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监管部门出了一则关于停批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牌照的通知,随后美股开盘趣店和拍拍贷、融360等都出现了暴跌。昨晚,跌幅延续并扩大,拍拍贷收盘跌幅24.26%,两个交易日,股价打了65折。
一个月之前,网络贷款提供商“趣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开盘价格34.35美元,市值突破100亿美元。今年34岁的罗敏,作为趣店集团的创始人兼CEO,持有趣店大约20%的股份,按照QD股票最高价35.45美元每股计算,身家曾经高达23亿美元。
除了一夜暴富令人咋舌,罗敏的言论也非常惊人,他曾经说: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就这样。
传统的金融机构,尚且贷款拖欠利息90天以上才算作“次级”贷款,才被认作不良贷款,而且不良也不等于就是坏账损失掉了,后续还会通过催收或者重组的方式挽回损失。一个纯信用贷款机构,借钱给真正的屌丝,过期不还就认作坏账了?
至于不催收,民众刚刚被之前的女大学生裸贷风波刷新了一遍思维,谁都知道现金贷公司有庞大的催收团队,催收手段“创意十足”,催收效率几乎可以上感动中国节目,一个纯信用贷款机构,借钱给真正的屌丝,逾期居然不催收?
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对外公布的1.5%左右的坏账数据,趣店公布的坏账率是千分之5,加上罗敏这番“不催收”言论,一时之间把现金贷送到了风口浪尖。本来,一个自称屌丝的人,创业屡败屡创,做了颇具争议的“现金贷”业务,摇身一变百亿富豪,就已经很惹眼了。居然还出来唱高调?
这不,22日QD的收盘价是16.15美元,按照20%的持股比例算,罗敏身家缩水到10.66亿美元,一个月之内身家打折。颇有点,出来混要还的意味。
然而,国内的舆论热浪看起来,好像没有影响资本追逐的步伐。在10月份趣店上市之后,和信贷、拍拍贷、信而富、融360相继在美上市,有报道称乐信也于近日提交了上市申请,即将成为又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尽管不知道21日的监管新规对于乐信的上市进程影响几何,但是互金机构近期的集中扎堆上市,仍然表明资本市场对这个行业,这些平台的商业模式、商业前景颇为看好。
真是神奇的境内外两重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行业?作为普通民众,现金贷和我们有关系吗?
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现金贷”。
现金贷是指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为用户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用于日常消费。这个金额是多小?辣妈虽然没有借过,但是基本理解是少则几百元、几千元,多则几万元。期限有多短?最短的有几周的,长的也有几个月的。主要用途是消费。
那么借款价格呢?就辣妈的理解,现金贷的利率可以用“不菲”来形容。据说借款实际利率至少为20%,很多接近36%的上限,加上各种服务费,实际利率可能远超过36%。
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拿36%来说吧,1000元借1年需要支付360元的利息,到底什么人会用这样的金融服务?辣妈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年中秋节。
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圆在一起过节,喜乐融融,隔壁邻居家上大三的小朋友也回来了,去他家串门儿聊天看看90后都在干什么,突然就聊到了大学生贷款的事儿。正好那段时间网上曝出广西一大学生陷“校园贷”的新闻,贷款1000元居然要还19万元?于是,向小朋友详细了解了下现在大学校园贷款的事儿。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
传播方式。
1.贷款中介。几乎每一个有大学生的群里都会有一两个宣传大学生贷款的人,额度一千到五万,最快当天下款,只收多少多少个点,他们也会在大学生能够看的到的地方张贴广告。没错,这些人是贷款中介,他们有特殊的渠道可以帮需要贷款的大学生下款,收取百分之十以上的利润,没错,百分之十,比如说下款一万块钱,借款人到手的只有八千五百块钱以下,这是中介费用,然后对于这一万块钱的利息,一年一般是一千左右,某些平台会更高。现在,假设有一个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借款,借了一万,他到手只有八千五,需要偿还一万一千以上,看上去很吃亏吧?但是,事实是,那些借款中介生意非常好。
