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过度消费有什么坏处,过度消费会怎样

过度消费有什么坏处,过度消费会怎样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办公室三代,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都在给孩子还贷。”这种网络语言表现了以90后甚至00后为主的年轻人提前消费、负债累累的典型现象。年纪轻轻就早早承担了债务负担,成了“负翁”。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低的借款门槛,刻意诱导的过度消费,层出不穷的贷款陷阱,助长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负债消费。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强消费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导年轻人在敢于消费的同时,形成健康的消费观。

“超前消费”的观念盛行。

“前一秒奖学金发了,下一秒就是‘蚂蚁花呗’。”安徽省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孟非苦笑着说,她每个学期每个月都要数着日子,计算奖学金、生活费和还款日期的节奏,生怕收支不平衡。

笔记本电脑、苹果手机、电子书kindle、运动器材、化妆品、健身卡...一次几千块的消费品已经进入城市青年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校园里的必需品。

融360的调查数据显示,53%的大学生因购物需求选择贷款,主要购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而且大部分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

除了上述消费品,各种聚餐、旅游也是年轻人常见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负担不起每月1000多元的生活费,只好借钱消费。

由于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过度消费的惯性难以阻挡,一些学生负债后每个月只能还“最低还款额”,新增的债务会自动转入下个月收取本金利息,从而债务金额越来越大,背负着无法覆盖开支、不断延期的长期债务。

刚刚参加工作五个月,今年27岁的小曲,还在用自己的工资一点一点地“填坑”。在北京读研究生期间,她每个月花3.5万元在“蚂蚁花呗”上。因为没有固定的还款来源,她每个月只还了最低额度,剩下的自动转到下个月收利息,就这样反复滚雪球。

“我家里有生活费奖学金,只是钱不够。和朋友吃饭,谈恋爱送礼,自己买衣服鞋子都要花钱。”小曲坦言,用花呗买单的时候,感觉是在花别人的钱,我并不心疼。

记者接触的多名大学生表示,自己各种渠道的债务累计已过万元,每月最低还贷1000元左右,几乎触及个人财务收支红线。

除了陷入“必需品”层出不穷的在校生,以90年代出生为主的职场年轻人,消费观念也较上一代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过度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一些大城市的年轻人因为房价太高或者没有买房资格,干脆淡化买房计划,甚至想尽办法提取公积金补贴日常消费。

海尔消费金融基于过去三年的数据发布了《2018消费金融报告》,覆盖中国338个城市450万用户。统计结果显示,与70后、80后相比,更多的90后“为了自己更好”,注重提升生活品质,选择比以前消费更多。

在使用过消费信用贷款的样本群体中,26-30岁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26.56%;月收入3000-5000元,年收入8万元以下的用户占80%。值得注意的是,三线城市成为贷款消费的主流,贷款笔数占总数的74.44%。

相比于上一代在城乡分割中攀爬,攒钱买房,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在各个城市成长、学习、工作,目标和压力更加模糊,攒钱的意识和习惯更加淡化。

全部改装进口mini cooper车,万元买日本大师做的限量版钢笔墨水...余先生是杭州一家公司的工程师,有车有房,税前年收入近30万,但工作以来没有攒下任何积蓄。

据智联招聘《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仅有30%的白领存款超过3万元,20%的白领不仅没有存钱,还欠债。

刺激债务消费的三个渠道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一些年轻人超前消费、透支甚至陷入负债累累、身不由己的困境,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年轻人的消费同步扩大,但也容易失衡。

尤其是在互联网和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出身家庭摆脱了前几代人普遍贫穷的经济状况,获得了更多的可支配财产和消费信心。但与此同时,一些人很难止住消费的惯性,控制好规模,没有及时形成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的正面引导也是缺位的。有专家表示,在社会欢呼消费扩大升级的同时,对年轻人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是滞后的,目前几乎是空 white。

另一方面,年轻人以借贷为特征的过度消费,更多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无处不在的刺激和诱导有关。

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低的借钱门槛、刻意诱导的过度消费、层出不穷的贷款陷阱,客观上形成了“猎奇”之风,助长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负债消费。

银行信用卡鼓励透支,贷款利息接近上限。鉴于您的良好信用,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申请我们的信用卡,该信用卡申请速度快,权益好,取现方便...日常生活中,手机频繁收到内容相似的银行短信。

