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曾经风靡一时的P2P网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1月27日,银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策略”中透露,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下降,国内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数量从高峰期的5000家左右逐渐下降到今年11月中旬的零。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这5000家左右的机构退出网贷业务后将何去何从?投资者能否追回出借资金损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晓黎
放贷规模和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最早的P2P网贷平台成立于2006年。然而,2018年P2P爆雷问题频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始于2016年,网贷是重点整治领域之一。2018年底,监管发布《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简称“175号文”),提出网贷机构“可退可关”,随后监管“清退信号”日益清晰。
今年以来,银监会不断披露P2P网贷机构还款进展。8月,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披露,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数量降至29家;9月,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严丰披露,截至2020年8月底,全国运营的网贷机构有15家;10月,银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形势已经根本好转,9月底全国实际P2P网贷机构已经下降到6家;11月6日,刘福寿表示,目前国内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降至3家,放贷规模和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P2P去哪儿了?部分网贷机构转型
面对监管的强力收紧,大量问题平台倒闭,部分平台良性退出,部分P2P平台走上转型之路。记者注意到,175号文在明确“清退一律关闭”的同时,也为网贷指出了三个转型方向:网络小贷、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或借贷机构。
此前,不少P2P网贷机构获得当地金融监管局批准,尝试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股东背景更强的同行甚至直接申请了消费金融牌照。比如中国平安的金鹿所,国内最大的P2P,申请成立平安消费金融公司,继续信贷业务。
“但是,P2P要转型做牌照方并不容易。监管最近发布的《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了小贷牌照门槛,给寻求转型的P2P带来更多限制。”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P2P转型的主要方向还是帮贷。互联网科技公司向牌照方提供导流、风控、贷后管理等服务。目前很多网贷都选择了转型帮贷。10月12日,拍拍贷(更名为“信谊科技”)宣布,到2020年9月,完成存量业务的清退,现已成功转型为借贷平台,致力于为有借贷需求的借款人匹配合适的持牌金融机构的资金。
11月10日,佳音金科旗下网贷平台“你我贷”也宣布P2P贷款余额已全部清零,所有借贷用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均已支付。网络股业务的彻底解散,标志着公司从此告别P2P业务模式,也标志着母公司嘉银金科彻底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也认为,放贷转型并不容易,放贷业务监管趋严,导致部分地方银行收紧放贷业务。
遣返不影响借款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值得强调的是,并不是实际运营平台压力降为零,网贷退网。目前部分平台出借人未能收回资金。如何解决这些出借人的资金问题,将是网贷还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网贷平台的退出不影响已签订借款合同的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出借人与借款人在点对点借贷平台上形成的合法债权债务关系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应当依法履行还款义务。”江西省防范化解点对点借贷行业风险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月公布第六批主动退出的网贷机构名单时,特别提出,出借人与网贷机构之间、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借款人与网贷机构之间的纠纷,可以通过自行和解、申请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发现涉嫌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
郭树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指出,监管部门一直将挽回损失作为风险处置的核心要求,将加大对网贷平台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提高资产处置效率,最大限度挽回群众损失。“只要出借人的资金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配合公安部门执法部门追查催收,尽可能满足投资人的要求,最大限度偿还他们的投资。”郭树清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由约5000家降至3家,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28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