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姗姗/整理
2021年11月27日,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光耀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地方文史高级研修班上做了题为“从新编地方志看知青下乡运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阮清华教授主持。
金光耀说,这个主题来自他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合作的一个项目。“文革”后,第一轮新编地方志在少数地方开始,到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到2001年,全国规划的6000多部省、市(地)、县地方志中,已完成出版4000多部,超过75%。到2005年,第一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基本完成,规划地方志完成86.36%。
地方志是研究知青下乡的重要资料。有关知青的史料大多出现在省市志的劳动志中,一般有“知青下乡”专版或专章,其资料来源均为政府档案。除了《劳动杂志》之外的其他专业期刊也收录了许多有价值的知青史料,没有引起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比如交通类期刊有载知青下乡的案例,轻工类期刊和商业类期刊有按政策给知青供应下乡物资的规定;教育期刊和出版期刊载有举办知青函授教育和编辑知青书籍的资料;司法记录里有知青刑事案件的信息。
知青下乡的研究大多是在中国的层面上进行的,但各地差异很大。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是知识青年下乡的主要输出地区,黑龙江、陕西、内蒙古、云南等省区是主要接收地区。作为接收地区,上述省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其他省份,如江苏省、广东省,知青主要是分散安置在省内,这就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各有特色。
金光耀提醒研究者要重视地方志。只有深入到地方,才能观察到下乡的各个方面,揭示各地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反映这场涉及全国的社会运动。同时也要承认,新编纂的地方志水平参差不齐,因为编纂者的背景不同,以前的工作不同,对地方志编纂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就知青下乡而言,新编纂的地方志都有不同的细节甚至遗漏。
有大量新编纂的地方志,研究者很难找到大规模知青下乡的相关信息。而且地方志的发行量有限,很多图书馆藏书不全,也给研究者带来不便。有鉴于此,金光耀和金大陆发起了《中国青年新编地方志汇编》的资料编纂工作。该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50多名老知青作为志愿者参加,查阅地方志6500多份。项目成果于2014年正式发表。
金光耀解释了新编纂的地方志对知青研究的价值,提供了哪些史料。
第一,关于知青下乡安置资金
在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故事》中,“1962年至1979年,中央拨给知青的经费达75亿元之多,地方财政、企事业单位花的钱与中央拨款大致相当,合计不少于150亿元。”这本书用的材料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档案,权威性很高。刘晓萌的《中国知青史的一次浪潮(1966-1980)》对1966年以后的知青安置经费有专门的一章,但这两本书都没有涉及各省经费使用的具体情况。
但是各省市县的劳动记录和财务记录里都有详细的信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地方的资金使用差异很大。例如,根据黑龙江省志和劳动志,1968年至1979年,中央财政为黑龙江下乡拨款78766万元,黑龙江实际支付113441万元,超过了国家拨付的数额。广东、陕西、广西对知青安置经费的分配和支出也有详细的记录。不像黑龙江,支出没有超过国家分配额度。
此外,各省、各市区在知青安置经费的人均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一个省内,各县之间的资金使用也存在差异。比如福建省大部分县的知青经费人均实际使用额在300元以上,但长汀县高达531元,永定县只有158元。金光耀认为,这种差异背后的问题是各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原因,还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与知青安置资金相关的,是知青输出城市对知青接收地区提供的物质支持。《上海青年杂志》记载,1968年至1973年,上海向接收上海知青的省区提供了价值1600多万元的物资。到1975年,上海已向各地知青提供了价值5500万元的拖拉机、拖斗、汽车、柴油机、发电机等物资,还提供了500万元的无息贷款。这种情况在接收地的地方志中也有所反映。《巢湖志》记载,上海支援潮县无息贷款4.7万元,分三批支援物资。知青输出地对知青接收地的扶持是知青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研究文革时期城乡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应注意地方志中的相关信息。
第二,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员政策
在号召下乡之初,大部分地方采取了红地毯的方式,随后一些地方陆续出台政策,规定了不动员下乡的范围。在金光耀看到的地方志中,安徽省铜陵市是最早出台相关政策的。1969年明确规定了不能动员上山下乡的中学毕业生范围,涉及疾病和家庭困难两个方面。1972年,一些省或市也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吉林省的劳动记录中明确规定不得动员“五种人”下乡,广东省和哈尔滨市也有类似政策。
1973年,中央对知青动员政策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颁布的《关于知识青年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草案》明确规定了不会被动员下乡的“五种人”。金光耀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关注地方政府出台的知青政策对中央政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学习了什么,从区域史的角度推进知青史的研究。
第三,关于知青的婚姻
金光耀在《中国知青史:春潮(1966-1980)》中肯定了刘晓萌的相关研究,认为这是目前知识青年婚姻方面最翔实的研究。金光耀等人通过查阅地方志,发现了很多关于知青婚姻的资料,可以补充刘晓萌的研究。虽然有些地方志资料数据不全,难以全面反映农村知青的结婚率,但这些数据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金光耀等人通过查阅地方志,发现浙江知青的婚姻状况明显不同于其他省份。在“农村婚嫁知青”众多的浙江省绍兴县,已婚知青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1978年,绍兴县农村结婚的知青有6000多人,占农村知青的33%。而且浙江省余姚县的知青比例高达19%。另一个独特的现象是绍兴有很多男知青嫁女农民,一般认为是女知青嫁男农民比例高。这种情况根据现有材料无法准确解释,但从地方志中可以找到初步答案。浙江省知青下乡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本省甚至本县安置。金光耀认为,在当地插队没有离家出走的感觉,更容易融入农村社会,建立恋爱关系。此外,绍兴、余姚农村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乡镇经济生活水平差异不明显,这可能是浙江知青婚姻状况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原因。
第四,与知青有关的案件
很多农村知青的刑事案件,在各级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尤其是司法记录、法庭记录、审判记录。这些地方资料的价值和珍贵之处在于弥补了相关档案的不足。
金光耀还对今后利用地方志研究知青史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从地方志中发现被忽略或者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一些已经意识到,但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推广的问题,也可以尝试从地方志中寻找。其次,地方志提供了从区域史角度深化知青史研究的可能性,将研究范围从全国扩展到省、市、区、县。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很大。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地区差异仍然显著存在。所以,同一个国家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并不完全一样,在不同的人群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进一步开展各省区知青史的比较研究。再次,从整体上综合利用省、地、县三级地方志,将传统史学方法与社会学、统治学方法相结合,综合处理知青下乡信息。
(本文已获金光耀教授批准)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刘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地方文史︱金光耀:从新编方志资料看知青上山下乡":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691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