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秦朔的朋友圈这是秦朔朋友圈第2324篇原创第一篇文章。
“我能借的钱都借了,他们以后肯定不会放我走。我活不下去了!”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找你》中保姆孙芳爱人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这几年大热的现金贷和正在整改的P2P。
中国有着世界罕见的高储蓄率,支撑着我们的高投资。在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中,消费信贷的兴起功不可没。消费上升,内需增加,高储蓄率自然回落。但是,如果过度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或者叫消费贷,实际上是作为投资使用,就会为未来种下苦果。
一些隐蔽的线下民间借贷,近两年被所谓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模型包装,成为一个时髦的新词,成为风险投资的宠儿和人们金融追捧的对象。但是,互联网技术就像一个放大镜,在借贷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在聚焦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升高,火势开始蔓延。
高风险不一定有高收益,但高收益一定对应高风险。只是很多人太相信所谓的大数据、互联网、风控模型,或者太相信自己的运气,相信自己不会是最后的“接盘者”。
很多人忘了,P2P行业兴起初期的坏账率低,是因为新增贷款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借款人借新还旧方便所致。一旦流动性收缩,分母不再扩大,怎么办?
以贷养贷总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一、借不出新的怎么办?另一个是月收入不能覆盖利息怎么办?
我在访问一个P2P平台的时候,通过电话私下拜访了其中一个借款人,问他为什么要向平台借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反馈是,他和朋友投资失败,朋友携款潜逃。他的财务漏洞需要弥补,于是他开始到处借钱。他已经借了好几个平台,抵押了车库,办了所有能办的信用卡。
我算了一下他的收入和每个月要付的利息,只能继续借新还旧。如果以后没有意外收获,车库很可能会归别人所有。
笔者经历的另一个案例是IT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在P2P平台贷款做首付买房,但是还了10期之后,剩下的2期还不上。据一家相对透明的现金贷平台介绍,几乎所有借款人最近半年都有几次、几十次的P2P借款记录。
P2P成了“中国版的次贷”。虽然每个平台都宣称有风控、担保、抵押、垫付,但当流动性突然收缩,贷款规模不再扩大,又没有新的“接盘者”时,退潮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一开始我以为是“个人雷”,没想到演变成了“个人雷”。
无业高利贷者像电影《自杀》或《杀人》中孙芳的情人吗?如果一开始就没有银行给他发信用卡,没有P2P给他借钱,会这么惨吗?
笔者曾听某城商行某支行行长和某企业高管说过同样的话:在如今资不抵债、破产重整的情况下,除了企业自身盲目扩张外,银行的信贷纵容也是重要原因。然而,比企业信贷更容易被纵容的是个人消费贷款。
原因之一是相对于公司贷款的红海竞争,个人领域是高利差低风险的信用洼地。近年来,银行对公(批发)业务压力很大,因此纷纷转型零售金融。消费贷款和信用贷款在2017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2017年,我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68123亿元,同比增速37.9%。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很少。很明显,一些以消费贷款名义做的贷款被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投资。
在短期消费贷款激增的同时,信用卡业务也发挥了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国使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数量共计5.88亿张,同比增长26.35%(2016年增长7.60%)。2017年新增发卡量1.23亿张,人均0.39张信用卡,同比增长25.82%(2016年增长6.27%)。信用卡和借记卡合计授信12.4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8%(2016年增长29.06%);银行卡信贷余额5.56万亿元,同比增长36.83%(2016年增长23.63%)。
银行体系之外的住宅信贷产品也在激增。2017年末,网贷行业贷款余额12245.87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50%。
主营业务为现金贷的蚂蚁借贷银行在发行ABN(资产支持票据)时披露了2017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截至2017年三季度,蚂蚁借呗总资产219亿元,前三季度利润高达45亿元,秒杀杭州银行、贵阳银行、常熟银行、无锡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银行、江阴银行7家上市银行,且高于常熟银行、无锡银行等后5家银行净利润总和。
根据蚂蚁借呗最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其营业收入2014年为10.9亿元,2015年为30亿元,2016年为38亿元,2017年1-9月为69亿元。预计2017年全年营业收入将超过2014年的7倍。
蚂蚁借呗2014年净利润5亿元;2015年9.7亿元,接近10亿元;2016年净利润19.2亿元,2017年1-9月为44.9亿元,三年净利润增长约9倍。
这是统计的,有很多借贷行为是统计之外的?超前消费带来了繁荣。问题是,这种“前进”能持续多久?
笔者的一个同学在老家成立了一个车贷团队,几个人集资几百万,用汽车抵押放高利贷。利润有多高?反正他们可以接受月息2分的融资。这不是个例,每个城市都有,这些信贷行为银行征信系统和统计局根本不统计。
一个机构在国外借款,最担心的是借款人在外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民间借贷,这些借贷别人找不到。
这对民间借贷者来说是一个隐患,对银行和P2P平台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2018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深圳建立了百家银行征信系统,旨在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但笔者认为,初心是美好的,落地是艰难的。
前几年P2P中的车贷平台也成立了信用联盟,但是成员担心自己的客户被其他平台抢走,只提供不可信客户的数据,所以所谓的信用联盟并不能解决长期借款的问题。
借款时间长是消费贷款人群的常态,也是最大的风险。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近发布的二季度去杠杆报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中国居民杠杆率(家庭债务/GDP)为51%。有学者认为,虽然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很多,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仍有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空。
我不敢苟同,国情复杂,大而宏观的数据往往掩盖了真相。事实是,从宏观角度看,杠杆率并不高,但从微观结构角度看,单个债务人的债务水平却很高。
现金贷导流平台融360在今年8月份的信贷消费问卷调查中发现,90后已经主导了消费贷款用户的半壁江山,占比49.31%。
在没有房贷和车贷的情况下,超过50%的人将消费贷款用于日常消费,占比50.17%。贷款渠道方面,除了信用卡,花呗,白条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会接触网贷。
这几乎是意料之中的。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90后穿着明星的同款,拿着iphone,拿着星巴克,开着宝马,看起来很豪华光鲜,但十有八九是月光下看不见的穷人。
可以想象,消费升级的背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在“超前消费”。令人担忧的是,收入不足以支撑每月还贷而引发的债务危机,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痛苦和悲哀,导致他们走上了以贷养贷的道路。调查显示,如果包括住房和汽车贷款,有5.44%的人资不抵债。也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每月需要还的贷款比实际月收入还多。
当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还不了欠下的债,又没有家庭,只能借新还旧的时候。调查数据还显示,28.57%的人用消费贷款偿还其他贷款。
往前一步是深渊,往后一步是良田。提前消费,在可承受范围内借贷,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但还不够。如果每个月的收入大部分用来偿还各种贷款的利息,幸福感肯定会急剧下降。
“酒虽好,不可多饮。”不管你能喝多少,能借多少,都不要借太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视觉中国”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逐利规则什么意思,逐利倾向是什么意思":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70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