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的海上M&A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稳步快速发展,走过了几十年,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也有很多困难。越来越多像雪松控股这样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
中资企业出海并购频频“触礁”。
近几十年来,中资企业在华海外并购从无到有,从无到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稳步快速发展。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2%。其中,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并购实际交易金额为702.6亿美元。
然而,中资企业出海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过去10年里,出现了许多挫折:
2009年6月,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力拓单方面毁约,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2010年,由于政策原因,紫金矿业收购非洲Platmin受挫,被刚果政府宣布无效。2012年,由于蒙古政府的反对,中国铝业公司9.2亿美元收购南戈壁资源有限公司的计划失败。2014年,鞍钢集团收购的卡拉拉铁矿项目产量低于预期,项目减值6.4亿澳元,减值24.9%。
2014年至2017年,中粮国际分两个阶段收购了尼德拉尼德拉和来宝集团的农产品贸易部门,计划投资近40亿美元,旨在将中粮打造成全产业链的国际级粮油食品企业。
然而,2015年,Nidera因为发现2亿美元的未授权交易损失,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亏损。2016年12月15日,Nidera亏损1.5亿美元空。经证实,在审查巴西业务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会计问题”。收购过程中,Nidera多次违规操作,隐瞒资产损失。终于在2018年,中粮国际对Nidera Nidera发起了超过5亿美元的索赔。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海外并购存在诸多风险,企业出海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例如,国内企业没有对海外企业进行尽职调查,M&A企业所在国家的矿业政策多变,M&A项目建设延迟导致成本超支,收购目标本身的风险加剧等。这将给M&A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
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所以很难盈利。国资委研究中心和商务部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仅有13%的企业实现了可观的盈利,其中24%的企业分别处于持平和亏损状态。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动摇了世界经济的信心,给中国海外投资和并购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中国商务部2019年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近1300亿美元,完成M&A项目405个,实际交易额702.6亿美元,其中境外融资规模428.1亿美元,占M&A总额的60.9%..
据早报M&A研究部数据监测,2018年中国资本发起的境外M&A共492起,其中332起披露了交易金额,披露金额合计1447.67亿美元。交易笔数下降12.30%,披露交易金额下降48.50%。从跌幅来看,2018年成交笔数跌幅较2017年明显收窄。
图片来源:M&A早报
中资企业在走出国门进行并购之前需要跨越文化习俗、司法制度、政府政策等鸿沟,并购过程中双方企业要完成业务、人员、市场、管理的整合并不容易。即使合并成功后,也未必有1+1大于2的效果,盈利能力不及预期。通往大海的路看似风光,实则荆棘密布,频频触礁。
面临困境,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失败的例子很多,但还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
比如2010年并购失败的紫金矿业,2019年初以约16.6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耐森(Nevsun)89.37%的股权。
在海上成功起航的企业中,不得不提中国五矿集团。五矿集团通过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聚焦主业,优化力量配置,完善运行机制,在行业内做出了表率。五矿集团2009年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通过业务层面、管理层面、企业文化、资本层面的整合,大幅提升了产能和利润,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提升了行业地位。之后,五矿成功完成了铁砧矿业公司等一系列并购,积累了丰富的海外业务经验,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领跑者。
五矿集团通过战略转型、兼并重组,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快速增长,净资产扩大了20倍,从最早的纯进出口公司转变为国际领先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纵观国企海外并购的例子,可以发现国企的资源和强大实力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国企往往资金雄厚,战略方向明确,可以形成核心业务和协同多元业务并重发展的格局。
不仅国企勇于尝试,民企也纷纷下海。根据早报M&A的数据,民营企业是2018年中国M&A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共419起,已披露交易金额合计1138.94亿美元,占总数的85.16%,已披露交易金额占比78.67%。
图片来源:M&A早报
民企出海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因为民企在资源上比不上国企,面临的困难更多。例如,在M&A的过程中,它面临着融资困难和较高的贷款利率。鉴于民营企业海外收购的高风险,银行对其信贷投放非常谨慎。即使银行看好海外M&A项目,但民营企业海外M&A贷款的年化利率通常很高,有的甚至高达12%,民营企业需要提供大量的资产抵押。这使得民营企业在还没有看到海外收购的成效之前,就承担了沉重的财政支出负担。
总的来说,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之路布满荆棘,稍有不慎就会对项目并购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打算进行海外并购的民营企业需要找准自己的方向,总结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做好尽职调查,深入了解想要收购项目的政策环境,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在海外并购的惊涛骇浪中克敌制胜。
雪松收购斯坦科有助于提高中国商品的议价能力。
近日,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传来好消息。瑞士当地时间1月21日晚,在冬季达沃斯“广州之夜”上,雪松控股正式签约收购Stemcor(以下简称“sten cor”)100%股权。
雪松控股董事长张进在“广州之夜”发表演讲
公开资料显示,总部位于中国广州的雪松控股是中国领先的大宗商品企业,被誉为“中国嘉能可”,正在加快全球布局,提升国际影响力。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雪松控股以406亿美元的营收排名第301位。
斯坦科成立于1951年,总部设在英国,曾是世界前三大钢铁和原材料贸易公司。斯坦科的业务覆盖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近20%来自中国市场,为全球上下游企业提供超过3500种不同等级的钢材和其他原材料。
当前,在保守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下行的同时,海外并购充满风险。雪松为什么想买斯坦科?
雪松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收购,雪松控股将获得经验丰富的全球交易团队、上下游渠道资源和大量长期客户群体,进一步提升其在大宗商品行业的核心优势。此外,对雪松控股的收购完成后,斯坦科的全球销售网络和成熟的运营体系可用于补充和配合雪松现有的国内和国际业务。
雪松控股签署合同收购斯坦科100%股权。
此外,雪松控股收购斯坦科还有另一层深意。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大多数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如钢铁、大豆、天然橡胶等。,但尴尬的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商品定价权。
以铁矿石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无法控制铁矿石的定价权。在争夺铁矿石定价权的过程中,屡屡受到淡水河谷(巴西)、力拓(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澳大利亚)“三大矿山”的冲击,导致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受到上游企业的严重挤压。
事实上,为了解决这一局面,越来越多像雪松控股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选择了“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去年2月,盛屯矿业宣布计划以1.14亿澳元(约合人民币5.46亿元)收购NZURI Copper Ltd 100%股权,从而收购后者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加丹加省的铜钴矿资产,该地区是全球第三大铜矿富集区。
5个月后,赣锋锂业宣布以自有资金1440万英镑认购Bacanora新股,并以自有资金756.36万英镑在项目公司层面投资Sonora。索诺拉项目是位于墨西哥的锂粘土提取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锂资源项目之一。
有专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宗商品民营企业“走出去”,不断加强上游资源和供应链网络的拓展,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一波接着一波,扬帆出海。背靠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营企业出海的底气越来越足。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出海之路才刚刚起步,海外拓展的经验还不足,需要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世界上保守主义的兴起,偶尔会卷起阻碍出海的暗流。民营企业出海前景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海外企业并购案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何成功率不高":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379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