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通讯员组织宣传。
明亮的建筑,宽阔的广场,挺拔的路灯,笔直的水泥路。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彦镇金家庄村刘赦集中安置点,水泥路四通八达,屋前屋后干净整洁。活动广场上,居民们拉着家人晒着太阳,很舒服。在这里,15户68人正享受着幸福的搬迁生活。
宽敞温馨的新房。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通讯员华集团宣社
说起搬迁前后的生活,金家庄村六社的村民总是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原金家庄六社位于化隆县一个偏僻的山窝里,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交通堵塞。很多村民一度面临生活、出行、就业困难,“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2017年,巴彦镇在金家庄村建设了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占地约28亩。位置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安置点居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脱贫,告别了散居山区的苦日子。
2017年,金家庄村搬迁,贫困户韩英明是其中之一。他们一家从金家庄六社搬到了现在的安置点,住上了200多平米宽敞温馨的新房,家电一应俱全,孩子上学也近了很多。同时,得益于拉面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韩英明通过申请“530”小额贷款,在外地开了一家拉面馆,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如果我没有搬出那个可怜的小窝,我的生活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韩英明总是谈论这句话。现在,在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韩英明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并加入了金家庄村的光伏产业。依靠工业发展,他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幸福感不断上升。
前不久,韩英明在微信群里听说村党支部书记发出秋季义务植树倡议后,自告奋勇捐款,并发来消息说:“我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今天,我不能来村里种树了。我要用这些钱给大家买手套,这样我也能为家乡的绿色建设做点贡献。”突然,群里在外打工的人也纷纷效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邻里之间的爱和温暖。
易地搬迁实施以来,村“两委”充分利用东西部对口帮扶资源,为搬迁群众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利用村民擅长养殖、经营拉面的优势和特点,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壮大后续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对无法外出务工的拆迁户,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订单式培训,组织100多名拆迁户参加“中式糕点”、“挖掘机”等各类专项技能培训;在养殖项目上,逐步完善养殖大户的道路设施和大棚建设,在技术培训、管理、营销、信息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贫困村“530”小额贷款和互助资金,为50余名脱贫群众提供信贷支持,支持脱贫群众自主创业,如开拉面店、挖虫草等,为创业就业提供资金保障,引导搬迁群众发展适合的产业。2022年,后续产业搬迁户户均收入37148.48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易地扶贫搬迁让困难群众过上了他们向往的幸福生活。如今,全村60%以上的村民外出经营自己的拉面店,近一半的人开着自己的车。“权力为民,利益为民,感情为民。”通过政府引导和村民自治,安置点居民共建共享了新时代的发展成果,不仅“搬进”了新生活,还“帮助”走上了幸福之路。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青海日报媒体平台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搬”入新生活“扶”上幸福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496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