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一只猩猩。
我们昨天刚谈完P2P。
办公室的姐妹们热议网贷。
一个姐姐说:
最近网贷诈骗很多,经常接到骗子的电话。
说一些“利息低,额度高,到账快”之类的话,
结果我登陆平台,就以各种名义向你要钱——
我来借钱,问我要钱。这不是很有趣吗?
这时另一个姐姐说:
还好我只在正规的网贷平台借钱,比如腾讯微众的微贷。
听了这话,猩猩很担心它们的姐妹——
有了这种网贷,对个人征信的影响非常大,分分钟买房贷款都贷不到。
今天,我们来谈谈网络借贷和个人征信。
什么是个人征信?
个人征信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信用报告。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和非银行信息。
信用信息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贷款逾期记录和信用卡透支记录。
非银行信息更详细,包括水电气等公用事业缴费信息,欠税,民事判决书。
每次你申请贷款,银行或者借贷平台都会查询你的个人征信,判断你的信用是否良好,能不能借给你钱,能借多少。
如果逾期还款,这个污点会记录在征信报告里。
我们昨天说的P2P平台,之前没有查询征信的资格,后来接入了央行的征信系统。目前大部分网贷平台已经接入征信系统。
很多傻子,比如上面那个妹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
在网贷平台借到钱后,只要不逾期,就不会有事。
但是猩猩不得不诚实的告诉大家,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尤其是准备买房的朋友要小心了,不要再有这种愚蠢的想法了——
银行每次办理贷款业务,都要非常小心的控制风险,避免坏账的概率,所以特别重视个人征信报告。
而且你每次查询贷款金额,贷款的时候,网贷平台都会抓取一份征信报告。
如果频繁向网贷平台查询额度,会被银行判断为缺钱。
或者频繁向网贷平台借款,甚至向多个网贷平台申请贷款。银行会认为你是在以新债补旧债,很大可能你还不起钱。
虽然银行更在乎大额消费贷款,但实际上对小额网贷深恶痛绝,所以看到流水账之类的信用报告,银行很可能会考虑降低你的贷款额度或者提高利率,甚至拒绝放贷。
贷款被银行拒绝,一不小心就会被列入黑名单,影响以后贷款。
但是说到这个,猩猩相信很多人还是觉得无关紧要——
我不使用网贷平台,这些事情与我无关。
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网贷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这一段时间,微博推广非常频繁的微博,声称可以用手机号和身份证申请。他用手机号的时间越长,能借的钱就越多。
很多人看完之后都很激动。就算不想借,也是想弄清楚自己有多少,随便对待。他们根本不看个人信息使用授权,就这么同意了。
就算你点进去看到密密麻麻的字——说实话,你会去看吗?
结果就因为这个小操作,不小心拿到了征信报告。
事实上,在《个人信息使用委托书》中,明确规定了微博在借款时可以查询央行征信系统。
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在一次风骚的操作下,把自己卖了。
我们每天能接触到的网贷数不胜数,比如微博借钱。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借贷宝,JD.COM金条,苏宁的免支付,还钱,都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借一下没问题。只要不是逾期,只有在查额度的时候才会入账。
苏宁的任意支付是非常可怕的。每次使用任意支付,都会收到最后一份信用报告。
而像任意支付这样的操作在网贷平台非常普遍。
尤其是用网贷分期付款的时候,更要注意是否会是每一次付款的最后一次授信。
否则,在征信报告变得密密麻麻的时候,抱怨也没用。
据猩猩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百家网贷接入征信系统。
如图所示-
就连最常用的花呗,也在偷偷和征信系统对接——
如果还款逾期,很可能会去征信系统。
这是因为与柏华合作的金融机构一直在变化,而这个金融机构实际上就是借钱给你的人,所以如果这个合作的金融机构已经接入了央行的征信系统,就意味着你的柏华也已经接入了征信系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询——打开花呗,点击“我的”,然后输入“相关合同及合同说明”,阅读“花呗用户服务合同”,再点击“合作金融机构详情”,即可查询自己的服务商。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服务提供商-
可能有人会觉得网贷看起来很可怕。
让我们使用信用卡。至少有些银行有几天的逾期宽限期。
但是猩猩劝大家不要有这种想法。
猩猩有个健忘的朋友,之前申请过信用卡。
刷了一次,觉得没用,就放一边了。
结果一直忘了还有几十块钱的欠款。
结果被银行列入黑名单,很多业务无法在银行办理——
哪怕是无心之失,银行也不会听你的解释。
所以如果你还在想那个过期的宽限期,请停止你的想法。
想要信用好,没有征信就一定要按时还钱。
当然,最重要的是做好理财规划。
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消费,不要过度消费,避免先花未来的钱。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网贷故事~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珍惜征信,珍惜个人征信":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015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