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广告无孔不入,消费者感叹营销信息难以屏蔽;利率过高,成本不透明,消费者吐槽贷款的前提薄弱;诱导过度消费、过度借贷,消费者投诉的“套路”很难分辨。消费者网贷时踩过哪些“雷”?你期待什么样的互联网消费贷款服务?
近日,杜南数字金融创新与合规研究小组发起了“3.15”数字金融系列民意调查。数据显示,短视频信息流广告和优惠券是消费者最反感的贷款营销方式。互联网投诉数据和民调数据显示,在30多个主流互联网消费贷款零售品牌中,捷信消费金融、小银卡贷、同程金夫投诉量较高。
事实上,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防止消费贷款的“套路”营销,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放贷的营销陷阱。
反感:短视频广告营销
今年“3·15”前夕,杜南数字金融创新与合规课题组针对消费贷款话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舆情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48份。
消费者经常在哪些渠道看到贷款广告?民调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常收到的贷款广告在各种搜索引擎、浏览器app和门户网站,占比超过65%;第二大渠道是短视频平台,60%的受访者表示在刷视频时收到过贷款广告;此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刷过贷款广告。除了以上三个主要渠道,超过30%的人在打车、骑自行车的app上被推送过贷款广告;超过30%的人在网购和外卖app上被“弹出”过贷款广告。值得注意的是,分别有15%和10%的受访者收到过教育培训和医美场景的贷款广告。
无处不在的贷款广告经常惹恼消费者。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最难接受贷款广告。第二个最让人反感的是“息票诱导贷款申请”。超过45%的受访者表示,部分贷款广告以优惠券、抽奖等弹窗形式出现,经常出现在打车、单车、充电宝、网购、外卖等日常使用的app中。三是微信朋友圈的贷款广告。
在受访消费者看来,以低利率鼓励超前消费、诱导支付时优先使用消费信贷产品的情况较为普遍,也是他们无法忍受的营销手段,约占总数的60%。
事实上,在现实营销场景中,这些问题往往是嵌套出现的,比如点一份外卖,被优惠券诱导开通“先用后付”的消费信贷产品;开通后匹配贷款额度,以超低利率为口号诱导消费者“套现”钱款;每次点外卖都会自动帮用户选择“先用后付”的支付方式。
麻烦:无法主动屏蔽营销信息
更让消费者困扰的是,如果你点击了一次贷款广告,后面会有更多这样的广告推荐给你。民调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表示受到消费贷款广告困扰。其中,20%的消费者表示“完全不能接受”,不希望收到网贷广告。其余受访者希望减少营销信息。
但是,即使你退订或点击“不感兴趣”或“举报”广告,这些消费贷款推广短信或营销广告依然会卷土重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90%的消费者表示退订后仍会受到广告骚扰,其中40%的受访者反映主动屏蔽没有效果,另有60%的消费者表示主动屏蔽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收到类似广告,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
惊喜:领券结果被调查。
我以为我可以“薅羊毛”,但我是指导我申请贷款。根据杜南课题组研究员的体验,在一款网上汽车出行App上,连续半个月,几乎每天打开App都被弹窗推送收到优惠券广告。点击“接收”,就会跳转到贷款申请页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优惠券套路”是很多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普遍采用的广告模式。其中,不少平台广告页面将“借款”、“贷款”等敏感词替换为“收额度”、“测试额度”等字眼,更容易让消费者忽略背后的风险。按照广告链接的指引,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刷脸,点击领取。如果消费者没有做好准备或者缺乏相关知识,很容易成为这个广告转化而来的平台的新用户。
很多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你多次尝试审批贷款额度,实际上相当于授权平台的合作金融机构查询自己的征信。相当于你每次尝试领券都会被查信用,每一次“贷前审批”记录都会留在个人征信报告里。对于没有通过审批的消费者,没有“优惠券”、“免单”,也被查了征信。
有消费者提出了担忧:如果经常点击这个链接“获取额度”,是否会因为多次被查信用而影响个人信用状况?对此,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告诉杜南记者,在实际贷款业务的审批过程中,如果发现借款人多次查询网贷平台合作过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的信用记录,但一直没有审批新的贷款,确实可能被银行认为资质不够好,有多头放贷的嫌疑。
消费者可能很难注意到这个“隐患”。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提示,部分银行在做信贷审批时,可能存在这样的“行业潜规则”,提醒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信用,多了解相关基础知识,不要被网上的优惠套路所迷惑。为了小小的让步而损害他们的个人信用,是得不偿失的。
无奈:平台放款前关键环节提示不足
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推广消费贷款产品时,往往会突出价格的便宜和申请的方便。杜南研究小组还发现,借款人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对产品的一些细节不够重视。
