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让更多人受益,普惠金融是国家政策,从去年开始成为金融行业的热点,也成为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行业的契机。
然而,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传统金融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努力用新技术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比如平安普惠这次推出的平安I贷,就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最快只需6分钟就能拿到贷款。
人脸识别是面向未来的智能技术。每个人的脸都有独特的自我认同系统。通过刷脸,可以快速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从而省去多种传统支付程序,快速实现贷款支付。
可以说,智能技术应用到“互联网加惠普”确实是未来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对于普惠金融的长期发展方向。但是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吗?如何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建立良好的风控机制,在快速放款的同时保证安全?如何在新技术和传统金融业务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就像现在的行业共识一样,互联网金融,不管是不是普惠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让新技术更有效地带动传统金融服务的变革,甚至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场景下,利用新服务进一步拓展平安的传统服务。
前不久采访平安普惠总经理助理、无担保业务部总经理倪时,感觉平安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正在平衡新技术与传统金融、大数据与消费金融等各个方面。
平衡术的思路其实是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转型的当下探索,值得分析。
新技术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7月22日,中国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以下简称平安普惠)宣布,公司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整合已经完成。截至今年7月,平安普惠已开发业主贷、业主贷、寿险贷等12种无抵押产品,按揭贷、安业贷等5种抵押产品,商贷、标保等6种中小企业贷款产品。
平安普惠金融众多业务中的一大亮点是平安I贷。平安I贷作为其主打产品之一,借助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助推网贷,最快6分钟即可放款。
人脸识别技术由平安集团研发,已逐步应用于平安普惠的融资场景。据平安集团介绍,在使用平安I贷时,用户通过平安易贷APP申请贷款时,只需打开手机摄像头,系统会拍摄并抓取用户的部分面部图像,然后进行测试,即可完成身份验证、纯网络操作和审核,最快只需6分钟。
目前,除了平安,阿里和腾讯也采用了类似的人脸识别技术。虽然技术成熟度已经很高,但是后续的风险控制如何实现?倪表示,平安普惠不仅在整个审核过程中依靠人脸识别,还在现有严格风控机制的基础上,帮助解决传统融资流程中的客户身份验证、欺诈风险防范、远程开户等问题,提升客户的借款体验。
除了人脸识别技术,平安还有身份雷达、纳米记分卡等高科技验证手段,比如利用身份雷达进行反欺诈,然后基于平安的数据库和与前海征信合作的1亿用户的海量数据,可以得到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他的线上行为信息。纳米记分卡是一个更细致的信用审查体系,对信用的评价是对申请人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的评价。可以说平安I贷是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的结合。
据倪介绍,自投入使用以来,平安I贷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了超过5万笔贷款申请。统计显示,其技术准确率为99%,无误检。“未来,我们将增加许多其他技术。我们的模型将被持续观察和优化,加上其他技术。我们以后一定会把这个生意做得更好。”
既要采用最新的技术改善客户的贷款体验,同时也要结合现有的信用评估体系做好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说,惠普金融越是考察平安集团的“科技实力”,就像平安I贷业务的探索一样,需要在最新科技和传统金融风控之间取得平衡。
I贷客户与平安传统客户的平衡
从平安普惠披露的长期计划可以看出,“当日申请,当日放款”只是第一步。根据客户的接待记录,只要记录良好,未来可能实现一键放款,可以完成一站式、自助化、定制化的直通贷款申请。
一站式服务是平安在普惠金融方面对客户更多服务的思考。其实还涉及到客户层面的不同特点。
目前,I贷的客户中“85后”占2/3,平均年龄28岁。这些客户非常年轻,非常熟悉和喜欢网络行为。正是符合年轻客户的网络特点,平安普惠金融将逐步加强网络服务能力,让客户在线解决所有贷款手续。
众所周知,平安集团的保险客户和银行客户大多属于富裕人群,且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显然,传统平安客户和I贷人群在年龄和财富上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平安普惠分为无担保、担保、中小企业三大事业部,可以从不同层面服务所有人群。倪表示,目前,无抵押业务是平安I贷中最大的业务,这也显示了平安金融客户的年轻化特征。目前房贷业务部分为普通个贷产品和互联网产品两部分,其中互联网产品主要是I贷产品部。“基于年轻客户的特殊性,平安普惠未来将继续完善I贷,并推出更多互联网产品。”
对于普惠金融来说,目前增量客户是主要客户,这些客户与平安集团传统客户的交叉率不高。但实际上,对于那些应该属于平安集团传统客户的人,有很多挖掘空 rooms。
倪表示,央行的信用数据相对简单,很多人还没有信用数据。从中国的经济人口来看,大概有7亿人,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央行数据。如果加上央行数据,就比较简单了,所以仅凭央行数据判断这个人是不够的。目前超过一半的人缺乏丰富的信用记录,这是平安普惠可以帮助的人群。
就平安现有客户而言,目前超过20%的I贷客户没有央行征信数据。作为陆金所业务原负责人之一,倪表示,除了合作银行渠道提供资金外,平安普惠对陆金所P2P的整合也为其房贷业务带来了良好的资金来源。
基于客户服务的角度,也可以解释平安普惠的结构整合。平安普惠整合了平安直贷业务、平安易贷业务和陆金所P2P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业务方面,房贷业务将弥补大额贷款的短板,新推出的中小微企业业务将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平安普惠数据显示,来自韩国的平安高管赵荣轩在此次整合中出任董事长兼CEO。赵荣轩表示,预计到2018年,平安普惠线上营销将达到2000万人,线下营销至少覆盖500万人,总覆盖人数2500万人。同期贷款余额达到5000亿,全面实现互联网化。据悉,届时,80%的客户将能够在网上完成贷款服务的全过程。此外,平安普惠将打造全方位的消费贷款服务超市,让投资者受益,并与P2P平台对接。
需要结合平安I贷挖掘年轻客户,同时与惠普一起服务更广泛的传统客户。事实上,平安普惠在构建业务时,正在拓展添加平衡的思路。
消费金融和大数据之间的平衡
整合后,平安普惠明确提出拓展消费金融。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尹蓓和捷信等少数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几大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新技术和新O2O业务相结合的消费金融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目前的市场格局尚未定型。但平安未来如何拓展这项业务?
倪表示,国内消费场景本身也在建立和形成过程中。从消费金融的角度,一种是银行在做,比如个人信贷、汽车金融;二是小贷公司;三是一些电商的金融或者电商和一些金融机构的合作。但对于平安来说,平安首先要服务更多的人,其战略和经营方向的基本核心就是围绕“普惠”二字。就普惠而言,要努力服务更多的人群,同时要把平安的发展战略和O2O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更广泛的人群。这是平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第一点。
第二个层面是消费场景的拓展,分为两部分。第一,平安集团本身也在建立“衣食住行玩”的战略,这是平安非常大的拓展,可以深入到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其次,就平安贷款产品而言,平安今年已经开始建立很多场景化的应用,比如保险场景、账户全合一和消费全合一场景、好房好车场景等。
不仅围绕普惠二字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还开展新的消费场景。其实平安在消费金融上有很多平衡的思想。
目前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平安普惠的融资场景中,这些新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可能会改变人们长期以来的体验和消费模式。
这些新技术驱动的新金融业务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平安普惠基于平衡的探索,其实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加金融”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样本。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i贷借款怎么样,i贷怎么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712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