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政治经济发展一度处于“全省末位”,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县。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政和,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能让老苏区的任何一个人掉队。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的根源,增强扶贫措施的有效性。
正和依靠滴水穿石的韧劲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坚持真扶贫、扶真贫、脱贫攻坚,以“绣花”功夫、敲锣打鼓打好脱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精准挖掘贫困根源
2011年,政和县GDP只有28.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792元。原因在于缺乏工业。
郑和为了壮大县域经济,吹响了进军工业经济、都市经济、旅游经济、回归经济的号角,突破口在工业经济。2012年7月,在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的推动下,该县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园区——同心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
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山海合作的八点意见》,确定石狮、政和联手。“6年来,园区累计用地近7000亩,签约企业99家,总投资98亿元,达产后产值151亿元。”政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魏忠生说。
如今,开发区“造血”功能显现:投产企业65家,在建企业16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为主,食品加工、竹制品深加工为辅的产业布局。去年开发区实现产值28亿元,县域经济有“骨头”。产业经济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突出:600多名偏远山村贫困人口就业,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四大经济体为扶贫注入了动力。比如去年全县旅游总收入8.55亿元,吸引贫困农民1300多人,户均增收5000多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必兴说。
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让贫困户深度参与?政治的探索是:走特色农业之路。
东平镇是名茶之乡。20世纪60年代,东平白茶销往香港和东南亚。为此,该镇利用生态这块金字招牌,重点发展茶产业。茶山从2001年的1.5万亩扩大到2.6万亩,年产茶叶8万吨。在民丰等140多家茶企的带动下,全镇73户贫困户直接受益。“这两年,茶青价格涨了三四倍,最高的时候一公斤一百元,第一个茶青能赚三四千元。”凤头村贫困户周说,依靠家里的3亩茶山和村里提供的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去年一家人年收入两万多元,稳步脱贫。
与东平平原的乡镇不同,政和有4个乡镇9万人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贫困人口4409人,占全县的66.9%。这部分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难点。
成远乡成远村海拔1000多米。今年,46岁的贫困户王红兵种了25亩挂瓜。“我去年种了10亩,赚了27000元。挂瓜子不卖。今年预计挂瓜子收入5万元以上。”王红兵说,因为生病,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种挂瓜只需要垄田,不需要精心管理。而且挂瓜子保底收购价每斤40元,家庭收入越来越有前景。
在王红兵背后,成原乡3000多亩高山蔬菜正在春耕。陈必兴说,高山蔬菜的上市时间是6-10月,也就是大中城市的蔬菜空档期,价格高出30%到40%。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与合作社分享产业红利。“县里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茭白、挂瓜等产业,通过基地带动贫困户770户,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用四大经济体和特色农业撬动产业扶贫。去年全县生产总值69.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5元。今年全县1808户、6583人全部脱贫,仅新增1户因病致贫。
小额信贷防止再次贫困
2010年,农民莲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仁寿从建宁引进莲子,第一年就在外屯乡种了50亩。市场前景非常好,但由于难以获得贷款,阻碍了产业发展。
2014年,正和创新推出扶贫“三农”小额贷款,农民合作社贷款110万元,是正和的第一笔小额贷款。当时合作社的莲子种植从300亩扩大到1800亩,现在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亩,辐射周边村庄1000多户农民。
