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村镇银行放开以来,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和所谓的金融创新,让高利贷逐渐合法化,随后各种小贷公司、贷款中介、P2P、影子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正规银行的从业者也找到了通过小贷公司发财的路子。
国家金融改革倡导普惠金融,让平安公司为首的保险资本快速进入普惠金融,利用大量保险资本通过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小贷公司放大金融利润。看到暴利后,各大正规银行迅速跟进,各大央企、国企也打着投资、基金、信托的旗号充当影子银行,进一步助推小贷大潮。直到阿里、腾讯、美团、联想等手握巨款的行业巨头放弃科技竞争,大举投资互联网金融。以蚂蚁金服、微众银行、财付通、借贷宝、花呗为代表的网络金融,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网贷、校园贷、裸贷、套路贷等。,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各大正规银行为资金来源,各种网络金融为渠道,各大保险资金和科技介入的隐形高利贷盛宴。
这场长达17年且不断升级的隐形高利贷盛宴,让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闻风丧胆,开始动摇中国金融和民众生存的根基。到目前为止,数据显示,目前的“失信被执行人”就是所谓的老赖。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9日,公布失信被执行人8032230人,2020年3月达到8032230人。平均每年增加70多万。
图片取自@科技财经在线
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要彻底消除“失信被执行人”的不良记录还需要5年时间,法院强制执行信息也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这意味着,目前800多万人的数据和每年70万人的增长,将无法再担任法人代表、融资、股东和银行贷款,直接失去经济创造力,甚至生存都将受到威胁。甚至在目前800万人的基础上,5年后会有1150万人,甚至5年后会有800万人,达到了2000万人的恐怖数据。这些人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创业。从全国人口构成来看,15-59岁人口超过8.9亿,是主要劳动力,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群体。按此基数计算,失信人数约占2.2%,即每100人中约有2.2人失信。
这2000万人中,大部分是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创业者、中小企业的负责人、股东、投资人、职业经理人甚至科技人才。
据天眼查《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企业大数据》显示,疫情影响下的企业经营困境直接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2020年上半年失业率大幅上升;新增从业人员同比下降约137万人。4月和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6%和5.9%,同比分别上升1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其中,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和5.9%,同比分别上升0.8%和0.9%。截至5月底,新增就业460万人,同比下降22.95%。
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2021年,全国注销企业349.1万户,个体工商户961.9万户。
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全国共有13万家企业倒闭,其中小微企业占比最高,超过90%。按行业分类,建筑、服务和采矿业关闭企业较多,占关闭企业总数的62%,其余行业不到40%。
资料显示,“失信被执行人”的数据是以2023年5月和疫情三年内倒闭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创业公司数量几乎一致。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庞大的“失信被执行人”群体背后是什么?
1.这2000万人就算算一半,前5年的2000万人中有1000万人要养活人均最低3人,就业人口达到3000万。
第二,即使这2000万人中的1000万人每年创造人均200万的产值,仍然是20万亿的惊人产值。哪怕只是国税最低的5%税收,也少产生1万亿的税收。
第三,国家在疫情发生后制定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和法院执行机构,通过暂缓执行、恢复征信、解除限额、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谅解等方式,转化无效局面,达到增加就业、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目的。
目前,征信系统和法院的“失信被执行人”制度已经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死灰复燃的桎梏。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以银行、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主的资本滥用法律对法院的强大压力,导致法院批量判决、批量执行,再加上法院数字化能力差,导致无法归类,让资本立案起诉,导致浙江的情况比较严重。
《银行家法》规定债务的法律保护利率为15.4%。几乎所有的小贷公司、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都是以此为目标追求和放贷的,导致占用银行金融资源、贷款额度、民营企业的成本很高。这个资本成本是企业付出的净利润,而不是毛利。什么样的企业能做到15.4%的净利润?
打击金融资本,规范金融市场,减少中介金融机构占用商业银行贷款量,让正规贷款回归民营企业市场,这才是阳光大道。民营企业的“5678”,说明民营企业是充满创造力、动力和拼搏精神的。给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会创造千百万人的生活,也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党有好的政策,国家有好的方法,但需要各级政府、法院、金融机构的努力才能落实。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关于失信人员,失信被执行人相关新闻":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72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