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十日黎明前,李自成和大顺军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北京城。与此同时,多尔衮一方面命令吴三桂部两万人(其中一万为清军)为先锋,阿济格和多铎各统领两万紧随其后,马不停蹄地追击李自成。主要方面却是在考虑如何能收纳人心,特别是得到乡绅地主阶层的拥戴,使得大清入主中原的阻力大为减少。
因为采纳了范文程和洪承畴等的建议,多尔衮对手下一再强调严肃军纪,不得扰民,清军一改往日作风,不少地方县志记载“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无不悦服”。另外多尔衮还在进兵同时,派人前往沿途县城张贴布告,宣布清军严守军纪、安定国家的规定,招纳逃难的百姓返回家乡,恢复耕种生,多尔衮还假借明朝官绅士大夫阶层仇恨大顺军的心理,虚言此次清军日换的战略意图是:“为尔等复君父之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也。”同时告知明朝官民:“官者归来复其官,民者归来复其业,师律严肃,必不害汝。“
当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在向北京追歼大顺军时,派人提前到北京发布布告,要求京师百姓摆设香案、身穿素衣,为崇祯帝发丧。使得京师百姓纷纷认为吴三桂是借兵剿贼、恢复大明的大英雄,马上就要奉太子回京继位了,根本没有想到吴三桂已经剃发降清了。多尔衮意识到如果让吴三桂率先进入北京城,会使形势更加复杂起来,于是以不能给李自成有喘息之机为由,命令吴三桂和阿济格、多铎务必绕城从卢沟桥向西追剿,不准进入北京城。同时让吴三桂以大清平西王的名义发布檄文,要求地方官吏维持稳定,废除大顺法令,准备迎接清军进京。
四月二十四日,多尔衮将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报捷奏章,差人急送盛京,并亲统大军进抵新河驿。二十五日到达抚宁县,知县侯益光率百姓郊迎五里地,多尔衮让他继续担任原职,并用粮食赈济百姓,同时张贴安民告示,清军没有进城,而是当晚在城郊十里外扎营。二十六日晚到达昌黎,二十七到滦州,二十八日到开平,二十九日到玉田、三十日到蓟州,五月一日晚到通州,已经可以遥见北京城的轮廓了。一路上清军都没有进城骚扰,反而是开仓赈济,使得沿途百姓都松了一口气,从内心里把清军和大顺军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五月二日,多尔衮到达北京。当时北京城中的前明官吏和百姓并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他们在城隍庙里为崇祯帝布置了灵堂,大家纷纷前往祭奠哭灵,认为太子朱慈烺马上就要回京即位。于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准备好了銮仪发驾,组织了百官和遗老遗少随卤簿齐聚朝阳门外迎驾。望见远处尘土飞扬,所有的人都跪伏在道路两旁,可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即没有见到太子朱慈烺,也没有见到大英雄吴三桂,等到的却是服饰和语言皆不相同的清军,为首的正是胡服辫发的大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对大家说:”我摄政王也,太子随后至,尔辈许为主否?“说话间满洲正白旗兵在数名关宁军向导下开进城中,不一会清军白色旗帜已经布满城垣。
众人都不禁面面相觑、惶恐不安,百官在惊讶之余,很快就回过味来,接受了清军接管北京城的现实,还有人竟然连忙上劝进表,被范文程告知大清福临帝去年已经在盛京登基了,有些鲜廉寡耻之徒竟一再劝多尔衮乘坐法驾进城,把多尔衮迎接进武英殿,多尔衮下撵后升座接受前明官员和宦官的朝拜,在一片欢呼声中,轻而易举的控制住了北京的局面。
