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29日讯(记者张恒通讯员黄伟)“40亩池塘养虾蟹,年利润20万元。今年在邻村承包了60多亩,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12月25日上午,致公党湖北省工委、武汉城建集团下属商圈团来到蔡甸区玉门村开展元旦前送温暖活动。曾经的贫困户余对扶贫小组的到来非常感激。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他只用了4年时间,就摘掉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最感谢一路走来的扶贫工作队。
12月28日下午,矮山街益丰堤上农田鱼塘纵横交错。38岁的余在自家的鱼塘里熟练地用竹竿划着船,检查鱼塘的水质。看到驻村干部又来探望,他赶紧掉头划上岸。由于小儿麻痹症,右上肢的肌肉萎缩,余走路远不如他撑起一条船时自如。
(图为余熟练地用竹竿划着船查看鱼塘水质。记者张恒摄)
“订购的2000斤蟹苗,元旦期间可以从上海送到武汉,放进这个培育池。”余信心满满地向市信访局驻村干部介绍,目前养殖池塘水质良好,等养殖池塘里的鱼蟹长大了,就会转移到大池塘里。如果明年行情好的话,108亩池塘一年的净利润可以超过20万元。王文斌听了非常高兴,并告诉余如果有困难就去找他。
(图为余向驻村干部介绍鱼塘管理情况,准备明年卷起袖子大干一场。记者张恒摄)
从2016年开始,承包了10亩池塘种湘莲,第二年承包了20亩改种小龙虾,试养虾蟹。这一年,余40亩鱼塘毛收入25万元,除去成本,净利润8万元。为了打理鱼塘,他在鱼塘边搭起了三间活动板房,把家安在了这里。
余感慨地说,这一路上最感谢的就是驻村工作队,不仅给了他信息和技术支持,上个月还专门帮他改造了一台200kW的变压器。“以前厨房用电做饭都会停电。现在多台泵同时工作不是问题。”
告别得过且过,走上致富之路。
四年前,余因身体残疾不能下地干农活。他试着过去附近的工厂打工,腿脚不方便,坚持不了。无所事事的余长期呆在家里,养家糊口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在广州工作的妻子身上。
2016年,为引导玉门村优化产业结构,驻村工作队鼓励党员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户共同开展鱼虾养殖和香莲种植。驻村干部主动向余宣传贫困户“小额贷款”政策,劝说余开办一些产业。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5万元无息“小额贷款”,种了10亩香莲,当年赚了2万元。
第二年,矮山街道组织村民学习鱼虾养殖技术,余主动报名参加,并找到驻村干部要求协助再次办理贷款。
“区里和街道不定期举办相关培训,驻村工作队也多次组织我们到其他塘口参观学习。”余说,他有赚钱的信心,也有学习技术的勇气。
(区里或街道组织虾蟹养殖培训时,余再忙也会抽空参加。记者张恒摄)
于学会了掌握养殖技术,和妻子一起配合实施和学习。余负责掌舵划船,妻子割水草喂饭。两人忙不过来,其他村民也会过来帮忙。
“这几年赚的钱都投到了拓展业务上。100多亩池塘需要打理,人忙得停不下来。他们经常要半夜起来巡视池塘。”余说人有事业,精神面貌好。
现场推广吸引数百万观众
养螃蟹赚钱的关键是要知道怎么卖。2019年10月,余邀请某直播平台知名户外主播来到鱼塘进行为期一周的直播。直播间每天观看人数超过百万,螃蟹销量超过1000公斤。
“直播让网友知道了矮山街,知道了玉门村的虾蟹肥美。”玉门村村支书余云昌说。
今年,在街道和驻村干部的支持下,余开始尝试登陆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母蟹两两,公蟹四两,于人广泛养蟹也能赚钱。我也承包了70亩,大家一起养,交流养殖技术。”村民余海华说。
在余等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玉门村村民纷纷加入种植养殖行列。目前,玉门村共有精养池塘、有机稻田养虾、莲子种植等540亩,全村226户村民参与种植养殖,达到80户。
俞云昌介绍,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确实做到了“不落下一个人”。在玉门村,来自38个贫困户的120名贫困村民在2019年全部摘帽。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比2018年增加8000元以上。
[责任编辑:朱]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写心得体会,曾经的贫困户,今天的致富带头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377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