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精准扶贫的经验和教训

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精准扶贫的经验和教训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自治区“访惠聚”活动开展已经两年多了,新疆千千万万的干部们扑下身子,扎根基层,了解群众冷暖、基层实际情况,也通过努力,让村里的老百姓慢慢过上了好日子。这两年多,基层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访惠聚”典型,那些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

由自治区“访惠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最后一公里》协办的以访惠聚之星、第一书记风采、草根宣讲达人、精准扶贫案例、美丽乡村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个100”新作为展示活动启动已经推出。

今天推出新一期“精准扶贫案例”,来学习一下吧~

让村民“钱袋”和“脑袋”都富起来

柯坪县玉尔其乡阿拉玛村2014年10月被自治区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和集中整治重点村,同时还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自从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三批“访惠聚”工作组入住该村以来,都把“去极端化”工作和实现精准扶贫作为“访惠聚”工作的重点来抓,力争让村民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实现“双脱贫”。

挖穷根找病因

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组住村伊始就整理完善了94户贫困户“一户一册”档案,了解致贫原因,划分贫困类型,为下一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做充分准备。通过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册,工作组分析出影响当地村民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缺乏致富思路,“等、靠、要”思想严重。

为此,工作组最终确立了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富脑瓜”,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富钱包”的扶贫工作思路。同时,建立了每名住村工作组成员对口帮扶3名最困难户的联系机制,要求每名组员定期走访所联系的贫困户,了解、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工作组在走访中发现,村里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因家里有病号,因病致贫的。

经过积极协调,利用统一战线人才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先后组织自治区海外留学生联谊会“同心·留学人员为民服务团”、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孟祥玉等专家医疗队开展义诊普惠千余人次,免费赠送价值3万余元的药品,帮助村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工作组还协调相关部门,为村委会门前主干道路铺设了水泥路面,架设了路灯,结束了村里无路灯的历史。协调相关部门为20余户居住偏远的村民们解决了自来水管道铺设问题。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举措,赢得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发展庭院经济鼓钱袋

庭院经济建设非常适合人多地少的地方诸如柯坪县,是一条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工作组结合县乡党委要求提出全力做好扶贫工作“六个一”工程(一架葡萄、一片果园、一群鸽、一群鸡、一群畜、一片瓜菜),积极协助村“两委”班子,组织村民召开庭院经济观摩现场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连片工作,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先后投资20万元帮助村里建设葡萄种植示范园,并铺设了滴灌设施,全体工作组成员主动参加了葡萄修剪、补栽等田间劳动,拟于葡萄成活挂果后为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提供部分葡萄苗。

此外,还投入一万余元为村里部分贫困户购置了蔬菜拱棚等设施帮助他们发展温室种植蔬菜。

帕拉提•塔依尔是村里的庭院经济示范户,他家通过开展庭院经济,养了2头牛,一群鸡,十几只羊,种了小菜园和小拱棚,庭前屋后还种了二十多棵葡萄树、苹果树、梨树、无花果树、杏树等,一年下来仅庭院经济的收入就达上万元。

村民亚库甫·沙吾尔想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养上十几头奶牛,工作组得知此消息后,积极协调帮助他申请贫困户无抵押无担保低息贷款,他说:“工作组不但为我们谋划了发展庭院经济的致富思路,还忙前忙后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们是真心真意帮我们的,有他们在,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培训助民“富脑瓜”

工作组住村以来,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确立工作组脱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

通过座谈,了解到村民们普遍有学习双语的需求,于是利用工作组自身人力资源,在村委会举办了主要针对村干部和青年群体的“双语”培训夜校。帮助他们提高“双语”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工作组还积极协调阿克苏电大、中华职业教育社新疆分社等培训机构,为村民们提供汽车修理、农业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自治区海联会的专家学者们也来到柯坪县,举办湖羊繁育技术、果树修剪载培等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讲座,提供现场咨询服务。

针对村里人多地少的事实,工作组协调国家民委相关项目资金在村里举办了刺绣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妇女二百余人,帮助她们提高技能,足不出户增加收入。

32岁的热依拉·阿不都瓦依提是阿拉玛村的贫困户,由于家中父亲卧病在床,不能外出务工赚钱,当她听说村里开办了刺绣技能培训班,她积极报名参加,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她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同时也为她带来了600多元的收入,让她更加坚定了学习刺绣技能的信心:“参加村里的手工艺品制作加工培训,不仅让我学到了技术,提高了家里的收入,还方便照顾家人,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技术,做更美丽的作品,发展手工业,挣更多的钱。”