随后多尔衮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下令满城前明官绅百姓为崇祯帝服丧三天,并任命崇祯帝派出的最后一个“代帝亲征”的督师,也就是又投降李自成的大学士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为崇祯帝治丧和追囎谥号,又发布公告,:令在京内阁、六部、督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还宣布”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同时宣布被大顺军夺占的田产土地”归还本主“。同时废除崇祯朝加派的一切增饷,又于五月二十日,下令停止入关后推行的”剃发令“。这些举动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保护了官绅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纷纷主动配合清廷的统治,使得入关不久的清军迅速得以在畿辅和周边府县实现了顺利统治。
李自成带领残兵败将一路向西退逃,五月二日在到达定州附近时,负责殿后的大顺军被清军追上,双方立即展开战斗,大将谷可成阵亡,前明降将左光先足部受伤,已经不能骑马,只得由手下亲兵背着他而逃。
五月三日,大顺军退至保定,“虽钲鼓喧阗,而骑无行列,弧折筈残,人尽阻饥。”讲的就是大顺军沿途撤退的惨象,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稳固的后方基地,对当地百姓的承诺基本都没有兑现,失去了根本依靠,百姓在大顺军没有到达时,就已经纷纷逃避出去了,使大顺军有钱也难以购得粮食,同时大顺军在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等地建立的地方政权,都出现了各种的不稳定的态势。
在一开始大顺军还严守纪律,用银钱向沿途百姓购买食物。李自成为了阻滞前来追击的清军,让担任殿后的部队把“大内锦绮缠挂树上,铸金为瓴甋抛置道右,啖追骑以可欲,少缓须臾,一日夜行三百里。”但这些丢弃的财物并没有阻挡住追兵的脚步,五月八日,清兵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追上大顺军。李自成忙命大将蕲侯谷英督兵阻击,双方在城东展开战斗。大顺军本身就士气低落,加上一路人困马乏,根本组织不起有效防御,很快就又被清军击败,谷英当场战死。
大顺军继续向南撤退,又与清军战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李自成觉得不能一味退守,于是亲自领兵反攻,但再次被清军击溃。李自成也被流箭射中,而且伤势不轻,只得从井陉向西逃进了山西,在固关留下精锐防守,以防清军进入山西。这时追击的清军也因“马困人疲,不能远逐”(109),又需要巩固对京师和畿辅地区的占领,多尔衮下令暂停追击,吴三桂等部五月十二日回到北京外,李自成于是暂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召集溃散的大顺军,退走平阳。
有一些史学家说清军不再追杀大顺军的原因是一个女人挡住了数万追兵,这个女人就是陈圆圆,说李自成逃到真定时,陈圆圆对李自成说吴三桂之所以在后面拼命追杀,就是因为她的缘故,如果放她回去劝说吴三桂停止追击,应该是有把握的,于是李自成将陈圆圆释放,陈圆圆见到吴三桂后真的让追兵止步。这和李自成在逃亡路上诛杀李岩一样,不被正史所采纳,是吴梅村这类文人为了丑化吴三桂和李自成所杜撰出来的。试想当时吴三桂已经隶属阿济格指挥了,他如何能让多铎和阿济格两位亲王听命于他?
当时马士英等拥立的福王朱由崧已在南京监国,由大学士史可法督师江北四镇到河南、山东驻防,准备收复被大顺军所占领的府县。与此同时张献忠也攻占了整个四川,在成都正式建立了大西政权,并准备继续向贵州等地进军。
这时大顺政权在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各地的统治,受到了前明官绅地主组织的的叛乱活动,他们杀掉或驱赶大顺官员,不是向清朝投降,就是和南明建立联系,特别典型的是投降的大同总兵姜瓖,在六月六日带领亲信冲进帅府,经大顺军制将军张天琳和守将柯天相杀死,并于两天后向清军投降,姜瓖五年后再次举起反清大旗,遥尊南明永历帝,后来在清军围困大同时被部下杨威所杀。
