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8月23日电(记者许)1958年,“炮击金门”战役(台湾称“八·二三炮战”)发生时,洪尚未出生。这一年,他的父母在枪炮声中结缘。一个是23岁的民兵,负责运送炮弹;一个是18岁的护士,她帮助给伤员穿衣服。在福建晋江围头村,这对年轻夫妇经历了战争的考验。
今年,在与围头村一水之隔的金门岛上,小学生王再胜看到很多士兵突然来到他家。他们把客厅当排,把门板拆了当床。8月23日,炮战的那天,王再胜还跑到屋檐下迷迷糊糊地“看热闹”。
一眨眼,佳子就过去了。23日上午,纪念“炮轰金门”战役60周年的活动在围头村举行。曾经的民兵和老兵们聚集在这里,共同见证讲述“炮击金门”故事的《战争与和平》特别纪念刊的发行。
纪念特刊中记载了洪“民兵之家”的故事:他出生于1961年,三四岁时随父母上“战场”。再大一点的时候,他拿着一根竹竿模仿大人的射击...
当时在围头这个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渔村投下了5万多枚炮弹,因此得名“海峡炮战第一村”。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省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开始缓和。随着两岸交流的恢复,围头村有了新名字——“两岸婚姻第一村”。
8月17日,该村两年一度的“七夕归家节”迎来了第五届。作为圩头村党支部书记,洪水平自豪地介绍,圩头目前有两岸夫妻146对,其中结婚137对,已婚9对。“战争变成了烟火,头上围着的新娘成了两岸一家亲最生动的见证。”他说。
本月5日,福建正式开始向金门供水。晋江流域的水通过围头入海点,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到金门。年过古稀的王再胜在晋江见证了“共饮一江水”从愿景变成现实。“除了两岸通水之外,希望电力、桥梁都能通起来。”他说。
自古以来,金门与对岸的泉州、厦门交流频繁。王再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泉州人。20世纪30年代,我父亲乘船往返于泉州和金门之间。“那时候,金门人经常用红薯等干货来换取自己缺少的柴米油盐。”
1984年洪水平在围头村当民兵的时候,围头和金门的海岸线气氛和炮战时不一样。20世纪90年代初,围头成为两岸小额贸易的试点。高峰期每天有60多艘台湾省渔船停靠,300多名台湾省渔民来来往往。
1985年,21岁的台北青年陈庆龙在金门当兵。虽然我曾听父亲讲过炮战时躲在坑道里的故事,但他在现实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战争的气息正在消退。”退伍后,陈庆龙乘游艇来到平潭。“当时很多台湾省渔船都去福建沿海买鱼。我认识你,你也认识我,所以我们成了朋友。去平潭玩了一天,在当地朋友家吃了顿饭。”
在金门当兵时,陈庆龙的住处离厦大白城很近。他经常用望远镜观察对岸的风景。“那时候的厦门比较原始,我看到的大多是一些树和沙滩。”
陈庆龙没想到,望远镜里的这一幕,会成为他以后的长期生活。2003年,陈庆龙定居厦门。如今,他经营的“马克客栈”靠近厦门海边。从客栈四楼的房间望出去,可以看到他在金门当兵的那个岛。他清楚地记得,当时金门还有四万多军队,现在更多的是居民和游客。这种穿越空时的“隔海相望”让他深受感动。
现在是厦门的旅游旺季,游客蜂拥而至。陈庆龙非常喜欢他的寄宿家庭生活。这位前“阿炳兄弟”说:“只有在和平的基础上,各行各业才能繁荣。环境稳定了,美好的一切才能持久。”
除了做民宿,陈庆龙很乐意和其他台胞,尤其是刚到大陆的台胞分享自己在厦门生活工作的故事和经历。不久前,他带着高中毕业的儿子来到厦门。“我相信台湾省的年轻人在这里会得到更好的体验和发展。”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昔日“炮打炮” 今朝“心连心”":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732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