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这一年,网络消费再次迎来“狂欢”季,各种网贷也活跃起来,其中难免暗藏“套路贷”,为网贷诈骗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前不久,江苏扬州市的陈骁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贷款公司的客服电话。对方称陈骁大学期间借的9000元“校园贷”一直未还。现在国家在大力整治校园贷。如果陈骁不归还,将影响他的个人信用信息。虽然陈骁在校期间没有借“校园贷”,但对方提供的信息非常准确,这让陈骁很吃惊。对方提出,只要按照他的指示去做,陈骁的贷款记录就会被取消,他的个人信用信息不会受到影响。在对方的指引下,陈骁向多个app申请贷款,最终申请了三笔共计6.5万元的贷款。随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将贷款分别转入三个陌生人的账户。
与重庆的刘先生相比,的损失并不算太多。由于需要偿还债务,刘先生通过网贷借了一笔钱。没想到,这成了他噩梦的开始。不到一年,网贷连本带利滚雪球到近百万,最后逼得他把房子抵押出去。
"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工作。"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主流消费观念,尤其是尚未参加工作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网贷主力军。从很多案例中不难看出,很多深陷“套路贷”的人都是从小额消费开始,比如借几千块钱买个新手机,最终负债累累,甚至被逼取了性命。
当然,网贷也有“正规渠道”,国家也对网贷入市设置了门槛,以防范信用风险。“正规渠道”的网贷虽然利息不高,但其“手机号申请贷款”的低门槛和由其引导的“负债消费”模式一直为人诟病。比如某地的一个广告,讲的是一个没钱的农民工。为了给女儿过一个“体面”的生日,他在网上给女儿买了生日礼物。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仔细研究,总让人觉得有问题:为什么不在能力范围内消费?而且还得“借钱消费”?
首先,人的虚荣心在作祟。某地一女生为所谓的面子办生日会,一口气开了几十瓶进口香槟,花了十几万。结果,她没钱付账。而且攀比心理也是造成“借贷消费”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或者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喜欢和别人比较衣食住行,谁的手机比谁的品牌好,而自己的收入水平却远没有这个消费能力。网贷后很难按时还款,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向各种网贷平台借钱,陷入骗子的圈套,最终导致窟窿越来越大。
无论是线上消费还是提前消费,这些消费观念都没有错,也是促进消费升级、改变消费结构的有效渠道。但是,提前消费并不等同于“借贷消费”,是建立在偿还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应该尽快制定网贷细则,就像恶意透支银行信用卡应该定性为犯罪一样。在加大对“套路贷”打击力度的同时,应提高网贷门槛,防范金融信贷系统性风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拒绝网贷宣传,拒绝网贷合理消费手抄报":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527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