面对不断恶化的形势和大片土地的丢失,李自成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从陕西和甘肃等地调集军队,分别命令陈永福等镇守太原、固关、平阳、临汾和卫辉等地,并派刘芳亮带兵镇压榆次、平定、太谷、定襄等地的叛乱,大顺军对这些地区分别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屠城,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滥杀无辜,使得大顺军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李自成六月初返回了西安,这时大顺政权废止了”追赃助饷“制度,开始实行按实际田亩来征收赋税的政策。李自成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就派田见秀统兵攻占了汉中,并收降了了明羌汉总兵赵光远,顺势又攻占了保宁府(今四川阆中附近)。张献忠顿感形势严峻,派孙可望等统兵十万前往抵御,田见秀于是撤回陕西。
李自成在刚进入河南逐鹿中原时,因为宋献策和顾君恩等的劝说,一改往日流动劫掠习俗,对百姓开始施以仁政,借以收买人心,而谋求天下归心,但进入北京城后,觉得天下初定,逐渐将从《资治通鉴》中学到的帝王之术丢到脑后,从山海关开始,又屡次战败,部下不断出现逃亡的现象,便将礼贤下士的面具收起,恢复先前惯用的暴力手段,其凶残和猜忌的禀性暴露无遗,一日他突然问兵政府尚书张第元:“尔家在河北无恙乎?”张猝不及防回答到:“人皆以其为贼官,相屠害”。李自成一听张口中转述的“贼官”两字,勃然大怒,立即将张第元处死。、户政府尚书耿始然因为回复筹措军粮困难,稍微言语上冒犯了他几句就被处死。他又制造铜翷,官吏犯了贿赂之罪,即用翷刑斩杀。小到百姓偷一只鸡便要处死,大顺统治区的百姓都感到十分畏惧。
六月,多尔衮见已经基本巩固住清军在畿辅周边的统治,就派固山额真叶臣率军攻向山西境内,这时南明政权一心想通过和清朝和谈,并天真的提出为清军提供粮饷,让他们绞杀逆贼李自成,然后按照和金国议和的方式,每年“输款”十万两,并割让山海关外土地给清朝,包括阁臣史可法也持相似观点,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清军已经攻占京师和河北全境,山西和山东部分地区,如何会拱手相让?多尔衮写信给史可法,提出要南明朝廷“削号归藩,永绥福禄”。并将南明派来的左懋第使团扣留在北京。
随后多尔衮在七月将进攻山东的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调往西线,与叶臣合力加强攻势,当月多尔衮又召集群臣合议将清朝都城从沈阳搬迁到北京事宜,很多满族官员纷纷反对,认为应该饱掠一番后,返回关外,其中阿济格反对犹甚,多尔衮再次力排众议。用铁腕手段震慑住反对派,于九月将福临帝和太后等一干宫眷迎接到北京,十月举行了定鼎中原、登基继位大典,史称“清世祖”。
十月四日,清军以优势兵力,加上从山东转运的红衣大炮到来清军继续南下攻克了上党(今长治)晋西南地区,,猛攻太原,陈永福抵挡不住,弃城而逃,清军继续南下攻克了上党(今长治)晋西南地区,大顺军被逐出了整个山西地区,陕西直接暴露在清军面前。
随后多尔衮根据形势,决定对李自成和南明同时进攻,十月十九日,一路由“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统领吴三桂、尚可喜等部,经大同和蒙古并会合,进攻榆林、延安,最后攻取西安;十月二十五日,另一路由“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统领孔有德、耿仲明部南下,经山东进入江苏北部,最终目标攻占南京。
与此同时,李自成也得知清军进兵路线,将主力部队集中调往陕北地区,并亲自督师北上抗清。三万多大顺军主动在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市)方向发起了反攻,连续攻克济源、孟县,在离怀庆三十里的柏香镇击毙了清军怀庆总兵金玉和,歼灭清军近两千人。面对河南巡抚罗绣锦的告急奏章不断传到京师,多尔衮也察觉到自己的用兵方略出现了错误,连忙命令多铎暂停南下,转向西进,先击退怀庆方面的大顺军,再攻取潼关,最后和阿济格会合攻打西安,多铎率部刚到怀庆地区,大顺军就已经主动后撤了,多铎马不停蹄的从孟津渡过黄河,直扑潼关。
山海关大败后,李自成虽然不断败退,但还是拥有七八十万军队,管辖着陕甘宁全境和山西、河南、湖北部分地区,还是有实力和清军抗衡的,但他的战略方针出现了严重问题,首先他失去了和八旗兵较量的勇气,战场上只要见到满洲兵,就未战先怯,于是他将所谓生存空间瞄向了原本可以争取共同抗清的张献忠,还准备放弃西安,全师南下夺取南明的江南地区,如此将完全丧失自己经营多年的根据地,重新回到流寇时代,但他打错了算盘,多尔衮不是崇祯帝,绝不会给他有翻盘的机会!
