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回顾整条产业链,10条产业链

回顾整条产业链,10条产业链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来源:【农民日报】

初冬,岭南的乡村还是一片绿色。割草,喂食,清理围栏...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靠养殖过上好日子的贫困户代表兰建辉一边忙碌,一边数着自己的“牛羊财富”:“今年8月底牛羊养殖收入已达7万元,年底预计10万元以上。”

牛羊产业是广西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广西牛羊产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区牛羊肉产量比2015年增长10.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牛奶产量比2015年增长37.2%,高于全国增速30个百分点。进入“十四五”,广西牛羊产业仍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21年,全区牛羊养殖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肉牛266万头,奶牛6.5万头,肉羊504.8万只。全区牛羊肉产量18万吨,牛奶产量13.1万吨,其中水牛奶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广西特色牛羊种质资源丰富,甘蔗种植面积大,草山草坡多,饲草资源丰富。甘蔗尾尖、桑枝、果皮等农作物副产品年产量5000多万吨,可保障牛羊产业发展。草料需求。”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牛羊产业曾在全区35个深度贫困大石山县产业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全区26个贫困县(市、区)继续支持牛羊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从构建牛羊生产体系、防疫体系、管理体系、饲草料体系、政策体系等方面对牛羊产业进行扶持。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肉牛出栏3126.01万头,肉羊出栏188.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5.5%和9.89%。

创新模式

一头牛(羊)与农业联系在一起,把农业“借给”大工业。

“只要养得好,奶牛一天能长2斤左右。”和兰建辉一样,都安县苏迪镇星村的农民苏建坤也把自己的牛棚和羊棚打理得井井有条。今年他有20多个“借牛给牛”的品种,个个油光发亮,长势喜人。

在苏建坤口中,“借牛还牛”就是都安县委、县政府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支持贫困户养牛。农民每年免费从企业“借”一头小牛,可以自己养,也可以合作社养,养好后再把牛“还”给企业。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回购,扣除小牛费后的收入归养殖户。养殖户归还后会“借”奶牛,滚动发展。

2016年,当地启动了“牛还牛”、“羊还羊”工程。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2017年5月,苏迪镇咱子村示范农户魏瑞石开办了都安鑫泽养殖场,全力发展生态肉牛养殖。2021年销售肉牛20头,扣除投资和分红后净收入约15万元。“品种好,容易繁育,生长周期短,草自己种,老人在家就能管理。”魏瑞石说。

为解决“借牛还牛”产业中的犊牛保护问题,都安引进广西都安嘉豪实业公司建立大渡花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重点保证种牛和犊牛质量,发展自贷、自养、寄养等多种模式,确保有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农户都能发展“借牛还牛”产业。据统计,2018-2020年全县扶贫项目库中肉牛养殖项目341个,发放犊牛5万头,总投资约1.3亿元,涉及贫困户1.6万余户;养一头肉牛每年可增收3000-5000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粮改饲”玉米种植5000亩,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同样,通过“联合养殖、合资合作、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在都安县苏迪镇也有澳洲寒羊拉塘场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用一年时间建成年产10万只澳汉羊的基地。”据都安县政府办工作人员介绍,早在扶贫初期,该县就在贫困村发展澳汉羊养殖壮大集体经济,贫困村全部脱贫。2020年,全县19个乡镇104个贫困村参加了澳汉羊合作社,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

一头牛(羊)结合农业,带动了农民向大产业“放贷”,也点燃了农民的种田热情。目前,都安已建成3个种牛基地、5个肉羊基地、247个牛羊合作社,形成了“基地在县、牛场在村、养牛合作社在村、牛羊到户”的产业格局,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户,实现了每户1头牛或10只羊以上的目标。

科技领先

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实现“小规模大集团”集群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都安大都花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看到工人们正在用铲车给牛整理草料。“将玉米、牧草和其他草料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喂牛,保证营养均衡。”广西都安大都花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石介绍。

该园区作为河池市“千万”扶贫产业重点项目之一,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牛舍10万平方米,一次性繁育种牛1万多头。“像这样的种牛基地,在段有三个上万头,是工业园区养牛的主力军。”都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工业园区建立以来,该县肉牛养殖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工业园区已建成3个万头牛养殖基地。2017年以来,参与产业的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19年都安工业园申报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养牛行列。苏迪镇赞子村种田示范农户魏德仲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地年收入只有300元左右,而现在如果改种牧草,一年可以得到三季,每头九头奶牛可以卖到13000元。扣除借牛和草料的钱,一年可以净赚5万。“这几年,村里养牛的人越来越多。养牛有政策支持,收入更有保障。很多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养牛了。”魏德仲说:“当我刚开始养牛时,我只能照顾一两头牛。现在夫妻二人照顾十几头牛不成问题。”

牛羊需要青饲料,都安实施“以奖代补”的“以粮代饲”工程,积极推广低洼地种植高杆玉米、坡地种草、山区种植构树的立体种植模式,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坚持清洁无害化生产。目前,全县“粮饲”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产值超过1亿元。工业园区牛(羊)粪综合处理率达90%以上。