通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村民们提供致富的“金手指”,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

工作组针对农村各类维语读物匮乏的现实,为了让村里的群众有书读,读好书,协调价值8万元的维文书籍4千册,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图书室,教育引导村民增强“五个认同”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村民们“钱袋子”和“脑瓜子”同步富裕,成为当前自治区开展精准扶贫的重点难点问题。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思路,务求实效,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收到初步成效,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好评。(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住柯坪县玉尔其乡阿拉玛村工作组 供稿)

企业帮扶探索扶贫“取金”路

新疆雪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批“访惠聚”住村工作组住村以来,在前两批工作组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重点围绕扶贫帮困等方面开展工作,逐步实现了由救济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工作组通过项目调研、实地查看、走访入户等措施,积极探索扶贫攻坚“取金”路,坚持走出一条符合当地脱贫实际的新路线,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的新目标。

深挖地方潜力,实现就地“刨金”

一方面,立足当地实际,发展多元化庭院经济。在庭院种植方面,工作组充分利用本地土质供肥性好,地域日照充足,热能源丰富的优势条件,积极组织村干部和村民种植核桃苗和玫瑰花苗。截止到3月底,全村核桃种植面积已达500亩(共8000株),玫瑰花种植面积达150亩(共3700株)。

六月初,工作组又为村民庭院提供了可种植60亩地的西瓜、胡萝卜种子,进一步丰富了庭院种植的品种。

在庭院养殖方面,工作组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案,深入走访入户,针对2015年整村脱贫情况,在巩固加强的基础上,对有反弹或在贫困边缘的困难户进行详细分类,建档立卡,分户施策,根据劳动力的数量和养殖经验对相应的困难户配发鸡苗和鸭苗。

另一方面,依托固有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工作组与英巴格乡紧密联合,紧紧依托于田县英巴格乡立体养殖示范基地,引导村民发展,通过开挖鱼塘,以点带面,以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项目。

从2015年开始,住村工作组陆续开展水产养殖项目,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借助村养殖能手牵头,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参与,村困难户劳务输出的“三方合作”模式,提高村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2015年,共开挖鱼塘3个,投入总计10万元。

2016年,工作组继续加大水产养殖项目的投入力度,在原先的基础上,将鱼塘扩大到10个,新投入20万元。其中8个鱼塘已经投入使用,每个鱼塘投放鱼苗100公斤以上。另外,每个鱼塘新配备一间鸭舍,每间鸭舍配发400只鸭苗,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项目,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个人收入稳步上升。

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自主“冶金”

工作组充分利用自身周转房优势,将一层的9间门面房店铺全部出租给村里面有致富想法的村民,为他们搭建一座创业平台,积极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就地就近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针对村里想创业的困难户,工作组主动献计献策,帮助他们申请贷款,购买开店伊始所需的技术设备,工作组考虑到困难户生活压力大,为了减轻他们经济上的负担,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还特地减免了半年的周转房电费。

工作组来了以后,利用闲暇时间对村里的年轻人开小灶,组织他们进行电脑技术培训;除此之外,工作组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办起了“双语”培训班,提高他们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工作组的扶持下,村里已经有了雪峰木器雕塑加工厂、雪峰便民电动车店、雪峰便民裁缝店、雪峰便民超市等创业就业基地。

90后青年阿里木江开心地说:“工作组来了之后,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自主创业的平台,还帮助我们申请贷款购买设备,现在我的雪峰木器雕塑加工厂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贷款也马上就能还清了,我们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联合各种力量,争取多方面“淘金”

工作组为了让党员、“四老”人员、爱国宗教人士等人员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起到带头致富的示范性,同时解决困难户就业问题,计划在2016年新建共产党员大棚、爱国宗教人士大棚共5个,大棚种植采取党员、爱国宗教人士与困难户“一帮一”的方式,同时解决5个困难户的就业问题。通过大棚种植蔬菜,使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得到有效提高。

2016年,工作组计划建立畜牧养殖合作社,由养殖能手牵头,村集体经济参与,困难户劳务输出的“三方合作”模式,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建立畜牧养殖合作社。将项目落实到人,落实到户。认真培育、发展好养殖、种植合作社产业,为后续的扶贫帮困项目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坚决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新疆雪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住于田县英巴格乡巴什兰帕村工作组 供稿)

