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注释
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承担国家重大发展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创新、推动产城融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家已批准设立19个国家级新区。
为进一步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在兰州新区组织召开了第四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进会。现将各新区在会上提供的工作进展材料摘录下来,予以发表,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系列报告(十六)
奋力开启哈尔滨新区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
一、哈尔滨新区建设发展的主要成就
(1)经济效益。2017年,哈尔滨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4.3亿元,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21.2亿美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7.6亿元,增长32.9%。
(2)产业发展。2017年,新区食品、装备制造、医药三次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67.1亿元,占全市的53.7%;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77.5亿元,占全市的63.4%。新区现有“四大企业”74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0家),世界500强企业36家,上市企业49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19家,占全省52.8%),国家级产业基地19个。
(3)科研实力。新区现有R&D机构215家,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实验室91家。有高等院校23所,国家、省、市人才基地9个,专业科技孵化器42个。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25家,占全市的69.2%,占全省的45.7%。
(4)基金规模。截至2017年底,新区在用基金39只(其中股权基金18只、创投基金5只、天使基金16只),基金总规模58.6亿元(其中政府出资19.6亿元,占比33.5%;基金管理公司出资13亿元,占比22.2%;社会集资26亿元,占比44.3%)。201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10亿元作为母基金设立新区产业基金,下设6个子基金。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已通过公开招聘确定,基金正在募集中。通过母基金的放大效应,新区各类基金总规模可达100亿元以上。
(5)与俄罗斯的合作。与俄罗斯在经贸、金融、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如火如荼。中国北方电商物流仓储调度中心对俄邮政包裹发货量占全国30%以上;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入驻21家中俄合作企业,在孵国际合作项目42个。中俄金融联盟已加入68家金融机构;国内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成立,签署总额100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合作协议。每年有300多名高校师生赴俄罗斯交流学习,近200名俄罗斯专家常年在新区工作。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发展方向。
1.突出“多规合一”。聘请哈工大团队承担国家“多规合一”试点任务,制定“多规合一”技术规范,协调“1+4”规划体系,实现“一张蓝图绘新区”。
2.用生产凸显城市的繁荣。重点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城等十大重点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一带三群两枢纽”协同发展新格局。
3.突出与俄罗斯的合作。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展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申请设立中俄自贸区,着力打造七大合作平台,全面提升新区对俄合作承载能力。
4.突出产城融合。围绕产业定位,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建设越江交通、轨道交通,建设中央商务区、生态居住区等综合服务区,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融合。
5.突出绿色生态。围绕建设绿色低碳新区,实施环境功能区划管控,构建以松花江、呼兰河为主体的“两带三源多廊多节点”生态安全格局。
6.突出城市设计。环城空被“两河”环绕,通过滨河区域的界面设计和高度控制,打造风格协调、滨水多样、标志性节点突出的国际化新区。
(2)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善服务”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1.促进权力下放。2017年,松北区行政许可事项由109项减少到96项。实施“区街合一”改革。原区级城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下放到街道,城管、市场监管两支执法队伍交由街道管理。同时把人权和财权下放到街道,人由街道管,费用跟着出。
2.优化管理体系。实行“行政区一体化”的行政体制改革,3个国家级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各自行政区区委、区政府合署办公;党政部门大整合,职能相近、配置重叠的部门合并,机构精简60.3%。开展了跨部门、跨专业的综合执法改革,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
3.实行负面清单。在外商投资准入、商事登记、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缩小政府审批范围。负面清单嵌入省工商审批系统,实现关键词自动比对,负面清单禁止或限制准入的事项自动提示和告知,不在负面清单的事项直接办理。
4.加强审批服务。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原来分散在7个部门业务关联度高、频率高的47项行政许可事项统一转移,实行集中审批,全面承接省政府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工业项目审批时限从86个工作日缩短到18个工作日。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办理的83项审批事项中,15项实现了“审批不见面”,33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5.实施功能区改革。按照“公司组建、专职用工、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改革试点,设立两个功能区,解决以往工业园区多头管理、粗放经营、服务缺失等问题,积极为企业服务。
6.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开展“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增加依靠”为特征的户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放宽落户条件,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在人口引进方面成效显著。
7.复制自贸区的经验。本着可复制可复制的原则,复制实施了69项自贸区改革试点。对新区深圳企业实行异地协同审批新模式,审批、监管、执法一体化联动系统投入运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展顺利。
(三)加强工业项目建设,加快转型升级。
1.加强工业项目建设。2017年,新区复工总投资1341.5亿元,列出130个重点产业项目,累计投资675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项目40个。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7个。文化旅游、金融商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63个。
2.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25家,占全省的45.7%。
(4)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1.创新合作模式。万鑫石墨谷与莫斯科大学合作建设“特种耐火材料”项目,为转化俄罗斯优秀科研成果提供了典型范例。
2.构建中俄联盟。国内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中俄金融联盟总部基地成功落户。莫斯科中俄商会、俄罗斯中小企业联盟相继落户。
3.在俄罗斯进行双创。万达对俄合作基地、阿尔巴特风情街俄罗斯青年创业基地、俄罗斯学生创业基地开工建设。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集群初具规模。
4.加强文化交流。哈尔滨大剧院和万达中央剧院对俄罗斯风格表演艺术的影响日益扩大。抓住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机遇,推动深化各项合作交流。
(5)强化载体功能,夯实综合承载基础。
1.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6.4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城“二期”建设启动。“六横七纵”13条道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园区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
2.加快城区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松花江供水厂、垃圾焚烧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基础配套工程,推动成立国网哈尔滨新区供电公司,为新区用电提供服务保障。
3.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万达城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新区中心医院等5所医院、新区公园等2个开放式公园等配套项目,提升新区公共服务水平。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十六:奋力开启新时代哈尔滨新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147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