如今,第五年过去了,小额信贷在政界和扶贫界已经家喻户晓。“这个金融创新就是把2435万元的风险保证金放在四家银行,用四两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9亿元,让贫困户贷款物尽其用。目前,已发放扶贫小额担保贷款10838万元,扶持贫困户1201户。不存在不良贷款。”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秘书长魏玉江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贫困户陆定梅深有体会。2016年,陆定美的妻子做了手术,花了20多万。这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我有足够的力量,但我没有产业。”后来,他决定跟随徐仁寿,加入莲子合作社。2017年,陆定梅拿到了5万元小额贷款,承包了50亩莲子。那一年,她收入7万多元,一举脱贫。
不仅是陆家,农民莲子专业合作社还带动了42户贫困户,给了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像陆定梅一样,对已经脱贫的群众进行稳定扶贫,已经成为新时期小额信贷服务的重要内容。魏玉江说,现有的小额信贷政策保持稳定,县里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送上马,再帮一把,防止贫困户返贫。
“经过五年的探索,小额信贷面临着提质增效。”魏玉江说,为了保证贷款精准,要把贫困户的年龄放宽到65岁,把办公室搬到镇前镇,让贫困户明白自主贷款自我发展不如和合作社合作合资有效。数据显示,293家农业大户带动509户贫困户增收710余万元。“我们还创新了县村三级联动机制。42名农村金融助理员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根据项目内容和贫困户评级授信情况,给予3万到5万不等的额度,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与此同时,该县还扩大了小额信贷,推出了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业务,为脱贫的贫困户再添一手。
56岁的张是星溪乡地坪村的农民,他曾经因为妻子和女儿的疾病而陷入贫困。他看中了挂瓜产业,但200多亩的投资不是小数目。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业务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张抵押了76.6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贷款8万元,月息只有4.7‰。如今,张彩卓已经从过去的贫困户,变成了彩卓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如果今年顺利,产值可达上百万元,带动6户村民共同致富。”
七险破除因病致贫。
因病致贫占全县贫困人口的近50%。这也是“两保三包”中遇到的医疗保障问题,探索早已有之。
2001年,在时任省长习近平的关心、支持和牵线搭桥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将政和列为“妇幼安全120行动”项目县。中国扶贫基金会投资100万元,从省长基金中拨款200万元,在城垣、镇前、阳原、外屯、凌瑶、东平6个偏远乡(镇)的84个村实施,覆盖人口10.4万人。2012年,项目二期实施,覆盖10个乡镇和18万农村人口。
17年来,该项目共对7601名孕妇进行了贫困救助,筛查高危孕妇2341名,补助金额225万元,被群众称为“生命扶贫工程”。
熊山街道稻香社区的宋就是受益者之一。2013年生孩子时,由于胸腹主动脉夹层等疾病,巨额的手术费给田丁的宋家人蒙上了一层阴影。好在“母子平安120行动”项目给她送来了一万块钱。“该项目使全县母亲和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叶阳新说。
从生活扶贫到健康扶贫,政和用七项保险破解了因病致贫之局。
县卫计局副局长杨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叠加保险、慈善救助外,还享受政府出资的商业补充保险。他举例说,外屯乡贫困户吴代柱因急性心肌梗塞,共需医药费4万元,报销了基本医保、医疗救助等五险2万多元。剩下的18000元,第一年最终由商业保险赔偿12000元左右。“经过六险,吴家报销费用达到82%,大部分贫困户报销率近80%,解决了因病致贫问题。”杨说,郑和还有一个新的健康扶贫第七保险。今年1月,启动社会各界捐赠的健康扶贫基金,总额1680万元,按比例补充贫困户个人缴费。
“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定性胜利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钉钉子的精神,敲锣打鼓,坚决打赢。”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说。(记者赵晋飞通讯员曾大龙徐廷生)
记者手记> & gt& gt
“回头看”不可或缺
33年滴水穿石,政和的扶贫成就来之不易。但脱贫后,如何保证贫困户不返贫,真正脱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身体还很虚弱。例如,张才一家已经脱贫好几年了。去年因为挂瓜种植的技术问题,收成只有50多斤,家里经济顿时捉襟见肘。今年的投资成了问题。好在农信接过了小额贷款的接力棒,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所以“回眸”是不可或缺的,不仅是帮马,更是送另一程。
这样,在政策的不断加持下,可以夯实基础,培植人民币;有了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有质量的脱贫。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贫困户脱贫需要依靠产业,需要农业保险保障。比如外屯乡的莲子,花了不少功夫,农业保险也是不久前。但目前当地很多农业品种都没有投保。因此,尽快补上农业保险迫在眉睫,这也是很多农民热切期盼的。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脱贫保障保险,七次脱贫攻坚战顺序":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73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