引领村民走上小康路

莎车县阔什艾日克乡色日克布亚村是一个居住着187户、837人的维吾尔居民小村庄。该村土壤盐渍化、瘠薄、夏秋干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诸多不利条件,造成色日克布亚村有贫困户120户,贫困发生率64%,属于整村推进贫困村。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住村工作组利用自身优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

发展乡村旅游助民富

色日克布亚村水库边有百余亩原生态红柳湿地,依托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喀什地区农技中心住村工作组和乡党委、政府为助推整村脱贫,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服务,取名“红柳农庄”,以此为精准帮扶切入点,助推村民奔向脱贫致富幸福路。

“红柳农庄”前期建设没有项目资金支持、没有投资人,怎么办?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大会上做了动员,号召全乡各村以资金、劳务、技术、材料等形式入股“红柳农庄”,助推脱贫攻坚。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组为支持“红柳农庄”建设出资万余元建造2座休闲亭,建成交由村贫困户管理将带动3-5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红柳农庄”主营红柳烤鱼、大盘红嘴雁、水煮羊肉、烤羊肉等民族风味小吃。“红柳农庄”不单是接待游客,还可以举办歌舞、太极拳表演,每场次可容纳千余人, 至今接待有组织的表演类演出8次、万余人。农家乐“红柳农庄”招来万人游,为色日克布亚村“特色种植、时令采摘农业、特色瓜果、家禽养殖”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成为推进整村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村干部和村民合伙投资8万元开办的“农家乐”,雇佣了4名贫困户帮工,月工资3000- 2200元。在节假日大忙时,还会临时雇佣2-3个临工,每天120元。村民阿合买提江说:“现在种地、务工两不误,生活甜如蜜!”

优化种植结构促增收

今年种植业结构调整,村民面临着退减棉花后种什么的难题,围绕着喀什地区“稳粮、调棉、优果、增畜、保棚和突出特色”的思路,工作组进村后实地考察了色日克布亚村的土壤和灌水情况,提出了试种花生、菊苣草、观赏葫芦的建议。

菊苣草和观赏葫芦不占有效耕地,村民没有异议,对种植花生,村民议论纷纷地说,花生有没有人要,能卖多少钱,怎么种、肥水怎么管理等问题。工作组根据三年来的试验示范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对村民做了认真的宣传解释,花生可鲜食、可榨油,喀什市场花生每公斤6-8元,春播花生亩产可达到500-600公斤,每亩产值3000元以上,若榨油亩产值可达到5000元以上,工作组在色日克布亚村住村一年,种子由工作组免费提供,全程负责生产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经过近一个月的宣传解释,最后还是支部书记挑头在自家5亩地种花生,说赔了赚了我都要试试,在他的带动下加入一个党员贫困户和一个非党员贫困户共种植12亩花生。

目前花生长势良好,已浇三水,工作组免费提供化肥,每亩追施20公斤尿素。今年花生种植成功,即体现了村干部、党员带头作用,也发挥了脱贫致富引路人的作用。

在结构调整中,种植61亩万寿菊,当年可见效,一季可摘花3-4次,每亩收入3000元以上;今年在小麦地、瓜地200亩套种西梅,4年后可见效,预计亩效益4000元;复播作物一改往年的单一种植玉米,今年复播已种植60亩绿豆,预计亩产值1200-1500元,比复播玉米增收400-600元;立秋计划种植50亩秋白菜,亩收入1000元以上。

建土储藏窖增收益

色日克布亚村年种植甜瓜300多亩,是村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本村瓜地主要为下潮盐碱地,甜瓜生产特点播种期施底肥,以后不浇水、不施肥直至成熟,所以当地的甜瓜味正、香甜,吸引了一批固定的收购商来村采购,远销至乌鲁木齐、和田、莎车周边县。

借助这一产业优势,在甜瓜播种至成熟的全过程工作组园艺专家开展药剂拌种、预防病害技术指导服务,提高甜瓜商品率。一般每亩生产商品瓜400个左右,每亩批发效益2000-3000元,随着甜瓜批量上市当地,效益越来越低。

为了延长甜瓜上市期为瓜农增收,工作组在单位的支持下计划投资建设一座50吨土储藏窖。土储藏窖的用途:一是在甜瓜批量上市,市场价低时,可在土储藏窖储藏20天左右,也就延长20天左右的销售期,可以增加甜瓜效益,为民增收;二是当地甜瓜收获后可种植秋白菜,土储藏窖冬天又可用于储藏大白菜,提高大白菜效益,为民增收。预计一个50吨土储藏窖每年为色日克布亚村增收10-20万元。

