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租地农场是如何出现的,租地农场如何建立的

租地农场是如何出现的,租地农场如何建立的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3月底,吴在安徽蚌埠种的600亩小麦基本都在小腿以下。去年秋汛对它影响不大,小麦长势良好。今年,吴又多租了几块地,价格比往年高,夫妻俩的压力更大了。在黑龙江哈尔滨,加缪租了5000多亩地,正在准备春耕。今年地租涨了100元,每亩租金达到1100元。

3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促进行动的通知》,鼓励有长期稳定种田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成长为“家庭农场”。并且未来会给家庭农场统一编码,提供产品销售、品牌推广、贷款保险等便捷服务。

到2021年,我国家庭农场数量已超过390万个,绝大多数像吴这样,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这些家庭农场也面临着土地不稳定、风险不确定、成本高等各种困难。专家指出,“只有让真正的农民拿到土地,家庭农场才能更好地发展。”

黑龙江哈尔滨进入四月,加缪的农场开始准备耕作。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王赢摄

“租地种田太不稳定了。”

家庭农场不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农业现代化后的舶来品。最早开始研究家庭农场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祁镇说,改革开放后,逐渐有了一些大的承包商,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几个特点。首先,家庭劳动占主导地位,这与雇工农场不同;二是规模适度,不同于传统小农;三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与兼业农民不同;四是稳定,可以实现代际传承,不同于短期租赁。

“改革开放后,家庭农场这个词一直在用,但真正写进中央文件是在2013年。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引起了广泛关注,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朱祁镇说。

吴家的土地是夫妻共同经营的,最接近家庭农场的定义,但离真正的家庭农场还很远。最关键的问题是土地。“稳定是基础,土地长期承包关系是基础条件。只有长期不变,才能给农民长期的期待,农业经验和对土地的感情才能形成并代代相传。”朱祁镇说。

4月1日,吴在农场进行飞防作业。受访者供图

但稳定恰恰是吴等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吴的600多亩土地分散在几个不同的村子里,都是分散的地块,经常变动。“有的刚租了几年,突然就不给租了。他们只是种熟了地,种不了。他们只能另找地方。”他说。

“太不稳定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郝克祥说。他和父亲、妻子、儿子一起租地种粮。目前有1300亩地,种了十几年,经历了太多的波折。“1300多亩是小块从农民手里租的,有的还能连成块,但往往一家或者几个人突然就不租了,因为别人给的价格更高。

加缪也租地种田,他也告诉记者,他的农场在黑龙江哈尔滨。现在每年有5000亩左右的土地要签合同,没有一个农户愿意签长期合同。“因为租金每年都在涨,2019年一亩地还在400元,2020年涨到600元,2021年1000元,今年1100元。这个价格,其实是没有利润空间的。”

“最大的担心是热钱会进来。”

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来说,不稳定的土地关系带来了高昂的成本。

“有时候,契约是没有用的。不租就不租,不能让对方承担违约责任。”郝克祥说。河北省邯郸市郝克祥耕地。他告诉记者,今年租金最高的已经达到1050元,最低的也有800元。

“最怕的就是热钱进来。”郝克祥说,“这几年经常有热钱来租地种植。他们不懂农业,也不懂农业的好处。他们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转让土地。比如突然一个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50元的价格出租土地,农民马上把土地租给他们。我们会跟随吗?不没地种就亏了,游资不赚钱。第二年你就走了,价格却降不下来。”

在十几年的养殖生涯中,郝克祥经历最多的就是价格的不可预测,让他不敢在土地上投资。“比如打井,打一口井,除了政府补贴,还要交一万多块钱。但有的时候,井刚打好,农民就突然不租给你了,相当于白投资,没有办法收回投资。”郝克祥说,同样的事情他经历了三次,第三口井是白叫给别人的。“完全没有办法。”

即使想投资,也缺乏资金来源。加缪告诉记者,“转让的土地当然不能用作抵押。对于农民来说,农机和房子是不能抵押的。他们只能通过信用贷款获得小额资金,远远不足以改造土地。输入。其实因为土地不是自己的,所以不能投入太多资金去改造。”

如何“传承家庭农场”

“土地的不稳定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制度的瓶颈。”朱祁镇说。“家庭农场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认识问题。一些基层管理者不知道什么是家庭农场,一味追求大户引入资本。结果经营状况不好,反而扰乱了市场。还有的地方把土地开垦出来,分成大片,每五年承包一次。我以为这是家庭农场,其实不是。”

土地的不稳定性给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带来了高昂的成本,也间接促进了短期行为的普及。“如果不能稳定获得土地的经营权,谁会真正保护土地,投资土地?”朱祁镇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朱祁镇认为,这也为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提供了保障。"家庭农场不同于其他农场和商业种植,因为农民为自己工作."朱祁镇说,“据说农民是土地的保护者。其实只有在家庭农场的环境下,才最容易实现。无论是地储粮还是科技储粮,家庭农场都是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也不够顺畅。“其实无论是中央文件还是各项政策,对家庭农场的发展都是很好的,也是有帮助的,但有些在具体执行中还是很难落实。主要是观念问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没有真正了解。所以在具体执行中,经营者只能通过流转获得不稳定的土地,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事实上,理想的家庭农场应该能够支撑一个家庭的长期收入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土地上的充分就业,才能让农业经营成功。如果都是小农户经营,年轻人出去打工,农业劳动力自然会缺乏。以后谁来种地?”

“土地分散,劳动力短缺,农机成本高。所以,没有年轻人愿意继续种地。”加缪说,他的农场并不小,但他的孩子们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

同样的问题,郝克祥也在考虑。目前,郝克祥的儿子和他一起经营农场,但流转的1300亩土地并不能给儿子带来足够的吸引力。“他还是不想做农业,我也很难确定这个生意能不能做下去。”郝克祥觉得,稳定和规模是一个家庭农场能否传给下一代的基础,而这其中,稳定尤为重要,但恰恰是最缺乏的。

“迫切需要建立土地退出机制”

“让真正的农民拿到地,家庭农场才能发展得更好。”朱祁镇说,要实现这一点,最迫切的是建立土地退出机制。

家庭农场不仅需要适度的规模,还需要稳定的土地经营权,短期租赁显然是不行的。愿意种田的人得到更多的土地也不是不可能。几十年来,数亿农民进入城市,大量劳动力离开土地。朱祁镇认为建立土地退出机制是有条件的。“农民离开土地,有稳定的非农收入,纳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无力耕种土地的,应当无偿退出耕地。”

朱祁镇认为,进入老年的农民还应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建立土地退出机制。“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退出土地。”

此外,现有的退出机制也可以达到“让农民得到土地”的目的。朱祁镇介绍,“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耕地两年可以开垦,但现实中这一规定很少执行,有的地方通过政府大规模流转后,操作起来很困难,反而出现了大规模抛荒,至今没有收回。如果能严格执行,这些废弃的土地可以由愿意种地的人承包。”

土地承包权变更是否违背“30年不变”的政策?朱祁镇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土地承包30年不变,这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再是农民或者有稳定的非农收入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可以退出。比如我们的土地承包制,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如果一个家庭,全家都已经进城,有稳定收入,有各种社保,可以退出吗?显然,这是可能的。而他们退出的土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承包权转让给那些真正愿意种地的家庭。”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校对。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租地农场是如何出现的,租地农场如何建立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3901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