2.平台推广。还有一种传播方式是贷款平台自行推广,他们会招募一些做过贷款,或者对贷款有了解的大学生,担任这些平台的校园推广大使,这些学生当然能得到好处,邻居家的小朋友说他曾经做过一次,要正式成为大使,需要做六单推广,发展自己的朋友同学,让他们在这平台上贷款。这些推广单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让借款人在那平台上借一千块,分三期还款,每一期还三百三十三块三毛三分,三个月加起来还九百九十九块九毛九分,仔细的算一下,借款人还可以赚到一分钱。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这三期三百多块钱,必须要分三期还,而且还不可以提前还款,这中间贷款人可能会忍不住把钱花掉,然后就会接着贷了。
这跟故事开头辣妈猜想的一样,免利息还送你1毛钱的良心贷款平台是没有的,估计其本意还是想养成借款人的借款习惯,放长线钓大鱼。
邻居小朋友当时只做了一单,感觉有些对不起童鞋,后来他就没干这个了。据他说,做一单这样的推广单,可以获得五十块钱的酬劳,至于其他的高额单,比如说一个iphone分期24个月,一共还6840块钱,推广大使可以直接获得680块钱的利润。没错,百分之十,仅仅是跑腿子的人就是百分之十,可见这种借款成本有多高。
借款流程。
要借款的话,只需要提供身份证照片,学生证照片,可能会需要学籍截图,然后还需要家庭地址,不管你有没有搬家,不管你在其他城市有没有房子,你都可以填写身份证上的地址,再就是需要学校的地址和你的宿舍号,不管你有没有更换过宿舍,也没有人知道你住在哪个宿舍。
然后是联系人的电话,会需要父母电话,一个或者两个,辅导员电话,然后是同学朋友电话两个,有一点要注意,父母电话归属地一定要在身份证上的城市,朋友的电话无所谓,毕竟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同学,辅导员的电话一定要在学校所在的城市。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正反通用,他们只核查这个电话的归属地,填写好了的话就可以等待审核电话下款了。额度一般是一千以上,多的都是三五千块。
资金用途。
一般拿到钱的借款人都会大吃一顿,或者买些东西,大部分是消费,对大学生们来说,这可能是“福音”,很多孩子们根本没有自己掌握过那么大一笔钱。
从小朋友和我说的大学生贷款的传播方式和借款流程,会发现此类面向大学生的贷款极不规范,传播方式非常像传销,就是不断的发展下家,下家再发展下家,再有就是借款门槛比较低,风险不好把控,平台不会去真正核实借款大学生的身份信息,甚至不去管大学生的借款用途。
难怪网上那么多说大学生贷款害人不轻的,利滚利,父母给的那一点生活费和勤工俭学的收入,很快就会还不上借款,发展到最后就出现了媒体报道的那些极端情况,有人会因为这些贷款去跳楼。
如此看来,现金贷产品,尤其上面举例的这种校园贷产品(现在监管喊停),就像一个巨大的吸血鬼。利率太高,高到难以忍受地高,真是个十恶不赦的产品!但是,就这么一种祸害,明知道其利率过高,却从2014年开始急速发展,就连小公司,每月的放款额都从千万发展到了上亿,可见市场需求之大。
2017年4月份,银监会曾发力整顿,但在躲过风暴后,不少现金贷平台又纷纷踏过监管红线,利率再次超过36%,规模又上新台阶。
匪夷所思,这种金融服务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为何被境外的资本追逐?究竟什么样的人会有这样的高息小额借款需求?除了大学生,还有什么样的人会被现金贷产品营销?
辣妈有一个远房亲戚,生活在四线城市,学的是设计,做的是修照片之类的PS工作,他的重要工作工具是一台苹果电脑。但是,对他来说,要花2万元买一台最新版的苹果电脑,实在是太大的支出了。于是,他找到了辣妈帮他从香港代购,一来可以节约大约3000元的成本,二来他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再把钱还给辣妈。在这个过程中,辣妈实际上对他提供了一个小额的无息贷款~
也许,对你来说,买个苹果手机很容易,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也许买个小米手机还得借钱,但是小米手机可能是个必须品;或者他们本来只买得起小米手机,但是依然想买个苹果手机用用。他们大部分没有积蓄,所以需要先消费,慢慢攒钱还,或者先借钱买赚钱工具,然后赚了钱再来归还借款。
辣妈想了一下,有哪些人可能是现金贷的主要需求者?
1.低收入者。有些大学生刚毕业找的工作还不如送外卖送快递工资高,还要扣个人所得税五险一金,实在入不敷出。
2.嫌房租贵者。先不说买房的事了,大城市租房也不好租,合租的月租金也不低,初到一个城市可能只能先借钱度日。
3.花销高者。很多90后不做饭,顿顿外卖,一个月外卖要吃掉不少钱。另外还要打游戏,充个值啥的。女同学诱惑更多,还的买化妆品、iphone、衣服,包。
4.卡债累积者。很多人自以为聪明,以卡养卡,把额度养高了,做高杠杆投机的。结果一不留神,现金流断裂,信用卡还不上,那就从平台借钱还信用卡,如此循环下去后面就更还不上了。
上面只是有限的几类,辣妈猜想,这些人其本意可能只是想过渡一下,解决一下燃眉之急,但是一不留神可能因为高利息,就步入了债台高筑的循环中。
说实话,把这个问题放到整个金融体系的逻辑中去看待,也许你的理解会不一样。在最近讲解P2P的一次课程中,辣妈也提到了P2P在金融体系中意味着什么。现金贷和P2P很像,很简单,就问问你自己和你身边的朋友,你们是否有用款需求的时候得不到满足,尤其是通过向银行借贷得不到满足?
