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濒临印度洋和东南亚的爪哇岛,自古以来经济贸易发达,文化多样,人口稠密,至今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岛屿之一。爪哇岛在中国古籍中出现较早,公元前后有零星记载..从2世纪开始,爪哇就与中国有了官方往来。据《后汉书》记载,东汉舜帝永建六年(131年),“野调王遣使臣贡献”。“耶调”是古爪哇梵语名“Yavadvipa”的音译,是爪哇最早的国家。4世纪后,爪哇西部兴起了达鲁玛(原名达摩)、耶波提、哈罗丹(又名玛哈罗丹)等国。东晋艺兮八年(412),和尚法显从狮国乘船回国。途中遭遇风暴,在耶波提登陆。从那以后,爪哇岛的名字越来越流行。爪哇岛的经贸发展和文化融合,对于了解中世纪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具有重要价值。
一个
爪哇岛地处要冲,商贸发达。自中世纪开始,这个古老的岛屿就从经济和贸易中受益。早在6世纪,岛上的胡灵王国就成为连接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和巴厘岛的商业纽带。《旧唐书》和《新唐书》详细记载了当地物产的丰富。如《旧唐书》、《南蛮传》说,胡灵王国曾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其中贞观十四年(640年)的贡品就有《频鸟》、《五鸟》等。
从7世纪到10世纪,爪哇岛的贸易中心逐渐东移,这与一系列国际国内形势有关。从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的死亡国在苏门答腊兴起,势力范围一度包括爪哇西部。爪哇岛的商业和贸易受到部分影响,但由于盛产大米,该岛仍保持着相当发达的商业和贸易地位。
中爪哇有独特的岛屿贸易管理体系。农民和工匠将米、盐、豆、染料带到市场上卖给商人,商人与中间商交易,再通过北方沿海港口的商人卖给外国商人,出口到中国、印度、波斯等地。这种购销制度给印尼港口带来了好处,避免了恶性竞争,为爪哇岛的繁荣提供了稳定和平的环境。得益于此,8世纪,爪哇岛出现了富庶的查里安拉王朝(又称“山地王朝”),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岛外。
香料是爪哇重要的贸易产品。爪哇岛民用大米等产品交换马鲁古群岛的原料,制成香料出口,成为香料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宋代赵在《诸番志·高坡国》中说,此地是“商贾繁盛之地,金银混杂,金银器皿、五色丝绸、肥皂不断交易”。
1025年,斯里兰卡之死被印度王朝入侵,不得不放松对爪哇岛的控制,爪哇岛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宋史·高坡国传》说,这里物产丰富,“米、麻豆皆产”,“煮海为盐,鱼、龟、鸡、鸭、羊多,亦作食用。水果有木瓜、椰子、香蕉籽、甘蔗和芋头。金、银、犀、牙、文具、檀香、茴香、胡椒、槟榔、硫黄、红花、苏木、亦蚕织、细丝、绞丝、赤小豆、布。”
爪哇的贸易辐射面很广。从公元960年开始,宋朝的瓷器就通过南海出口,贸易规模堪比丝绸。爪哇岛是必经之地。在地中海地区,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在943年将其统治扩展到埃及,打通了红海通道,亚洲香料畅通无阻地被输送到地中海市场。阿拉伯人来爪哇岛购买胡椒、香料和珍贵木材,商人也从古吉拉特邦的坎贝(Zhairoh)来出售印度布料。宋代周去非在《从岭外答高坡国》中写道,“富国富民,珍重多货者,如大食国,其次为高坡国,其次为三佛,各国之耳”。
1293年,满清伯夷在元朝军事力量的帮助下,成功推翻了新科沙里王国,建立了满清伯夷王国。从1293年到1478年,王国的统治覆盖了大部分马来群岛。鼎盛时期,其疆域约为斯里兰卡佛王国的三倍。它控制了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贸易,消除了大陆与港口之间的壁垒,将爪哇岛的对外贸易推向了一个高峰。西欧社会的饮食在农业和商业革命后发生了变化,加入亚洲香料成为一种饮食趋势。威尼斯商人将香料运往欧洲市场,获利颇丰。
商业繁荣带来了高度的货币化。税收开始以货币支付。根据明代《英雅胜览》中的描述,爪哇有很多有钱人,中国的铜钱用于交易。可见中国铜钱大量出口到爪哇。此外,地中海金币通过中东和印度的货物流入爪哇岛。满清伯夷时代,铜币成为爪哇岛的地方货币。
二
繁荣的国际贸易不仅给爪哇带来了财富,也让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中世纪的爪哇岛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3-6世纪,爪哇西部的达鲁玛王国留下的铭文显示,他们使用印度梵语,大部分国王和贵族信奉婆罗门教。
