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有毕业生的高校67所,毕业生23.5万人,比2019届增加约1.1万人。其中研究生约1.9万人,本科生11万人,专科生10万人。
这些毕业生都去哪里找工作了?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走访发现,高校毕业生更青睐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兴行业,不少人主动选择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体现了个人职业规划与社会、时代、国家需求和家国情怀相结合的就业特点。
顺应时代发展,投身信息化等新兴行业。
“虽然我不是重庆人,但是我喜欢这里的发展机会,所以我选择留在重庆。”秦,山东人,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卓越工程师班。他告诉记者,大二那年,他和同学参加了2018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和2018中国项目机器人大赛,获得了二等奖。
毕业后,秦选择了重庆一家科技公司,这是一家从事安防产品研发的一流企业。由于个人能力突出,刚毕业的秦被聘为工程师。
“团队里有很多同学毕业于厦大等名校。”秦玉文说。近年来,重庆加快数字工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智慧小镇”和“智慧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吸引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留在重庆。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王就是其中之一。
王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本科时,她曾尝试和车辆工程、软件工程专业的同学一起开发语音支付、车载导航等项目。因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兴趣,研究生毕业后,王确定了“艺术+技术”的方向,专注于传统视觉艺术与数字媒体的创新表达。
他们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壁画数字化,让那些精美的壁画像电影一样“移动”。他们对重庆海量的扶贫数据做了可视化的“云”表达;他们不断推出数字艺术特展、跨媒体艺术之夜等项目作品,大受欢迎。
事实上,今年以来,人工智能、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备受企业关注。来自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比例高达8∶1。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减少了招聘名额,但国家很快出台了很多引导和帮扶政策,鼓励企业扩大招聘。考研、本科升本、公务员、西部规划等招聘名额都有所扩大。”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辅导员告诉记者,在这些措施的鼓励下,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已经落实了工作岗位,尤其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的毕业生更受追捧。机械工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有意识地辅修大数据、智能等学科,或者参加互联网公司的实践项目,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农村建设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我觉得我们内心需要一个方向,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属,才能坚定地向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普通师范专业的余毕业后,到万盛经济开发区的一个乡镇当老师。
这个综合成绩在全年级排名第一的女生,高二暑假在家乡万盛区唐宝村的暑期社区学校义务支教小朋友。她教书法、音乐、舞蹈等7门课程,带着孩子们观察山里的动植物,通过敲击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受她的影响,她的同学后来也加入了这所学校的义务支教。
“农村地区的孩子缺少专业教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知道自己的责任和职业生涯的意义。”余对说道。
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记者了解到,今年,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5所高校的约1200名全科教师像余一样,奔赴重庆各地乡镇,即将成为当地中小学教育的生力军。
重庆医科大学今年有100多名全科医生专业的毕业生。在重医一院等10个国家级培训基地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后,到云阳、万州、彭水等县的乡镇卫生院工作。
据重庆医学院和重庆三峡医学院统计,这两所医学院每年为重庆培养数千名医疗卫生人才,70%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
西南大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高校今年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比如西南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刘禅,大一就加入了学校的农业支援社,参加了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组织的农村调研活动。正是这些经历,让刘禅觉得搞农村建设很有意义。于是,刘禅选择回到家乡酉阳,带领乡亲们借助Tik Tok等平台推广家乡文化和各种特产。
据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毕业生2500余人,涵盖农林牧渔、兽医、水利等专业。70%的农业专业毕业生选择到乡镇、合作社等基层单位工作,发挥优势,服务农村建设。
支援边远地区建设需要去哪里?
重庆日报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不少大学生选择到偏远地区工作。
毕业于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张莹莹是陕西人,目前在甘肃嘉峪关一家光通信公司工作。她所学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信息专业,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也是人工智能和通信的前沿学科。
这家企业位于广阔的戈壁滩上,只有周末张灿和她的同事们才会回到嘉峪关市。张莹莹和她的同学,来自重庆的万勇一起去了这家企业。
起初,一些亲戚朋友不理解他们的选择。对此,万勇表示:“这家企业是光通信领域的领导者。好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事实上,张颖怡和万勇的选择并不是个例。今年,重庆医学院有33名毕业生在新疆喀什和西藏昌都的偏远乡镇卫生院就业。滕波、龙在生、汤芳、钟志浩...他们有的是党员,中国共产党,有的是重庆人。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去偏远地区支援祖国建设。
“我是预备党员。”1998年出生的汤芳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支援一线的医护人员让自己感受到了职业的光荣和神圣。“偏远地区的医疗力量相对薄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所学为人民健康尽一份力。”
来自市教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有10958名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在西藏工作的非藏族学生人数为184人,在新疆工作的非新疆学生人数为899人。参加中央或地方基层项目的人数为1319人。(重庆日报首席记者李杏婷实习生唐玉玲)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重庆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重庆市高校就业":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840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