从消费者的借款习惯来看,放款前最关心的产品相关信息是个人信息和费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50%的消费者表示在申请前会关注需要填写哪些个人信息、是否收取担保费以及担保费的水平,44%的受访者表示会了解利率费,位列关注第二。
那么,消费者在申请和使用消费贷款产品时,会仔细查看合同条款吗?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页面的提示信息,但没有仔细查看合同”,不到13%的受访者表示会“仔细查看所有信息并截图保存合同信息”。
另外,从了解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时间不难看出,大部分消费者对产品信息和贷款合同并不完全了解。数据显示,近80%的受访者只花了不到15分钟的时间来了解与贷款相关的合同和信息,其中45%的人花了不到10分钟。这也为消费者后期维权留下了很多隐患。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其实是因为部分平台存在产品信息披露不完整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平台有必要加强关键信息的提醒,行业对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教育有待加强。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告诉南都记者,金融产品信息需要在放款前向借款人明确披露,如利率区间、金融产品提供方等。如果不明确规范,会给金融消费者造成困扰。
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平台贷前签字、授权、签约等关键环节不足;四成以上受访者吐槽,利息等费用显示不清,贷款前看不到完整合同;近四成受访者表示,贷款成功后,合同难找。
头脑:收集亲戚朋友的联系方式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互联网消费贷款产品的信息安全信任度较弱。超过80%的受访者担心申请互联网消费贷款产品后个人信息会被泄露。近4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担心”,4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担心”。
具体到个人敏感信息的范畴,平台要求采集“朋友姓名及手机号”和“同事姓名及手机号”,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民调结果中的另一个数据也值得关注。有过逾期催收经历的受访者,大多表示遇到过“电话、短信、微信轰炸亲友催收”或“言语骚扰”“个人信息被公开”的情况。事实上,一些平台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往往存在这种涉嫌侵犯个人隐私的“暴力催收”行为,此类投诉和纠纷也屡见报端。
根据课题组研究员对主流互联网消费贷款平台的评价,出于贷后管理和催收的目的,大部分平台在申请过程中会要求借款人填写1-2名直系亲属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少数平台会要求借款人同时填写家人、朋友、同事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称为“紧急联系人”,甚至有些平台会强制借款人获取通讯录权限,读取通讯录。
收集个人信息的平台边界在哪里?在广州一位互联网金融行业律师看来,“个人信息的收集首先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平台做法在实践中是否符合人身保险法中的最小必要原则,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必须清楚地向用户提供授权信息的方式,并解决个人信息收集中的“知情同意”问题。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应当贯穿于数据收集的全过程。”
关于平台的外包催收机构,参考贷前合同,可以看到平台的大部分协议都有类似的条款,称“您同意我们有权向合作的律师事务所、催收机构、我们认为可以向您传达信息的紧急联系人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前述行业律师指出,该条款实际上是允许借款人授权平台和催收机构联系借款人填写的“紧急联系人”进行催收。“这里的个人信息采集者并不是数据的实际使用者,这涉及到借款人的个人信息流向外部合作机构。这样的‘一次性授权’是否合理,如何解决信息再次流动时的‘再次授权同意’问题,以及平台对外包催收机构催收行为的管理,这些流程中的细节仍是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其被如此指示。
投诉:捷信和小英投诉量最高。
消费者在哪些平台上踩过“雷”?课题组根据互联网投诉平台和民调数据发现,投诉量前五的类型包括“疑似高利贷”、暴力催收、虚假宣传和不当营销、用户信息泄露、手续和担保费。
课题组在消费者问卷中选取了30家知名度较高的主流互联网消费贷款零售商,对其在投诉平台上的消费投诉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了3家投诉量较高的公司&;品牌有:捷信消费金融投诉量最高,与其他平台相比遥遥领先;其次是小赢卡贷款,而同程旅游更有同程金夫。
发现对于捷信的消费金融,有投诉人声称其贷款综合成本上升是因为申请贷款前被推荐开通VIP会员并缴纳会员费。另一位投诉捷信消费金融“虚假宣传”的消费者称,办理捷信分期VIP会员后,并未获得贷款,而是被推荐到其他“优选平台”贷款产品。事实上,捷信平台只是将消费者分流到了一个新的平台。
杜南数字金融创新与合规研究小组制作
数据收集与分析:南都记者熊润苗陈卓瑞
技术支持:柯佳宁詹华平
设计:何鑫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消费贷的套路,消费贷活动":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707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