原本准备北上陕北应战阿济格的李自成知道多铎进攻潼关的情报,暂时顾不上陕北方向的阿济格,赶紧从西安和刘宗敏一道统兵三十万前往潼关增援,对外号称“六十万”大军,十二月二十九日,双方在潼关城外展开了激战,刚刚伤愈的刘宗敏首先带兵冲击清军失败,大将刘芳亮也带兵冲向清军防线,还是没能突破,首战失利后,失败的魔咒仿佛一直笼罩在大顺军头上,李自成亲自指挥了几次进攻,也都接连失利,这场双方真正意义上的大决战,以大顺军携数倍优势兵力,却失败而告终。
永昌二年(1645)正月十日,此时李自成得知阿济格部突破榆林,正在向西安推进,被动的将主力全部撤走,以便回防西安,留下巫山伯马世耀带不足一万人来防守潼关,十三日迫于清军压力,马世耀决定诈降,打开城门迎多铎部进城,当晚马世耀派人给李自成送信,密告诈降情况,请李自成率军反攻,里应外合消灭多铎部,不料信使被清军抓获,第二天,多铎假借打猎为名,将马世耀和手下七千将士诱骗到潼关城西南十里地的金盆坡,事先埋伏的清军将七千大顺军将士全部杀害。
潼关失守后,面对多铎部清军,李自成已经无险可守,而负责陕北防守的李过和高一功虽然据榆林死守,但因行军迟缓的阿济格遭到多尔衮的多次训斥,攻占李自成老家米脂后,留下少部分兵力围攻榆林,自己统领主力则绕过榆林,继续向延安推进,从北向南进入汉中地区,这样西安就彻底暴露在清军两路夹击之下,
虽然手下还有近五十万大军,面对不到八万多清军,李自成这时已经鼓不起勇气和清军决战了,决定弃守西安,于正月率领十三万大顺军从蓝田、商洛向河南退却,再进入湖广地区。李自成和大顺政府的仓促撤退,并没有对驻守在陕北、陕南和宁夏、甘肃的各支大顺军做出什么安排,当多铎部进占西安后,这些分支大顺军群龙无首,只得自谋出路,二月大将胡锦率部四万余人向阿济格投降,后来当清军追击李自成后,再次举起抗清大旗,其余各部,特别是前明投降过来的,纷纷改换门庭,真心向清军投降。
在阿济格部随后也进入西安后,多尔衮命令多铎按原定计划转向河南进入江苏北部,攻打南明弘光政权,严令阿济格继续紧追李自成不放。
驻守在榆林的大顺军后营主将李过,和李自成的小舅子高一功商议后,决定弃守榆林,展开绕过汉中地区向西的大迂回路线,在陇东和从甘肃东撤的党守素等部会合,再绕过山南、川北,从清军和张献忠部中间薄弱地区,顺巴山南麓东下,转战上千里,终于在五月初转入湖广地区,因为一路上很多地区都是无人区,消息闭塞,等这十几万大军行军到达荆州时,才慢慢得知大顺军主力的遭遇。
四月,驻守在湖广的左良玉得知李自成率众南来,虽然号称用兵八十万,但畏惧李自成久矣,顿时慌了手脚,找来心腹幕僚商议后,假借接到太子"密诏"赴南京"救驾"的谣言,决定整军东下南京“清君侧”,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长的大小战船,浩浩荡荡地顺江东下了。这时左良玉的病情已经很严重,到九江后,他邀请湖广总督袁继咸进他船中来,从袖中拿出一道密旨,说是皇太子送来的,以此劝袁继咸与自己结盟,谁知袁继咸严词拒绝了他。左良玉的部将郝效忠暗中进入九江城,纵兵抢掠,最后还在城中四处放火。左良玉看着城中的火光,说:“我对不起袁公啊!”当场吐了几升血,这天夜里就死了。各位将领秘不发丧,共同推选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七日,大军东下,朝廷传令让黄得功渡江防守,剿灭叛军,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
