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程辉
11月17日至18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专门安排在云南省昭通市召开。昭通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扶贫的主战场。在中国五大安置区中,这里占了三个。
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精神,交流后续扶持工作经验做法,研究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的相关措施,部署下一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全市一盘棋的昭通模式
“搬迁只是手段,扶贫开发才是目的。”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在回顾近几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说:“从一开始,我们就从搬哪里、怎么搬、搬完以后怎么办等方面着手布局。我们绝不会为了搬家而搬家,也绝不会单纯谈标准和住房。坚定不移地把那些生活在高寒凉山地区、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群众搬迁到现代化城镇,努力推动群众从农村生活搬迁到城市生活,从农民搬迁到市民搬迁到产业工人搬迁。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全市11个县(市、区)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含深度贫困县7个),1379个村(社区)1235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691个),629万人口中185.07万人。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全市共搬迁8.26万户35.47万人,特别是2019年仅一年时间,建成以静安、毛家湾、路宏为代表的全市集中安置区23个,其中万人以上9个。
该市坚持以“换人”为根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探索“跨县搬迁、集中安置、进城镇、进厂上楼”的“昭通模式”。
杨亚林说:“我们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跨县搬迁,进城镇,进厂上楼。坚持全市统筹、整体规划、同步实施,综合协调空室、规模、产业三大结构,重新定位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因地制宜新规划建设23个集中安置区。”
陕西省发改委县域司副司长代勇在昭通实地调研后深有感触:“昭通模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破了行政区划,实现了县域内搬迁,工作非常精准。”
昭通市在中心城区布局了靖安和毛家湾两个大型跨县安置区,分别承担6个县9115户4.01万人和5个县9100户3.9万人的安置。
三门峡CPPCC副董事长、卢氏县委书记王庆华说:“昭通在产业配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措施有力,比如对入驻企业实现五年免租金。”
昭通市谱写了一曲扶持实体产业就业的“乐业县之歌”。除了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度组织化、规模化转移输出外,还坚持以地方保障为补充,规划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近8万亩,蔬菜、食用菌大棚9100个,各类安置区“扶贫车间”近60万平方米,商业设施45万平方米。全市近80万亩苹果、300万亩土豆等高原特色产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80万吨硅胶落地,70万吨水电铝产业链逐步延伸,安置区周边工业园区引进落户电子元器件、设备终端、服装加工等4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区提供农贸市场、超市等商业设施,规范发展地摊经济、夜市经济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搬迁户“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出清。
地方精准推进后期保障工作的经验
现场会上,陕西省安康市、广西省河池市、河南省卢氏县、贵州省安龙县、甘肃省古浪县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就如何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作了交流发言。
安康是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源头”和“主战区”。2011年以来,分别搬迁26.84万人和93.78万人,占全省搬迁总人数的35%。我市制定了全国首个新型社区工厂地方标准,明确“工厂所在的新型社区100户以上,在新型社区1平方公里范围内创办的工厂从业人员20人以上,贫困人口就业率不低于10%。可认定为新型社区工厂,享受扶持政策”。将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特色工艺品加工等五大类作为新社区工厂的发展重点,实行“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作坊”的发展模式。
广西河池市坚持“效率”和“倍增”的后续支持,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坚持以发展为动力,做好“乘法”,不断强化产业、就业、创业支撑,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幸福感。比如,大力实施“一千万”工业工程。“十三五”期间将发展核桃300万亩、香猪200万头、肉牛肉羊150万只、油茶150万亩、“三特”水果100万亩。
河南省卢氏县发改委主任李清波介绍了如何做好全县扶贫搬迁工作的“后半篇文章”。他说,该县利用金融扶贫和创业贷款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创收项目。共为5900多户拆迁户提供小额扶贫贷款近3亿元、创业担保贷款2100多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500多万元,60%以上的拆迁户实现了创业收入。同时,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向配套产业基地发放金融扶贫贷款8亿多元,带动2600多户、5000多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十四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仍需多方面发力。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振兴司负责同志首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工作现场会精神。会议指出,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后续扶持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培育、就业援助、拆迁复垦、社区管理、社会融合等工作。,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支持。要停止搬迁群众就业,以800人以上大中型安置区为重点,开展就业援助,加大点对点、组团式劳务输出,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安置区配套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尽快实现稳定就业。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精挑细选产业项目,促进安置区产业发展,盘活搬迁区土地资源,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会议强调,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好安置区与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衔接,升级完善安置区学校、医院、公共文化、社区治理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满足搬迁群众更高层次的生产生活需求。要进一步提高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入程度,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联动,促进搬迁群众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深入推进法治宣传、移风易俗和感恩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感恩、自强、致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典型做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219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