住村工作组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今年“访惠聚”活动的重点工作之一,找准精准扶贫路子,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村“两委”在发展乡村旅游、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提升甜瓜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上持续用力,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住莎车县阔什艾日克乡色日克布亚村工作组 供稿)

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

伊吾县前山哈萨克民族乡白雄村是典型的牧业村,也是自治区确定的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之一,2015年,村贫困户家庭总收入96.21万元,人均收入5593.6元。按照自治区的要求,2016年白雄村要率先完成脱贫摘帽验收工作。哈密行署办公室工作组住村后深刻认识到,只有“授之以渔”,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渠道,白雄村才能真脱贫,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改变生产方式 传统变特色

长期以来,白雄村牧民沿袭了传统的自然放牧方式,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影响,收入低且极不稳定。工作组住村后把脉问诊,结合实际,提出了调整畜群结构,发展特色养殖,实行合作经营,组建合作社,组织贫困牧民入社,形成“抱团效应”,提高农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的扶贫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工作组发现奶驴养殖技术简单,成本低、效益高,是贫困牧民增收的有效渠道之一,决定在白雄村大力发展奶驴养殖业。但在哈萨克牧民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驴只是代步和运输的工具,对养殖奶驴比较排斥。工作组通过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帮助牧民算成本收入帐,牧民们最终接受了奶驴养殖。工作组积极配合村“两委”,成立了“润康源合作社”,利用扶贫补助金和特色养殖贷款为白雄村购买奶驴47头,分发给贫困户,采取牧民自养和入社的方式养殖奶驴,并建设了驴奶灌装厂,解决了12人的长期稳定就近就业。2016年,白雄村奶驴的养殖从2015年的80头增加到了127头,预计可实现年创收102万元,户均增收8100元。

同时,在工作组的积极协调下,村里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建设46座食用菌大棚,以短期务工的方式, 实现30人转移就业,劳务收入达40多万元。

“以前我们哈萨克族只知道放牧,养驴产奶挣钱、种植蘑菇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工作组来了以后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有工作组的扶持,合作社的帮扶,我们脱贫致富也有了信心,过去不会干,现在跟着干,将来带头干。”贫困农牧民黑沙·江格尔握着入户分红的钱高兴的说。

发展旅游产业 牧区变景区

作为哈密东天山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雄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以哈萨克风情为代表的边境民俗文化资源,旅游特色鲜明,区位优势明显。

在工作组的积极协调下,白雄村的旅游已被纳入哈密市东天山旅游整体规划。为解决牧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工作组与村委会和牧民群众沟通,实地查看,和县市旅游部门对接后,提出要充分发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扶持引导贫困农牧民在旅游景区兴建牧家乐,吸引游客欣赏美景,品尝哈萨克族特色美食,利用节庆活动观赏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发展高原牧区旅游业,实现白雄村从牧区到景区的华丽转身。17户贫困户依托一字沟、二字沟、七个鹿等旅游景区和乃楞格尔草原哈萨克风情园,建成15个星级牧家乐,解决了28人的创业难题,实现人均增收8000元。

“工作组发展旅游业真得很好,让我们在家门口的“牧家乐”就能找到工作,每个月能挣2500元。” 28岁的贫困户莫力达汗·白干激动地说。

劳务转移就业 牧民变工人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工作组以贫困户转移就业,推动牧民变工人,实现稳定脱贫增收为突破口,破解脱贫难题。一方面结合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了12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技能培训,实现在广汇伊吾新能源公司、哈建集团等企业订单就业8人。

广汇公司职工合孜尔•木沙夫妇曾是白雄村贫困牧民,在工作组的协调下,从牧民转变为企业职工后,夫妇俩在企业工作一年的工资收入可达到7万多元,这在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同时,工作组协助乡党委筹建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毛衣加工厂就业22人;利用扶贫小额担保贷款,购置刺绣机15台,成立“巾帼刺绣协会”,吸引白雄村23名妇女从事订单刺绣加工,年加工量1100件,每件200元,实现创收22万元,人均增收9500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村“两委”和工作组的努力,7月13日,白雄村的脱贫工作接受了自治区脱贫攻坚验收组的验收,并得到了验收组的肯定。(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住莎车县阔什艾日克乡色日克布亚村工作组 供稿)

特色产业舞龙头 对症扶贫阔步走

富蕴县阔克布拉克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全村305户1392人,有104户407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今年是脱贫攻坚年,面对这样的一个贫困村,如何帮助群众找到致富路,早日摘掉贫困“帽子”是富蕴县卫生局住村工作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庭院里“生财”