阿济格部在河南内乡追上了大顺军的殿后部队,大顺军只能且战且退,李自成逃入襄阳不敢久留,在将襄阳、德安、承天和荆州四地的七万守军全部收拢后,总兵力二十万,在三月下旬武昌避其锋芒。清军兵分两路紧追不舍,接连在邓州、承天、德安、武昌追上大顺军,大顺军接战均失利,清军紧紧盯住李自成的老营死追,大顺军连战连败,全军士气低落、十分恐慌。
李自成于是决定再放弃武昌东逃,在四月下旬退守到江西九江,不想清军当天下半夜就追上了大顺军,攻陷距离九江四十里的李自成老营,先后擒获李自成两位叔叔赵侯李守义、襄南侯李守正,以及李自成的妻妾两人,金印一枚。又抓获汝侯刘宗敏、总兵左光先、军师宋献策。左光先投降清军,被编入镶白旗汉军仍任总兵,宋献策拒不认罪,阿济格觉得他没有什么罪过,于是将他解往京师,“从此卖卜京师,不问世事”。多尔衮知道后也没有为难他。
阿济格又将李自成的叔叔和刘宗敏斩杀于军中,有一种说法,当时吴三桂知道抓住了刘宗敏,就派人请求阿济格将刘宗敏交给他,要将刘宗敏千刀万剐祭奠家人,阿济格说刘宗敏也是条汉子,没有答应,让人将刘宗敏用弓弦勒死了。牛金星在这之前就已经偷偷溜走了,和他儿子牛佺投降了清军,他儿子被委任为黄州知府,而牛金星因为名声实在太臭,清廷实在没有脸面委派他任何官职,宋企郊等人下落不明。。
李自成的部下大部投降了,少部分则逃散了。李自成这时已经知道多铎已经过河南、入安徽,直逼南京,原来东下直捣金陵的战略意图化为泡影了,只带领手下几百名亲兵延咸宁,至蒲圻(今赤壁市),到达通城县,途中遇到手下大将白旺驻地,原来奉李自成命令,白旺从驻地扬武卫(明承天府,今安陆市),移驻武昌,谁知清兵已经攻占武昌,于是暂时驻扎在此地,当时见到皇帝驾到,非常热情接驾,李自成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离开白旺大营,白旺挽留不住,准备分兵两万给李自成护驾,李自成此时深陷困境,加上本身疑心就重,不想成为黄巢第二,就推说身后十万大军就要赶来会合,拒绝了白旺的分兵建议,仓促带领手下三百亲兵离开,五月初逃进了通山县九宫山躲藏起来。
五月十七日,李自成留养子张鼐防守营寨,自己率领二十八名骑兵到山中小月山观察地形时,遇到当地团练武装袭击,寡不敌众,在手下亲兵誓死保卫下,李自成单骑逃脱后,在牛脊梁岭迷了路,见前面有一座“元帝庙”,就进去暂避一会,因为困乏就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谁知竟睡着了,被进庙的村民程九伯和外甥发现,程九伯见此人是独眼,且面目不善,就举起锄头将熟睡中的李自成砸死了,后来回到村里和村民谈及此事。不少胆大的村民和程九伯一起回到了“元帝庙”查看,剥下死者的衣服,发现里面穿着龙衣和怀中金印,又发现死者瞎了一只眼睛,这才大惊,说这是大顺皇帝李自成啊!