在施莱佛去世的鼎盛时期,也就是8世纪初至10世纪中期,中爪哇的建筑明显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婆罗浮屠是这一时期建筑艺术的最高表现,历时20余年。婆罗浮屠是印度梵语,意思是“山上的宝塔”。其雕塑风格模仿了印度笈多王朝的古典风格,同时突出了印尼古代文明的形象,展现了爪哇人的生活和习俗。它是印度艺术和爪哇艺术结合的杰作,此外,沙日陵庙和普劳陵庙的墙壁上雕刻着印度《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但绘画方法具有当地的民族风格。墓主人选择了生前与之有关联的地域保护者作为化身,对印度文化的信仰与当地祖先的崇拜巧妙结合。这些寺庙和建筑也是国王显示其精神权威的重要场所。寺庙里的僧侣和祭司对印度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他们设立了一些集祭祀、宗教、艺术和学习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向民众传授知识。
古代中国与爪哇的文化交流同样重要。其中,佛教交流是重要内容之一,佛经翻译是两地友好文化交流的见证。7世纪时,佛教在大殿流行。成都高僧慧宁赴天竺取经,途中在大雄宝殿住了三年,与大雄宝殿高僧Keena bhadra一起翻译了佛经中佛陀的涅槃章,译作送到了胶州,后被称为《大涅槃经后》。
990-1016年是Java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前马达兰王国国王达摩旺夏下令编纂爪哇法律,主张将梵文文献翻译成爪哇语,并指示宫廷作家用古爪哇语将《摩诃婆罗多史诗》的18章和《罗摩衍那》的最后一章改写成散文,成为爪哇古典文学中的第一部“篇章文学”,为爪哇古典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爪哇的统治者在梵文翻译的基础上创作了当地的文学作品。宫廷文人创造了一种既能宣扬印度教,又能歌颂皇帝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即“格卡文”诗。
从谏书(1049-1222年)到满清伯夷时代(1293-1520年),爪哇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向着更加民族化的方向变化。宫廷文学直接取材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歌颂帝王。比如《燃烧的丘比特》就讲述了融雅路国王卡梅斯瓦拉和王后奇拉娜的爱情故事。拉·潘查的《纳·卡拉克·达·卡马》描述了作者在1365年陪同他东巡的经历,并赞扬了哈扬·博卢国王的丰功伟绩。除了叙事诗,还有一些关于如何创作和写诗的文学书籍,比如Tana 空写的Smarathahana。
三
从汉朝开始,中国人就一直往南洋走,爪哇岛是南洋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唐朝,有明确的记载说中国人定居在爪哇。宋朝时期,华商频繁前往东南亚的占城、真腊、三佛齐、爪哇等国经商,有的“十年藏不归”。到了元朝,少量元军到达爪哇岛,在那里砍树造船,被大风吹坏。之后,数百名带病者无法返回,滞留当地,形成了“唐人与粉丝同住”的局面。明朝以后,这些元军逐渐在这里结婚生子,明史记载“地中人多”。
除了民间交流,爪哇是向明朝派遣中国使节最频繁的地区。早在洪武二年,他就派出使节进贡。“从此以后,他年年进贡,或年年进贡,或年年进贡。”从永乐二年(1404年)到成化元年(1465年),爪哇向明朝朝廷派出了24个由华人参加的朝贡使团。爪哇岛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与郑和有关的寺庙和历史遗迹,还有很多郑和的传说。郑和船队的记载见于当地华人留下的历史文献,如《三宝垄华人公馆档案》、《三宝垄、景利文华人年谱》等。印度尼西亚传统手稿Nagara Kletabumi也载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实。
总之,爪哇岛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中世纪东南亚与印度洋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有利因素不仅给爪哇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使南海、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国家受益,展现了中世纪文明交融的生动画面。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6日第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古时期爪哇岛的经贸发展与文化融合,爪哇岛古称":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46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