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莫开伟:“贴息存款”这个怪胎该打掉了!

莫开伟:“贴息存款”这个怪胎该打掉了!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近年来,不少银行储户多次曝出银行账户里的存款不翼而飞。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与银行的“贴现存款”有关。

存款贴现简单来说就是客户在银行存款时,当场按约定的利率向存款人支付一定的利息,存款到期后再按央行规定的利率支付指定的利息。

近年来,贴现存款导致储户存款“神秘失踪”的案例不断增多,从热钱较多的江浙到全国各地,从省会城市到小县城,甚至国有银行也被卷入其中。

实质上,贴现存款多年来一直是银行藏在深宫里的怪胎,而在银行的精心培育下,贴现存款正在发展,产生了“阳光贴现”和“非阳光贴现”两种类型,即银行与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合作,让贷款企业拉存款,给储户贴现,称为阳光贴现;

对于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如果通过资金经纪人与银行内部人员合作拉存款,给储户打折,就叫非阳光贴息。这种怪胎造成的危害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监管部门叫停。尤其是2014年9月11日,银监会、财政部、央行在《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的通知》中明确禁止贴现存款行为。

然而,时至今日,为什么贴现存款怪胎还没有胎死腹中,它的幽灵还在反复伤人?在我看来,这有四个原因。

第一,商业银行异常的存款增长考核机制是首因。只要商业银行的存款考核机制不改变,“贴息存款”仍然会有生存的土壤。随着金融脱媒和社会资金分流,银行吸收存款越来越难。一些客户经理为了获取业绩提成,必然会采取一些“贴息”的不规范手段拉存款。

而且银行内部管理不够严格,忽视了对客户经理的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银行规避信贷监管规模。有些银行向有还款能力的企业申请贷款。考虑到贷款规模,他们巧妙的通过贴现存款的方式规避信贷规模监管,从而扩大信贷业绩,获取利润。

第三,银行转嫁存款成本的冲动。从原来的银行自筹到企业自筹,银行巧妙地转嫁了存款成本,企业获得了贷款,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灰色利益链。银行、银行员工、基金经纪人都受益,皆大欢喜。银行因此很高兴。

第四,监管处于灰色地带,由于手段隐蔽,取证困难,监管部门一直疏于监管和查处,不足以形成威慑力,导致贴现存款屡禁不止。

贴息存款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银企融资矛盾,实际上无异于饮鸩止渴。时间越长,银行中毒越深,储户受到的蒙蔽和损害越大,对经济的副作用也越明显。

仔细观察,它有三个危害:

一是导致银行间不公平竞争,抬高利率,扰乱正常的存款竞争秩序。存款贴现是地下活动,不能上台面。如果一年期银行存款年利率为3.5%,贴现率为2.1% ~ 2.3%的话,存款利率会被无形中抬高到6%左右,有的可能更高。因此,即使商业银行的存款竞争越来越激烈,贴现存款也会抬高整体存款利率,不利于存款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为资质差、别有用心的企业提供了“骗钱”的渠道。

从贴现存款中的存款失踪案件来看,大多是由无资质的贷款企业骗取储户资金所致,而银行的一些“内鬼”则利用内控漏洞,主动配合企业骗取储户资金,不仅导致储户资金流失,也为企业和银行人员共同作案提供了机会,催生了大量违法犯罪案件。

而且贴息存款资金不翼而飞,银行无论如何也难以脱身,不仅增加了银行赔偿的法律责任风险,也增加了商业信誉风险,严重损害了银行的社会形象。

第三,提高资金成本,增加企业负担,无异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据调查,通过“阳光贴息”,大企业实际贷款利率约为9.5% ~ 10%,小微企业更高。“非阳光折扣”的实际贷款利率在10%-15%之间。

而杭州联合银行大部分有问题的存款都有13%的优惠,即储户把钱存进去后,一次性获得13%的利息。

可见,贴现存款怪胎是寄生在银行的“毒瘤”,商业银行是时候下决心割掉它了。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立体监管体系,对仍在暗中进行的贴现存款进行“围追堵截”,以净化存款市场环境,保护民众资金安全。

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财经网站(www.jrj.com.cn)。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莫开伟:“贴息存款”这个怪胎该打掉了!":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086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