因为害怕大顺军的报复,于是村民回村后,所有男丁全部远逃外地。张鼐从逃回的一名亲兵口中得知李自成失踪了,立即带人寻找,并派人到白旺军中调兵清剿九宫山,虽然知道李自成凶多吉少,但也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只得作罢。
后清军阿济格在十天后得报李自成的死讯,就派认识李自成的人去验尸,但因为天气炎热,尸体早已腐烂,无法辨认,故当阿济格将李自成的死讯报到京师后,多尔衮还认为他没有弄清李自成是否已死,就贸然奏捷收兵,将阿济格的亲王降为郡王。
在历史上李自成到底是不是真死在九宫山?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根据当时情况分析,他很有可能是采取假死、隐居的做法,躲避清军的追杀。 对于李自成的禅隐之说,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最有影响的是“石门夹山寺为僧说”。而他自己感到大势已去,则隐姓埋名在石门夹山寺出家为僧,法号奉天玉和尚,因为李自成曾号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奉天玉”即“奉天王”加点,是他隐姓埋名时有寓意的化名。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到湖南石门寻访李自成的梅花百韵诗,而且志不落空,果然得到梅花诗5首。他吟咏品味,认为李自成在夹山为僧,应该是史实。
也有人考证出奉天玉可能是明朝皇族的后代,很有可能就是崇祯帝的次子定王朱慈炯。 这些考证也同样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实际上最早提出李自成为僧说的是一个传闻。据说,湖广举人张淙伯清朝初年进入仕途任云南同知,上任时坐船路过湘西,游访一古庙,与方丈一见如故,谈论治国之道很是投机,于是成了知交。几年后,张琼伯升任江西抚州知府,途中又去此庙探友,那知方丈已经圆寂,只能在他遗像前吊唁志哀。老和尚的徒弟指着方丈的画像说:“大人可知昔日方丈是谁?吾师乃明末威震天下的李闯王耳!当年在九宫山代死者,是吾师部将孙某……这个传闻虽然今天已无法详考,但是,所涉之人有名有姓,所讲之事有板有眼,与有关史实吻合。所以,也不能轻易否定。
另外金庸大侠在小说《鹿鼎记》也据此写出了陈圆圆和李自成、吴三桂的爱恨情仇,还在小说《雪山飞狐》中描写到当年闯王兵败时,身边有胡、苗、范、田四人侍卫。闯王被困九宫山时,派苗、范、田三人出山求援,胡侍卫单独护卫闯王。但援兵未到,敌兵先至,胡侍卫遂以一死卒假充闯王献与清兵,将闯王安置于一隐秘庙中为僧。后来因此发生误会,展开了百年恩怨的故事。 直到今天为止,李自成战败后的结局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要揭开历史真面目,还需找到更有说服力的历史佐证。
不管怎么样,在九宫山以后,年仅三十九岁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再也没有在历史舞台上出现过,可能是后世觉得李自成死得实在有点窝囊,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传说。其实他和崇祯帝都是当时的悲情人物,他们都有机会扭转危局,但都以悲剧落幕!
这个时候多铎部已经攻克了扬州,史可法英勇殉国,清兵因为扬州军民的奋力抵抗,在城破后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扬州十日”惨案!接着渡过长江,南京弘光朝廷弃城而逃,朱由崧在芜湖被清军俘获后押到北京杀害,弘光政权灭亡。
在弘光朝廷建立不久,他们无心组织在黄河以南的对清军防御,而是把攻击目标对准了张献忠,任命樊一蘅为川陕总督,昔日大学士王应熊为兵部尚书衔兼大学士,总督云贵川湘四省兵力,让两人分兵两路向张献忠发动进攻,顺治二年春,南明总兵曾英攻占重庆,其余部队也攻占了綦江、黎雅、叙州等城镇,四川内不少官绅地主纷纷响应南明军队,杀害大西委派在各地的官员,推翻大西的统治。张献忠得知后恼怒异常,认为是四川百姓和他作对,决心用铁腕镇压。
张献忠认为叛乱的主要势力是官绅地主和知识分子,于是在当年十一月,举办了“特科”会试,将各府县的生员五千多人一起集中到成都大慈寺,然后分批带到濯锦桥全部杀害,当月,他还发布“除城尽剿”的命令,派兵到所控制的州县搜捕四川籍贯的百姓,连同成都内的百姓一起屠杀殆尽,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张献忠屠川”的来历,这种胡作非为的滥杀无辜,使得大西政权更加陷入孤立的境地。
