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黄新宇)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移到城镇,成为“新市民”。面对这3亿人口,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和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但如何保持新公民的财务健康更重要。
一周前,在2022金融街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肖就“帮助‘新市民’做好财务健康管理,避免过度负债和杠杆,拒绝高息陷阱”提出要求。11月30日,天津银保监局官网发布关于“新市民”等群体使用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风险提示。据其透露,“近期,消费者(如“新市民”)有时反映个人消费信贷产品存在过度授信、高利率、暴力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新市民’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灵活就业人员,他们的就业和收入受经济周期、工作性质甚至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可能会有较大的波动和弹性。比如经济上去了,容易就业,挣得多;经济下行,就业难,收入会下降。再比如北方建筑行业,冬季不能长时间施工,建筑工人可能会暂时失业,收入下降,甚至暂时没有新的收入。”对于目前金融机构更需要关注的“新市民”群体的财务健康问题,小袁琪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肖认为,财务健康是衡量个人和家庭满足短期债务和消费能力,以及储备长期支出和抵御长期风险能力的关键指标。但金融产品要在波动曲线的不同点灵活调整,要匹配和适应“新市民”就业和收入弹性更大的特点。应努力避免“新公民”的财务健康因财务连续性可能中断和财务脆弱性而受到损害。
据天津银保局介绍,近年来,随着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创业、子女上学、投靠等原因来城镇居住的“新市民”日益增多。同时,“新市民”成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重要目标客户群体。
在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同时,如何保护作为金融消费者的“新市民”的合法权益,天津银保监分局特别给了他们“理性消费、理性放贷”、“懂产品、懂合同”、“依法维权、依法止争”三个小贴士。
天津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新市民”,充分关注融资综合成本,选择实惠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避免多头借贷。如果有真实的贷款需求,要充分了解所选择的个人消费信贷产品;警惕以“免息”、“零首付”的说辞掩盖实际利息成本。
编辑岳彩洲校对李明。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新市民个人消费信贷存过度授信、暴力催收等问题?天津发风险提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338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