银行一般要求借款人有正规工作单位,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型民营基本穷尽了;银行一般要求借款人有稳定收入,每月工资要打到卡上,哪怕是正常的工作餐报销都不被视为收入。就这两项,挡住了绝大多数人的用款需求。但是除了这些人,大部分的其余人士也有用款需求,一开始也有还款意愿。所以,传统的高大上金融机构没有办法解决的这些金融需求,就需要通过P2P,甚至现金贷来解决了。
相较于一般的P2P平台,现金贷平台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与更简单的商业模式。在我国,传统金融体系未能覆盖的人群保守估计约达5亿人,这些人群正好是现金贷理论上所服务的人群。
庞大用户基数让现金贷的获客变得更为容易,而其风控方面几乎可以实现全部线上运作,这就让依靠高息费率来覆盖高坏账率从而获得收益的现金贷具备了野蛮生长的条件。即便监管明确要求整治,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条文,但在“低调”一阵之后,各种规避监管政策的办法开始不断出现,不少平台虽然把利息成本放低到监管红线以下,但却收取用户各种费用,以此来保证平台收益,这使其实际利率仍突破了监管红线。
于是,辣妈终于懂了黄世仁和杨白劳那个事儿。世上的事情,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如果本来杨白劳没有急需钱,他就不会去借钱;如果杨白劳可以在普通的钱庄借到合理价格的资金,他就不会去找黄世仁。但是,杨白劳急需钱又找不到愿意借他钱的良民,只好去找了“现金贷”黄世仁,最后出现了黄世仁不德的事情。
正是因为需求的存在,才出现了小额放贷,由于小额放贷真的赚钱,所以引致了资本追逐。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人性”这个因素被忽略了。人性是一个值得你我所有人琢磨的东西,有时候是温暖的怀抱,有时候也能成为黑暗的深渊。
由于现金贷基本上能够在网络上操作,风险控制措施也基于技术手段,白话一点说,借款太容易了,只要不考虑到期还款这个事情,现金贷无限接近于“不劳而获”,所以涌现了一大批借了、用了再说的人,从而导致最后利滚利,还不起钱被逼死的悲剧。同时,资本从来也就是逐利的,只要有钱可赚,就会努力去培养这种用户需求,千方百计拓展房贷金额,于是发展出了一个野蛮增长的现金贷市场。
不仅如此,由于借款太过容易,这个行业还滋生出了一个“副作用”——骗贷,甚至还出现了全村一起骗贷的奇闻。由于骗贷的存在,使得“现金贷”行业暴利催收事件的愈演愈烈。
大部分事情,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客观的现实用款需要是现金贷存在的根源,屡禁不止是因为有需求在;人性的不能自我控制、借款上瘾、干脆骗贷又使得现金贷逾期率不良率高涨;资本逐利,为了弥补高坏账,征收高利息,并且开展暴力催收,于是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因此,现金贷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乱象,有监管不能到位的原因,有不正规放款机构胡乱作为的原因,也有国民自身缺乏信用教育的原因。
辣妈是一个自认为比较“宽容”的人,现金贷本身解决某个大众群体小额短期资金需求的初衷没有错,因为对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而言,这部分人的消费也很重要。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出口已经规模很大了,过去的很长时间,我们的经济增长一直靠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目前这种高杠杆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新的引擎。比如,大学生大吃一顿,推动了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没有错的。
就美国现在的情况来看,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车贷的余额快速增长。据说,大部分的美国人也并不会计算利息,任凭信用卡公司收费,实际的利率也非常高。就经济结构而言,相对于中国,美国更多的是依赖于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因此,“现金贷”这个问题,难就难在如何为难以在传统金融体系借到钱的群体提供合理规模、合适价格的融资,解决他们的正当用款需求,做到不过分借贷,不收取过高的利息,使得风险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随着监管高压态势的逐渐介入,放贷机构风控模型的逐渐完善,辣妈相信这个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说到根本,人性这个话题,“提高国民整体财商教育”才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效解决机制。有创造性地工作,有节制地消费,合理规划财务,不醉心于不劳而获。
至于在美国上市的那几家现金贷公司,其实还算是现金贷行业鱼龙混杂的千万家企业的头部企业而已,辣妈觉得他们的风险控制手段应该是业内最好的,如果能够合理监管,正确引导,股价暴跌再暴跌之后,是否会被低估呢?
也不是不可能。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现金贷最新政策,现金贷是不是合法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1722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