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在黄淮平原,麦苗在返青期长势喜人。“我今年种了1800亩,一半以上是种粮。天气转暖,管理要跟上,力争每亩增收50斤。”这是一个晴朗的春日。江苏省徐州市山集邢楼村种粮大户潘桂正忙着检修机具。
在荆楚,农家处处烟火气。“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贫困村吃了旅游饭,日子越来越红火。”湖北广水市郊区油榨桥村党支部书记尚说,乡村旅游带动村民持续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0多万元。
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汇聚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
党的二十大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今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各地各部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决心、更明确目标、更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
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出台的第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发出了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强烈信号。春天的消息传到了希望的田野上,亿万农民像兔子一样向前跳,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作。广阔的农村呈现出繁荣的新气象。
粮仓稳定,工业兴旺,农业更加优质高效。
中国要强大,农业也要强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第一要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同时得益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挖掘农村多元价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每年都要狠抓粮食生产,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饭碗端好。
东北粮仓,黑土地开始苏醒。2022年,北大荒农垦集团粮食总产量451.3亿斤,粮食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将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说。
粮食安全“全国第一”。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被压,粮食安全基础全方位巩固。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定大国粮仓,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稳定预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中国的经济航船正在破浪前行。
今年,我国将继续强化党政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支持政策,实施新一轮1000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成组装大规模增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字当头。
——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现代农业挑起“金极”。
一粒种子,万担粮。从春天开始,南繁基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在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一垄垄玉米长势旺盛,科研人员正抓紧玉米套袋授粉。全国数百家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齐聚三亚,利用海南的光热条件,在南繁开展科技攻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是在南方育成的。
“我们的西红柿卖得好,质量好,能卖到10多元一斤。奥秘在于管理。”在河北廊坊市安次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技术员夏打开手机上的“温室云管家”设定温湿度范围,通过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对番茄、豆角等蔬菜进行精准管理。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科技成为现代农业最重要的驱动力。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站...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种子产量超过95%;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数字化引擎动能强劲。
——理顺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农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灌装、装瓶、装瓶、贴标签和包装...走进山东夏津县圣元酒业公司的果酒加工车间,甜甜的果香扑面而来。“桑葚变成了果酒,附加值提高了30多倍。”该公司负责人张剑福说。
黄河故道,古桑绵延。夏津县依托自然资源和农业文化资源,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不仅开发了古桑茶、桑黄、桑叶粉等产品,还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古桑工业研究所所长张春雨介绍说。目前,全县有桑园工业企业30家,深加工企业20多家,桑园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强化龙头、补链条、促业态、建品牌,农村产业“此起彼伏”,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共有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6.2万个;以全链路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整合为基础,形成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118个,产值超10亿的农业强镇210个,产值超亿的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306个。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批乡镇、地方品牌越来越亮。
环境好,人气旺,农村更宜居,更适合经商。
农村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时代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整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如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扎实稳步推进,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享受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性、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走进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蔡集社区,道路宽敞整洁,行道树排列整齐,垃圾分类处理,农家院整洁有序。社区工作人员蔡金阳说,这段时间,社区一直在整治和改善居住环境,加快从干净整洁走向美丽宜居。
小村庄反映出巨大的变化。截至目前,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自然村生活垃圾90%以上实现收运,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广大农村更加美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五年行动计划。
“路通了,村里的番茄产业上了‘快车道’。”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吴王村党支部书记宋金良说,以前进出村党建协会番茄种植基地的土路狭窄,坑坑洼洼,收购商的货车进不去,需要村民用汽车运输。现在,一条长达1300米的新路直通大棚种植区。
“‘四好乡村路’的建设打通了物流的‘最后一百米’,乡村道路升级为工业大道,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东营区交通局局长曹永刚说。
修建工业道路,饮用自来水,连接互联网...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陆续完成,汇聚成中国大地山川巨变。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村民看病、上学、办事更加方便。
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到户延伸,集中力量建设普惠性、基础性、综合性民生工程,优先建设方便生活、促进生产的项目,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短板。
——在提升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的“软件”上下功夫。
“道德点储蓄站,它可以在兑换点里消费。道德模范年年评,今年花落我们家。”在河南省济源市禹城镇梁安新村,这一段豫剧为村民们所熟知。该村实行道德积分储蓄站,引导村民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积极参与村里的大事小事,显著强化了乡村治理效率,显著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推动移风易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引导群众把“村务”当“自己的事”...各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行积分制、名单制、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方式。全国共创建示范镇199个、示范村1992个,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村在实现“物”的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拓展渠道,增加内力,让农民更富。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各地各部门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同步采取措施,加强帮扶,挖掘潜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首次达到2万元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下降到2.45,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在去年诸多意料之外的因素面前,这份成绩单显得格外沉重。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增加产业收入、促进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扩大内需、平滑城乡经济周期、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农民增收渠道更广、动力更足,不断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增收。
“好产品带来好收成,我每天都这么想。甜瓜‘生活’在高温大棚里,一年结三茬,去年收入8万多元。今年行情好,收入还能涨。”山东齐河县华店镇庄妍村种植大户郑连忠说。
“扩大产业增加收入,今年继续这样做。”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敏说。庄妍村有130多个温室,种植西红柿、甜瓜、卷心菜和其他品种。去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万元。
农业农村部门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为目标,着力发展农村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升级行动,推进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村多元价值,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大头。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449元,增长6.2%。如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开展外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入城市就业,同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业。
——增加内力,让农民增收。
“通过技术,农业大有可为。我参加了绿色防控、农产品快速检验等培训。种植优质脐橙我更有信心了,年收入近40万元。”湖北秭归县水田坝村种植大户胡志刚说。
精准培训,技术指导,外出交流...农业农村部门加大农村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致富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培养了700多万名高素质农民。到2025年,培育家庭农户、农民合作社主任等10万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辐射带动500万名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重新协调,有钱的口袋更有钱的脑袋。
“过年的时候村里有采茶戏,平时也有各种节目,过瘾。”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沃江村村民张瑞聪说。袁州区整合资金建设完善新时期村级文明实践站278个,去年开展特色活动8000余项。
各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时代新风。如今,中国所有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新征程,新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挽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让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
(记者高、、顾中阳、王浩、常勤、于景贤、)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给广袤的乡村增添了新的活力,广袤的乡村合适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407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