“蜗居”不再冷清,“旺铺”越来越多。据新县浦田乡统计,今年已有50万人在浦田大源打卡,中秋、国庆期间超过10万人。
浦田大研东南60多公里,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也在开发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今年‘十一’前半个多月,我住的民宿就有9个房间提前订满了。”B&B接线员齐豫说。
每逢节假日,大湾村的王嘉祖屋也成了热门的“打卡地”。这里曾是新四军第四支队驻地,、、、李世农等一批军政干部都曾在王祖居留下足迹。如今,王祖居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农业文化展示馆。无数游客在此驻足观看,重温那段红色历史。
“绿”与“金”的山川谱系新篇章
从安徽省六安市古碑收费站下高速。放眼望去,山峦起伏,绿意盎然,青山绿水之间白墙黛瓦的房屋依山势错落有致,像一幅诗意的山水画。车慢慢开到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桂花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记者敲开了村民陈泽平家的门。“这只是午餐。我们一起吃吧。”陈泽平端着饭碗,热情招呼。
63岁的陈泽平曾经吃过不少苦。他的妻子右手残疾,他失去了劳动力。他的儿子在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中意外死亡。对于陈泽平来说,2016年是难忘的一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搬进了安置点。今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山路坐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大湾村考察扶贫工作。
这是2020年4月16日拍摄的金寨县大湾村村民的新居(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俊熙摄
无数次回忆,陈泽平还是被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关心所感动。这些年,他牢记嘱托,努力寻找致富门路。在村干部的介绍下,陈泽平成了护林员。“总书记说‘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作为大湾人,有义务保护好家门口的绿水青山。”陈泽平说,这是全村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生态,大湾村建立了乡、村、组三级林主任监督制度,分工明确,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全覆盖。目前,村里像陈泽平这样的护林员有21人。
“靠山吃山,我们吃出了新花样。”村级林主任、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志告诉记者,近年来,大湾村坚持管护增绿并重,用绿色释放生态红利,以“林主任制”实现“林长制”。
2022年5月11日,村民在大湾村生态茶园采摘茶叶。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生态好了,村民就受益了。近年来,大湾村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公路”,依托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天麻、巴黎等茶产业和林下经济,结合大湾十里漂流、十二檀古树等优质林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旧貌换新颜。
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四面环山,层层相隔。守护着“大湾美景”,大湾村一直在探索如何以“绿”种“金”,摆脱贫穷落后的发展之路。
平均海拔800多米的大湾村,烟雾缭绕,雨水充沛,是中国名茶“六安瓜片”的主要产地。近年来,大湾村投资建设了集茶叶采摘、体验、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茶厂,形成了茶叶品牌,解决了村民的茶叶销售问题。
“每年谷雨前后,新茶上市前,我们都会雇30多个村民炒茶。”大湾村茶厂负责人、金寨县八台茶旅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长生说,在茶厂的带动下,村里茶农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000多元,吸引村民在家务农。
如今,大湾村已发展茶园5000多亩,全村42户发展农家乐、农家乐、民宿。人均年收入达到17038元,村级集体经济从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7万元。
以“彩”兴业绘多彩乡村“丰”景
走进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万亩银杏基地、万亩果木基地、油牡丹产业园...形成一幅全新的“多彩乡村”画卷。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产业振兴铺路。
在大悟县彭店乡翟红村,油茶果实一天比一天成熟,就像一件绿色的衣服披在山坡上。“油茶还有半个月就熟了,花果同树,很好看!”当记者到达时,翟红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桂生微笑着迎接,并邀请记者上山看看油茶果。
这是2020年8月25日拍摄的河南省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友茶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郝远摄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张桂生,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一件迷彩服,眼睛炯炯有神。“这茶花果实长得多好啊!”张贵生走着走着就停了下来,翻找着身旁的油茶树。每颗油茶果都有石榴那么大,一片红晕,挂满枝头。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光山县考察时强调,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带动了群众就近就业,又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大悟县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组织农户,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扩大油茶产业规模,惠及各方。张桂生指着群山说,这些山头几年前流转给了大悟县中信林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了3000多亩油茶,收获季节能带动10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
2020年8月25日,河南光山县槐店乡,村民在司马光友茶园劳作。新华社记者郝远摄
为了增加油茶产业的附加值,当地大力推进油茶深加工。走进大悟县一家油茶加工公司,仓库、预压车间、精炼车间等车间一字排开;厂区内,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晾晒场、烘干房、锅炉等场所和设备,为油茶收获季节做准备;展厅里,油茶果制成的茶油、护肤品、洗护用品等产品琳琅满目。
“油茶果是个宝,一点都不能浪费。甚至连油茶果壳都被做成生物颗粒,用于燃烧和供能。”公司董事长袁说,目前公司已形成完整的油茶深加工链条,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配送销往全国各地。
在大悟县李三镇祁刚村,千亩秋霜梨进入丰产期,外地订单涌入。摘完梨后直接运到包装车间,工人分拣、装筐、包装、发货。李三镇镇长胡敏介绍,祁刚村的秋霜梨产业常年吸引附近300多名工人,每个工人年收入近万元。目前,邱爽梨已成为祁刚村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李三镇巩固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在李三镇望山村连片的稻田里,一群群鸭子齐声“呱呱”叫着,呈现出田园风光。“这是‘稻鸭共育’,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大悟县忠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说,目前,合作社经营稻鸭田3000多亩,去年综合产值超过1200万元。
大悟县各类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既美化了乡村,又丰富了村民的腰包,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构成了支撑乡村振兴的“多彩田园”。(记者唐伟斌、孙青青、张皓然、唐建辉、戴威、田仲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大别深山育新变":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327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