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惠泽的城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文化产业活力的释放...今年以来,邹平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继续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擦亮文化名片,推进“文化为善”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今年8月,“邹瑾深圳”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基地在深圳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记者了解到,“邹瑾·深圳”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基地的建设,充分运用了“融媒品+文创展”的形式,通过文明实践、文化创新、了解培训、观摩学习、互动交流、家乡寄语等篇章,通过铝工业、纺织等“山东手工”文创展,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等平台,客观立体地展示了邹平与宝安两地的区域文化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文化交流成果,构建了深邹平“知与爱”的精神家园,实现了“两中心一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媒体融合中心和“学习力”平台)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邹平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着力打造“精致文明、智慧实践”品牌。文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三治”融合发展的邹平路径逐步形成。
按照“五有”标准,坚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共建设了1个实习中心、16个实习站、874个实习站、839个实习家庭站、26个实习基地。对全市874家执业站进行星级评定,实施动态管理,打造“文明执业百米服务圈”。在邹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滨州率先建成首个精神文明建设展示馆和学习力线下体验馆。结合“山东手工”,倡导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芳林铝业建成滨州首家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体验馆。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花朵感动邹亮。
主次干道宽阔通畅,街心花园处处美丽宜人。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传递了热爱祖国、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正能量。在车流有序、行人文明礼让、环境优雅的小区,居民舒适;“红马甲”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倡导文明礼貌,传递文明新风...
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开展,邹平市处处传递着城市的温暖,凝聚着发展的力量,吹响着文明的新风,谱写着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邹平始终把创城作为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手段。市级领导带头网格化建设,3.8万名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守在一线,努力在一线,共同开展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和社区管理工作。2021年,全市15.97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劝导、“小手牵着手,文明一起走”等志愿服务活动,高峰时段在全市主要路口实行“2名交警+8名志愿者”的文明交通劝导模式,实现了行人路口闯红灯、逆行等不文明交通行为的100%制止率。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开通创城热线,成立镇级“市民旅行团”。全市各级文明单位立足职责,全力推进城区道路畅通、农村改厕等110余项民生工程,改造老旧小区53个,新增划定机动车停车位1万个,划定临时智慧停车位63个,城区7个集贸市场全部实现标准化提升;组织开展道德模范、邹平好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举办“最美逆行者”、“榜样的力量”首期讲座1858场;主动帮扶212个文明村、文明实践站、农村“复兴少年宫”,真正把文明城市创建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文明村镇55个,省级以上文明校园4个。
邹平把创城工作作为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每年评选出一批民生实事,一年一年办,一件一件办,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后顾之忧和烦恼。以城市治理为突破口,整治主次干道17条,打通“断头路”20多条,改造背街小巷40多条,拆除违章建筑1万多平方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工地、农贸市场、背街小巷为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治理工地“污染”、农贸市场“乱象”、背街小巷“脏乱差”,通过“微改造”,让居民转化为“真幸福”;通过星级评定、初次呈现、群众指数测评等试点,深化拓展文明实践,让群众感受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民生温度。
波兰文化名片,文旅融合才会香。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赋予了邹平新的内涵和希望。近年来,邹平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在全方位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塑造品牌活动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去黄河边的码头”全国自行车精英赛,10公里水果走廊,百年枣园...邹平沿黄旅游越来越红火。据了解,包括沿黄旅游在内的乡村旅游占邹平旅游综合收入的四分之三。此外,还实施了品牌营销战略,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张士平》《黄河之子》《向阳花开》等3部作品在全省群众戏曲创作演出活动中获奖。举办黄河文化享受会、海棠节等精彩活动,突出祁东古镇、广田故里、生态码头等文化旅游品牌,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邹平积极挖掘传统老字号,整合现有10余种非物质技艺和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具有浓郁黄河风情的民宿打卡体验游、烧桌卸桌等非物质美食品鉴游、祁东鼓等非物质技艺展示,增强了体验性和互动性,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弘扬了黄河文化,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邹平市不仅充分整合和挖掘“南山北水”的自然资源,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宣传邹平山水,让邹平人民享受生态福祉,也让外地人把邹平作为休闲旅游的目的地。也以丰厚丰厚的底蕴、文明时尚、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顾客,结交着好朋友,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爱上邹平。邹平工业发达,铝工业和纺织业世界领先。被誉为中国铝谷、中国棉纺织城、中国糖都、中国玉米油之乡,主要产品14种,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张高水杏、常山山药、红芽香椿等特产远近闻名,纸包包子、酸豆腐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邹平,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乐、求真务实、任劳任怨的精神。如今,邹平着重展现“精、神、灵”,突出好产品、好待客、好景观三大亮点,以人文精神引领发展。
记者曲彬彬通讯员张学东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邹平的文化,邹平宣传":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751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