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来源:宁瀛Kale图片/图片
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将面临新一轮的考试——志愿填报。最近各种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开始出现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和AI人工智能填志愿卡卖家。一位志愿卡销售人员说,只要输入分数,就能自动生成志愿表,自动推荐能上的大学和专业,直接给出录取概率。一键举报方案可信吗?
志愿填报App“一对一服务”一上线就售罄。
随着全国各地的高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各类志愿咨询机构持续火爆。天眼查App显示,基于“高考志愿”的搜索结果有2435条,大部分是高考志愿相关的信息公司。从成立时间来看,最长的超过10年,最短的不到一个月。其中,不少企业还申请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专利。比如某教育科技公司的“基于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填报前录取分数线预测”和某网络安全科技公司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考志愿填报”等等。
手机应用商店里也有上百个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app。有app宣称,通过AI智能和大数据功能,结合历年高考成绩和高校录取情况,可以智能计算出学校的录取概率。在电商平台上,提供“大数据分析智能个性化推荐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卡”服务的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从200元到几千元不等。
在某App中,以福建某理科考生615分为例进入咨询。App显示有138所大学有相关专业可供选择,录取概率从6%到99%不等,但App只提供了23所低概率大学的名单。剩下的115个大概率列表需要打开供成员显示。价格方面,会员5小时体验费88元,普通VIP会员518元,“一对一”超级VIP会员7998元。目前这种svip显示器已经卖完了。据这款App的客服人员介绍,超级VIP会员计划由资深老师一对一服务提供,每届数量有限。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
一位北京高考考生家长表示,自己下载了几个类似的app,花了近1000元咨询相关高考信息。但各App的预测信息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信息。只能给你一个大概的概率。“我也知道这些app并不能填写孩子志愿的最终决定,但是看到家长群里很多家长都在用,我就忍不住效仿了。”
催生近10亿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近10年来,报名参加高考志愿填报的企业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新增志愿者相关企业只有6家。2021年,这一数字攀升至788,2022年,高考志愿相关企业2033家。
艾媒咨询6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1.3亿元,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到8.8亿元,6年增长近7倍。2023年,高考志愿市场化付费规模有望达到9.5亿元。未来,随着高考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考志愿付费市场的规模将继续增长。
“钱景”走在前列,甚至腾讯、阿里、百度等大公司也开始“试水”AI志愿服务。
百度是最早进入高考志愿服务的大公司,布局已经比较全面。推出了AI智能阅卷、AI高考档案、AI志愿助手、AI对比分析等多项智能应用服务。百度内部人士还透露,今年由于文心一言、文心一格等人工智能产品的推出,举报系统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
腾讯推出了基于完整算法和大数据的“新高考”小程序,海量用户数据叠加完整AI算法,号称可以为考生报考提供科学依据和更加智能、个性化的高考服务。
阿里巴巴的智能搜索APP夸克也盯上了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不仅推出智能志愿填报功能,还推出线上“同点同去”搜索功能,聚集知名专家学者,为准大学生提供免费志愿填报指导。
大厂来了,但能否真正做到完全个性化,形成基于学生个人画像的精准推荐工具产品,才是关键门槛。
AI不是神器,可以参考,不要相信。
虽然AI志愿者越来越吃香,但是AI给出的建议真的靠谱吗?
以ChatGPT为例,“福建高考物理615分”应该怎么填志愿?ChatGPT回答这个问题的目标高校包括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其实今年福建高考物理排名8000左右。按照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除了福州大学,其他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和排名都比615高几十。
此外,有媒体以江西省应届理科考生和真实高考成绩试了四个app,同一所大学的录取概率完全不同。比如同济大学,四个app显示其录取概率分别为47%、14%、60%、不到1%,最高概率与最低概率相差59个百分点。
“为了得到更数值的答案,我们买了两张贵宾卡对比,结果让我更加崩溃。”今年参加高考的河南考生刘同学和他的家人对选择一个人工智能报告助手充满了期待,但经过一些操作后,他们感到失望。因为除了有保障的学校,能重叠的学校和专业屈指可数,不管是冲击机构还是安全机构。有的是同一院校不同专业推荐的,有的不在同一推荐序列。
一位专门从事数据分析的专家表示,这类软件应用往往通过给用户一点甜头来吸引客户进入消费渠道,从而达到为软件引流的效果。大部分的数据来源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算法得到的答案可能不一样,所以不容易有偏差。
步入理想的大学,是每个学生通宵学习的目标。有人认为兴趣爱好优先,有人认为就业是金标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标准答案,也不需要AI赋能。答案其实就在我们自己心里。
寻找“官方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高考志愿填报”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某志愿者App为例,其用户群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用户群是学生和家长;第二大用户群体是高校;第三大用户群体是教育机构;第四大用户群体是已经进入大学的学长和知名高考志愿顾问,通过进入大学提供咨询服务。
利用家长的焦虑和信息不对称,很多骗子也盯上了高考志愿填报这个环节。据公安部门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权威专家”,声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利用中介或网站、app等。以志愿者身份,引导考生骗取钱财。
一份公安机关的通报显示,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成功携手C9、985、211高校”,“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者组队”。事实上,相关部门从未颁发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个机构所谓的“志愿策划师”,有的是临时招聘的社工,只培训几天就赶去工作,有的是没上过大学的“志愿填报专家”,按照总部培训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很多钱,也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
官网,教育部已发布预警:社会上部分机构或个人通过网络、电话、当面询问等方式,向考生及家长开展高校志愿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欺诈等问题。名单包括谎报内部消息,夸大虚假宣传;谎称有知情人,冒充专家;谎称可以给予精准指导,实际实施诈骗等几种诈骗手段。
据了解,6月22日至28日,“2023高考网上咨询周”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行。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通过书面问答、视频直播等方式,参与为全国考生和家长提供志愿辅导和服务。考生可通过“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相关页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小程序参与咨询周。教育部建议,考生应尽量寻求官方权威志愿指导服务,警惕个人或校外培训机构“高价志愿指导”的诈骗陷阱。
北京教育考试院也提醒考生和家长,要认真筛选各类招生信息,要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各招生机构发布的官方信息为准。不要听信各种谣言,谨防上当受骗,谨防“黑中介”招生诈骗。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财智头条”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全国商报、北京日报、上游新闻等。)
编辑:袁凯
校对:风华
审核:龚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500元买个好前程?AI填志愿是高科技还是智商税?":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5745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