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频道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王宇鹏)在今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人民日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育林表示,从调查结果来看,普惠金融,中国,表现出扶贫攻坚、推广数字技术等五大现实意义。
“我们在50天内收集了341家公司的569个案例,但最终评估的只有30个案例。为了弥补典型案例数量有限的遗憾,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牵头组织编写了这本案例集。”陈育林表示,本书全面展示了当前中国普惠金融的实践和发展现状,展示了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金融实践和可供业界借鉴的产品。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这本书将于12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陈育林阐述了五类实践案例的现实意义。一是普惠金融帮助抗击疫情的“加减乘除”,即特事特办,增加各种金融服务;降费减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做减法;同舟共济,配合实体经济做乘法;创新模式,完善在线服务,做好分工。
二是普惠金融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包括践行精准扶贫,实施金融扶贫惠农;创新综合多样的金融服务,满足“三农”扶贫的金融需求;减少抵押物的融资方式,倡导信贷扶贫融资;承担扶贫的社会责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各类机构扎堆创新普惠金融产品。银行机构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保险公司把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领域;融资担保肩负着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贵问题的使命;小额贷款公司天生就有发展普惠金融的“基因”;近年来,财务公司借助自身资金和信息优势,从成员单位和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向外赋能,可以有效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四,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广泛,在各自领域具有较高的智能化水平。
五是补齐普惠金融发展效率低、成本高的短板。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发展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践":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4441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