从大学宿舍的“扫楼办卡”,到定期的短信、电话,以透支为特征的银行信用卡不断引导年轻人借钱消费。

银行信用卡作为现代交易支付的重要媒介,其商业功能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诱导透支消费的异化和跨界行为。

统计显示,房贷限购后,个人消费贷款正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增长迅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一些银行手机app上,“分期信贷”、“分期购”、“e智贷”始终处于最显眼的位置,其提供的个人信贷产品利率大多接近规定的年利率18%上限。

平安银行2017年财报显示,公司个人贷款业务5454.07亿元,同比增长51.56%;信用卡应收账款3036.28亿元,同比增长67.67%。

网上网贷铺天盖地,借钱购物“一条龙”。随着电商和社交平台的广泛覆盖,JD.COM白条、柏华、蚂蚁借呗、微贷借呗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消费贷款已经到了消费者的指尖。

为了让个人借到钱,这些借贷平台的营销几乎无孔不入,比如通过发红包引导用户绑定借贷平台,或者在“双十一”期间提高个人贷款的信用额度。

在新闻页面和微信朋友圈,“二级审批,3分钟到账,20万额度,无抵押贷款!”“闪电贷款,免抵押,免担保,最高30万”等网络广告也闪现其中。

“当购物车里装满喜欢的商品,资金有点紧张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触手可及的小额贷款?”上海青年卢鑫说。

这种基于网购平台开发的网贷方式被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其规模扩张速度惊人。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仅为60亿元左右,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4.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超过9倍。

借贷宝、校园贷等涉嫌违规贷款横行。“最高20万,日息低至2.2万,可以快速兑付。”记者走访了解到,类似个贷的广告,在高校的线下,以及租房者集中的住宅小区楼道里,频频张贴。

因为急需用钱,东莞青年牛志于2017年10月在某贷款平台APP上贷款6000元,但实际到账只有2300元,约定一周后还款3000元。几次按期还款后,借款人不断催促续贷,追债,但一旦违约,牛志就陷入了泥潭:到期不还,当天就要支付30%的续贷费;如果续费交不上,逾期费每天累计300元。

一年多过去了,牛志实际借了不到一万,但他一共还了近十万,但APP上的借款还没有消除。

一段时间以来,本票、校园贷等乱象频频见诸报端。提前消费和借贷消费不仅威胁到年轻人的个人财务状况,也对他们的发展前景甚至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债务危机”值得特别关注。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所有的债务数字都已经清零,一切又重新开始了。”26岁的袁姗姗是杭州一家文化创意企业的员工,她表示,提前消费和透支就像是一条“不归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信用卡逾期半年的总金额从2010年底的76.89亿元一直增加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的880.98亿元。

这个看似天天吃吃喝喝,消费水平很高的群体,其实在负债膨胀,被称为“负翁”,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年轻人。

专家学者表示,年轻人的过度负债消费正在积累许多社会问题。

第一,盲目负债会影响年轻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格格不入,容易让年轻人误入歧途。

采访中,很多年轻人都谈到了消费和储蓄的“怪圈”。消费越透支,欲望越难填补。一旦贷款突破了个人的承受能力,就容易激发非理性行为。

相反,你越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积蓄,连花的时间都没有,然后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工作生活充满了希望。

二是年轻人过早承担债务负担,或者在社会征信系统中留下不良记录,难以轻装上阵。

近年来,“校园贷”、“裸贷”等消费贷款泛滥无序,甚至催生了暴力催收的畸形行业,引发社会问题。

第三,年轻人提前消费也直接冲击着整个社会的养老状况。对于刚刚组建三口之家的年轻人来说,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他们大多没有兄弟姐妹来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需要同时承担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的费用。但与上一代相比,它的储蓄更少,负债更多。

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中,56%的人尚未开始为养老储蓄,44%的群体中,每个人的平均月储蓄仅为1339元,部分年轻人处于“零储蓄高负债”状态。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方双虎等专家认为,全社会应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学校应加强消费教育和生活教育,帮助青少年在敢于消费的同时及时形成健康的消费观。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过度消费有什么坏处,过度消费会怎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294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