清军在灭掉大顺和弘光政权后,多尔衮多次派人前往四川招降张献忠,表示“张献忠前此扰乱,皆明朝之事”,“如审识天时,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叙,世世子孙,永享富贵”。都被张献忠给拒绝了,顺治二年十一月清廷派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带兵进川剿灭张献忠,不想何洛会的军队在陕西受到大顺军余部的牵制,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四川。顺治三年正月,多尔衮又派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偕同吴三桂统领满汉大军,向四川杀来。
十月张献忠的手下将领刘进忠因为不满大西军在成都的滥杀无辜的行为,在豪格进军快到他驻地保宁府(今四川阆中),派手下向豪格送信,表示愿意向清军投降,于是豪格安排刘进忠为向导,一路引导清军攻向成都。张献忠只得放弃成都向北川躲避清军锋芒,豪格部一路尾随追击,史料记载张献忠在放弃成都时,为了笼络住四个干儿子,表示大西江山不会传给自己的儿子,命人“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我读到此处不禁愕然,如果其残忍的对待亲人,那么“张献忠屠川”应该就有些影子了,其凶残程度远超崇祯帝和李自成,有些不敢相信,但著名史学家顾城老师等大多数专家都持此观点。
顺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张献忠带领手下在西充还是不断的屠戮川民,因为四川百姓恨透了大西军,加上有刘进忠等一大批降将带路,清军一路南下的非常迅速。当张献忠在西充的凤凰山大营接到哨兵发回来清军即将赶到的消息,根本就没有在意,认为清军不可能如此迅速,是哨兵谎报警讯。当第二天清晨第二次哨兵传来警讯后,张献忠意识到情况危急,在将信将疑中,决定带人出营在太阳溪边土丘上察看敌情,由于张献忠服装异常鲜艳,十分抢眼,史称张献忠“初不为备,闻兵至,犹以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观之。”
这时清军已经到达对岸,双方隔河相望,刘进忠指着对清军统帅豪格等人说:“此八大王也”,张献忠正准备转回大营时,清将雅布兰用弓箭射出一箭,正中张献忠的额头,另一说法是射中咽喉,张献忠一句话也没有发出来,就死于马下,时年四十岁。
大西军和清军随即展开激战,双方各有损失,后来见清军后续部队到达,余部在张献忠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等的带领下,向重庆转战,击毙南明总兵曾英后,继续经遵义向贵州转战,后来和南明联合抗清,成为抗清的中坚力量,一直坚持到清康熙初年。
大顺军在李自成意外身亡后,由于李自成没有指定接班人,和李自成一同行动的东路大顺军,不少投降了清军,余下的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张鼐、刘体纯、郝摇旗、吴汝义等部,尚有二十万军队,因为群龙无首,虽然抱团取暖。但各不相服,因为缺少粮饷,决定向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投降,但何腾蛟并不相信他们,所以他们时叛时离,逐渐又回到流动作战的局面,田见秀、张鼐、吴汝义被清军招降后杀害,其余刘体纯、刘芳亮、袁宗第、郝摇旗都坚持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在李自成死后仍坚持抗清十九年,才全部被扑灭。
西路大顺军在李自成侄子李锦(原名李过)和内弟高一功的带领下,带领十万大顺军来到荆州后,得知李自成遇难的噩耗,找到李自成夫人高氏,奉高氏为太后,拥立李锦为主,和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商议联合抗清,但南明官员对大顺军以流寇相待,保持相当大的戒心,一直没有谈妥。直到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立朝廷,才力排众议,赐李锦名叫李赤心,封高氏为忠义夫人,大顺军取消了大顺年号,改奉南明为正朔,将西路大顺军部队改编为“忠贞营”,隶属于何腾蛟麾下。后李赤心被封为“兴国侯”,永历帝朱由榔登基后,晋封为“兴国公”,永历四年(1650年)病死。高夫人立其养子李来亨为继承人,继续坚持联明抗清。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缅王为了防备朱由榔君臣,后吴三桂带兵攻到缅甸境内,向缅王威胁索要朱由榔,缅王只得将朱由榔交给吴三桂,次年被吴三桂手下吴国忠用弓弦绞死。
1662年六月在勐腊(澜沧江以西),一直坚持抗清17年的李定国病逝,时年42岁。
1664年清军大举进攻忠贞营最后的根据地茅麓山时,高夫人和李来亨等人为了不被俘受辱,和手下数百名将士集体点火自焚而亡,从此大顺军、大西军和南明抗清力量基本上消亡了!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明挽歌(二十七)一败涂地":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61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