“人均耕地少,土地盐碱化”是制约阔克布拉克村村民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由于村民们都是从山区搬迁而来,长期的游牧生活造成大多数村民种植技术不高,长年以种植食葵为主,而且不知道倒茬耕种,导致亩产低、收入不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尽快让农民提高种植效益,成了村“两委”班子逢会便说的事。

今年5月,在县里组织的一次农业观摩交流会上,临近乡镇发展庭院经济让工作组组长叶尔江大开眼界。“同样的院子,人家利用起来,每年出售绿色蔬菜都能增收不少,而我们的都空着,一分钱也没有。”工作组组长叶尔江说:“如果把村民都调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脱贫办法”。

为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叶尔江带领3名村干部和10户村民代表到邻村乌亚勒铁热克村庭院经济发展大户王俊东家观摩学习。为增强村民的发展意识,村“两委”邀请王俊东定期到农民地头指导育苗、栽植和病虫害防治。如今,全村发展庭院经济45户,种植土豆、大白菜等绿色蔬菜57亩,第二茬青菜、黄瓜已经上市销售,仅此一项可带动群众增收80余万元。

村民金恩斯说:“以前,我们忙完地里的活就闲着没事干,现在,我们就在院子里种种菜,预计全年光卖菜都有2万元的收入,还是工作组办法多。”

玉石加工“增收”

“阔克布拉克村出产金丝玉,如果不好好利用优势资源,不把玉石加工做好,我们就是抱着金砖受穷。”村支部书记吾木尔别克在参观完布尔津县的玉石小作坊后感慨道。为提高村干部产业发展的意识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本领,工作组组织村干部到阿勒泰市、布尔津县等地针对农业发展、特色经济等进行观摩学习。

以前,阔克布拉克村村民都依靠出售原石增收。一块好一点的金丝玉最多只能卖到1000多元。当吾木尔别克在参观时看到经过打磨、雕刻后的金丝玉可以卖到三四千元时,他心动了。回到村里,他将自己的所见见闻讲给村民听,有5户村民愿意跟随他到外地学习玉石加工技术。随后,吾木尔别克带领大家到布尔津县就玉石简单加工、刺绣和旅游产品销售等进行了学习。如今,村里成立玉石加工小作坊3家。在作坊的带动下,原石的价格也水涨船高,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为发挥阔克布拉克村的交通优势,依托旅游业,形成特色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工作组还从县扶贫办、经贸委等争取到了80万元的土特产销售市场项目,在阔克布拉克村村边、省道旁建设了一个集玉石、奶疙瘩和刺绣产品的销售市场,30多名贫困群众到市场摆摊出售自家的产品,每天接待游客4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3万多元。

“以前,我们要把奶疙瘩拉到县城去卖,来回运费都要200多元。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销售了,每天的收入还不错!”村民巴合提高兴地说。

抱团发展“脱贫”

工作组结合该村庭院经济、玉石加工等特色产业,从县工商局、农经局等单位争取到了农牧民合作社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指导村民申请注册成立了特色农业合作社和玉石加工合作社,吸引了40户村民加入,形成了共经营、闯市场的抱团发展模式。

“拿庭院经济这块来说,刚开始,我们种的菜都是自家拿到镇上去卖,菜多了卖不上价钱。现在有了合作社后,我们把所有的菜收上来,拉到县城,直接和超市对接,好卖得很。”合作社理事长哈德力真正感受到了合作社的好处。

以前,村民在镇上出售黄瓜时,1公斤最多卖1.6元,还经常卖不出去。现在,合作社每天早晨到家门口以2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黄瓜一摘下来就变成了现钱,村民甭提有多高兴了。

阔克布拉克村农业发展合作社、玉石加工合作社自4月份成立以来,累计销售黄瓜、青菜等蔬菜20多吨,加工销售金丝玉饰品500余件,销售额近20万元,带动5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与此同时,工作组还针对村民集中反映的建房难、行路难等13条问题,先后协调发改、财政、畜牧、水利等部门召开扶贫整村推进协调会3次,协调民生项目资金548.5万元,建设安居富民房50户,硬化村级道路5公里,安装路灯60盏,修复防渗渠22公里。借助这些项目,该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发展基础更加夯实,村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富蕴县卫生局住杜热镇阔克布拉克村工作组 供稿)

-End-

编 辑/段清宇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精准扶贫的经验和教训":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2854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