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李海云)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9日7时27分,新疆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全社会迅速展开抗震救灾。那么震区未来天气情况如何,震后救灾需要注意哪些次生灾害?地震云真的存在吗?为什么震区余震不断?未来能实现地震预警吗?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气象网、新华网邀请地震、气象专家一一解答。
嘉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杰。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晓东。
李善友,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
主持人:新华网记者李海云中国气象报记者王若嘉刘佳
地震动强度预测图。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记者:地震速报是如何发布的,公众是如何获取的?
刘杰:由于受台站分布密度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震速报结果输出时间是不一样的。全国平均自动地震速报时间为3分钟左右,人工地震速报时间为11分钟。中国地震结果速报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结果为正式结果,通过12322、台网中心官网、官方微博和中央媒体发布。
记者:地震后有哪些天气因素影响救援工作?四川九寨沟震区和新疆精河震区未来天气会怎么样?
张晓东:众所周知,地震后降雨的概率比较大,强降雨会加剧震区次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发生后,由于震区山体松动,建筑结构遭到破坏,强降雨容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2008年汶川地震后,发生了多次地质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堰塞湖现象。随着上游来水的不断涌入,堰塞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洪水冲走,汹涌的洪水会冲向下游的县城或村庄,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果要避免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发生,就会带来灾害叠加。首先,气象预警预报很重要。其次,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也很重要。对于不可避免的次生灾害,可以及时疏散转移群众,加固山体和房屋。
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
张芳华:地震发生后,对救援工作不利的天气因素很多,比如降水、气温等。有降水时,不仅会给缺乏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还会造成道路泥泞,影响交通。地震后如遇强降雨,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尤其是以山地为主的九寨沟地区。一旦发生次生灾害,会对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温度方面,如果温度高,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体力容易消耗,更容易滋生疾病;气温低会给露宿野外的人带来不便,在没有防寒材料的情况下容易感冒或冻伤。另外,目前正值汛期,强对流天气较多,地震区也要注意防雷。
总体来看,未来几天九寨沟震区和精河震区天气相对稳定,对救援工作影响不大。
具体来看,8月11日白天到夜间,九寨沟县震区有小雨,局地中到大雨,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12日阴天,有分散阵雨转多云;13日至15日基本无雨。8月11日夜间至12日夜间,精河震区多云转小雨(共3-7毫米),南部山区有暴雨,5级左右西北风将对救援产生影响,气温相应下降。13日,震区零星小雨转晴;14日至15日基本无雨,风力不大,温度适宜。
四川九寨沟震区公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图。
记者:目前网上流传着一些关于“地震云”的说法。可以请你谈谈地震和云的关系吗?「地震云」真的存在吗?
张芳华:目前没有理论和依据认为地震和云有联系。人们用云来预测地震是否会发生是非常不科学的。地震等地壳运动对大气环流是否有一些潜在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即使有,也是细微的,在做天气预报时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地震前靠天象和云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是不可靠的。我们认为“地震云”假说不成立。
张晓东: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没有科学事实证明云的变化与地震有直接关系,也没有科学研究证明地震的发生与天气变化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不仅是云层和天气的变化,就连家禽家畜的异常行为、野生动物的迁徙、异常植物等能够预测即将到来的地震的征兆,都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公众可以在地震后关注地震前的各种异常,但不能从异常中推断地震即将发生的结果。以动物行为异常为例,动物迁徙、情绪失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动物疾病,也可能是繁衍后代的需要。所以,在不能排除异常的其他原因时,不能把云、动物的异常作为预测即将到来的地震的科学指标,地震的监测预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中央气象台在地震后做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服务?目前气象部门对震区的天气监测,从时间和空,精度如何?
张芳华:地震发生后,中央气象台于8日夜间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值班岗位,与四川省气象台开展视频连线,了解灾害影响和天气情况,并增设领班和科长岗位,加快信息分析和专报制作。从9日开始,每天发布两次地震服务专报,提供3天内12小时天气预报;制作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时间分辨率3小时,间隔5公里空;每天进行两次视频会诊,随时举行电话会诊。此外,首席预报员被派往成都中心气象台开展预报协助工作。
8月9日9时四川省九寨沟县风云四号A星监测图。
在监测方面,推出了高分辨率卫星监测、雷达和地面自动站观测服务。9日10时开始风云二号F星区域加密观测,每六分钟观测一次震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积极联系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实现国内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灾情信息共享,开展震区卫星遥感监测服务。
记者:为什么最近地震频繁?四川阿坝州和新疆精河的现状如何?以后还会有余震吗?
张晓东:据统计,全球每年7级地震约18次,6级地震约200次。中国平均每年发生5级地震20次左右,6级地震4次。今年上半年,中国地震次数很少,只有4次5级地震,所以公众感觉近期地震频发并不属实。
8月8日发生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的地震,震级7.0级,震源深度20公里;9日,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两次地震在地域上有很大不同,属于不同的地震带。九寨沟7.0级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带,精河6.6级地震位于天山地震带,两者有不同的构造成因。这两次地震发生在前后只是巧合。
目前从我们监测到的震情来看,两个震区都有余震发生。一般来说,余震有一个衰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起伏,也会出现一些较强的余震。由于构造应力、地质条件、发震环境、震源运动特征等原因,余震序列往往差别很大,余震的震级、频度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地震序列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孤立型、主震型和震群型。孤立序列余震少且小;主震序列余震丰富,部分有前震活动;一般震群序列中有两个以上的主震,余震序列也比较丰富。目前,地震部门已启动地震现场加密移动观测,公众可通过地震部门官网、地震速报APP、微博、微信实时关注余震相关信息。
记者:未来能实现地震预警吗?
李善友: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利用震中地区的台站,快速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大小和影响程度。由于地震波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向外传播,我们就有可能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远离震中但可能受地震影响的地区发出报警信号,为公众逃生避险和企业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预警时间。
由于方法和技术的限制,震中地区受损最严重但没有预警时间,是预警盲区;离震中越远,破坏越小,但预警时间越长。目前,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由15000多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系统,实现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和新疆中天山地区全国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秒级地震预警。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地震和气象专家解析:地震云是否真实存在?哪些天气因素影响震后救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674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