为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全区对养殖牛羊的农户给予建房补贴、政府贷款贴息、升级扩能增效补贴等补贴,鼓励农户参与养殖,发放肉牛产业升级增效技术服务卡,提供上门服务,不断夯实牛羊产业发展基础。“去年县财政给了1800多万奖励养牛户,一头1800。今年自治区财政将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奖励他们。”罗城县畜牧站站长吴汉介绍。

为解决养殖户融资难、牲畜保险人工耳标验错、理赔慢等一系列问题,崇左市在行业系统率先创新研发了“牛脸识别”技术,实现了承保前端、理赔后端的技术。通过“牛脸识别”技术,银行和保险联合推出活肉牛抵押贷款,让金融机构实时掌握活牛动态情况,降低融资风险,更方便养殖户用保单增信。据崇左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已收保牛11万余头,投保农户3.6万余人,风险担保金额达10亿元以上。农户通过肉牛活体抵押获得贷款700多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肉羊质量,广西突出科技引领,创新推广应用肉羊同期发情、腹腔镜授精、肉羊全混合饲料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成为南方养殖肉羊的典范。同时,推广“生态圈+微生物”等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开展牛羊疫病净化行动,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化牛羊养殖基地,支持创建牛羊产业强镇、示范区、工业园区,实现“小规模、大规模”集群发展。

三次产业融合

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

广西在开始实施“牛还牛”、“羊还羊”扶贫产业时,同步规划布局全产业链,努力打造“村民养殖、企业回收、冷链加工、互联网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牛羊养殖效益最大化。

2018年以来,为提高贫困户产业覆盖面,提升村集体经济效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大化瑶族自治县提出“党旗引领、共建共扶”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扶贫产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采取“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种养模式,带动贫困户走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安信公司给县里的湖阳扶贫农场提供怀孕的母羊,每年通过卖羊羔赚取利润。母羊一直留在农场里繁殖小羊。一只母羊可以繁殖五年。在此期间,可培育和保留部分新生羔羊,并再生母本,实现湖羊产业的长期可持续滚动发展。”大化县兴寿合作社理事长孟荣秀告诉记者,“放母收羔”的养殖方式已经从“输血”转变为“造血”扶贫。养殖户把湖羊放在扶贫养殖场,相当于把母羊存到畜牧绿色银行,每年通过卖羔羊获得固定分红。

在大华肉羊产业示范区,记者了解到,目前已建成面积约4.4万平方米的标准羊舍31间,全部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每批可育肥羊3.5万只,年出栏肉羊10万只以上。”负责人程志军介绍。按照“全县1万个肉羊示范区,全乡1000个母羊示范园,村100个母羊示范场,户10个肉羊场”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全县力争年产湖羊40万只,年加工销售羊肉5000吨,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直接带动30个村(社区)集体受益,带动全县搞胡

“万户万羊”的合资模式,让不少村民发起了“羊富”。作为合资项目的“牵头方”,广西澳都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立了养殖基地、育肥基地、饲料生产车间、屠宰分割车间等配套设施。通过掌握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腹腔镜子宫角授精,实现高妊娠率、集中产羔、高成活率。建设新的澳汉羊营养膨化饲料加工厂和屠宰深加工智能自动化冷链中心,实现“统一育龄、统一养殖、统一饲料、统一育肥、统一冷链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奥都农牧销售部经理崔莉介绍,羊肉的每一部分都经过精细分割、加工、包装成不同的肉类,销往区域内外的大型超市和餐饮企业,打造“雪花羊”高端食品品牌,并通过信息追溯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团”的发展思路,广西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延伸牛羊产业链的同时,着力推出“瑶山牛”、“都安羊”等特色品牌。并积极拓宽“互联网加工业”模式,加强电商物流平台建设,创新融入牛文化、羊文化,推动产业链扩张升级和整体提速。2018年,广西都安嘉豪公司打造的“瑶山牛”扶贫产业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区唯一一个以肉牛为主导产业的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019年,都安瑶山牛扶贫产业核心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河池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中心和畜禽交易市场,形成了“供、储、展、运、销、配”全产业链,实现了“本地养牛,全国卖肉”,年产值近30亿元...

一群群牛羊让大石山告别贫困奔向小康,打造产业链增收致富,让更多的农民在全产业链发展中分享增值收益,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日前,自治区发布关于2022年支持牛羊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针对当前牛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先落实后奖励的方式,出台了六项扶持牛羊(水牛奶)产业发展的政策。“广西的区位优势非常突出,毗邻全国最大、最高端的消费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牛羊肉平均价格普遍高于全国水平10%以上。”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继续加快牛羊种业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优质饲草料供给能力,加快牛羊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打造一批“桂”牛羊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重点开展“广西水牛”地理标志认证,进一步提升广西牛羊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回顾整条产业链,10条产业链":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45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