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朱俊平)“在分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期待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努力方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注重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和载体,把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基层银行履职和管理全过程。”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阿坝中支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郑坤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总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部署,人民银行阿坝分行牵头全州金融系统,积极联合阿坝州委、州政府部署扶贫工作,有效创新工作机制,措施精细化,路径精准化,金融帮扶取得良好成效。
践行金融精准扶贫
近年来,人民银行阿坝中支支行“聚焦党建,抓好党建,促进履职”,着力改善民族地区金融服务,先后开展了金融扶贫惠农工程、扶贫金融服务、金融扶贫帮困等工作,履行了为民服务的宗旨。
针对阿坝州贫困人口缺乏产业发展项目、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对接能力弱等问题,阿坝州金融扶贫领导小组积极以支持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为突破口,推动建立金融扶贫的银政合作模式、产业扶贫模式和个人扶贫模式, 并以发展绿色金融为新的突破口,确保金融扶贫的全方位推进,充分增强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带动效应,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的可持续性。
阿坝中支坚持产业扶贫导向,整合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着力解决扶贫领域产业方向选择、金融资源配置、信贷风险保障等问题。在方向选择上,坚持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制定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整合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强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业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与财政资金的有效互动。政府设立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流动资金1.109亿元和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300万元,启动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机制,首批安排贴息资金2000万元。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相互叠加,提高了金融资源在产业扶贫领域的配置能力。在风险保障方面,加强金融互动,设立建房贷款、返乡创业贷款、扶贫小额贷款三个子保险基金,基本覆盖金融扶贫领域的主要风险。截至2017年7月底,三只基金规模分别达到1.54亿元、3000万元和1.69亿元。
针对阿坝州特色产业资源分布情况,阿坝州金融扶贫帮扶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坝州金融扶贫帮扶示范基地管理办法》,明确了“农业(畜牧业)产业化、文化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创业就业”五类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的准入条件、扶持方案和政策保障。通过做好“四个添加”,示范基地将在金融扶贫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是“基地+信贷+再贷款”,以扶贫再贷款支持评定的示范基地,直接发挥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应。自2016年扶贫再贷款设立以来,共投入5.5亿元支持示范基地。二是“基地+信贷+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基地同步完善基础金融服务,特别是涉及服务业的示范基地,优先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不断夯实示范基地发展基础。第三种是“基数+信用+信用”。在基地建设中,坚持“信用先行”,同步开展信用用户和信用村评价,推进信用与信用联动,形成守信正向激励机制。四是“基地+信贷+保险”,为示范基地提供后续保险服务,除普惠性农业政策性保险外,为示范基地提供特色水果等创新型农业保险服务。通过加强保险保障,有效提高“三农”和示范基地抗风险能力。
"我们正在努力推广阿坝金融扶贫模式."郑坤说,人民银行阿坝中支支行64个金融扶贫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2174户,扶贫小额信贷惠及贫困户1.33万户。随着普惠金融的全面推进,“讯通工程”在农村层面的覆盖率达到100%和90.47%,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力营造信用环境,全面开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信贷和信用联动,有效满足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夯实信用建设基石
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扶贫信贷资源投入的重要基础,也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人民银行阿坝中支坚持将信用建设贯穿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采取“六抓”措施,创新推出“信贷+特色产业+信贷”模式,实现了信贷资金向融资优势的转化,实现了信用评价结果与信贷支持、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实施金融扶贫过程中,阿坝州坚持把信用放在首位,创新建立了“党委负总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的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先后成立了州县两级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出台《阿坝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阿坝州旅游文化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阿坝州诚信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阿坝州政府将信用建设纳入县区目标考核,确保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阿坝中支还建立了信用建设片区管理的长效机制。泉州十三个县(市)由行领导牵头,定点联系。2016年以来,联合财政、扶贫等部门对353个贫困村、2376户贫困户和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融资需求进行调查,同步开展评级授信。截至目前,全州贫困户、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分别达到100%、90.1%、42%。全州共有信用乡镇4个,信用村61个,信用用户5627户,“诚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家。
据了解,截至2017年6月底,泉州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33亿元,其中1.68亿元直接用于扶贫再贷款,惠及1.19万贫困户。二是以“信贷+信贷”的方式创建示范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和县域产业发展。截至6月底,共建立扶贫脱贫信用示范基地64个,总投资10.56亿元。信用示范基地直接带动2174户贫困户脱贫,间接带动1.08万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区域信用环境得到优化,不良贷款逐步下降。6月末,阿坝州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31个百分点。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2011年,根据总分行的重要工作部署,人民银行阿坝中支行启动了“迅通工程”,构建了“党委负总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州县“迅通工程”领导小组,各方联动。
2017年,推动出台《阿坝州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及具体方案、财政补贴等相关配套措施。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作为金融扶贫“三大重要支撑”之一,纳入阿坝州委州政府脱贫攻坚重要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时,人民银行阿坝分行认真承担并充分发挥“迅通工程暨惠农支付示范工程”办公室的职能作用,两次组织工作调研督导组对阿坝州13个县(市)进行巡回调研督导, 并督促阿坝州各县按照“一县一策”的原则,完善工作实施细则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讨论机制,做到,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日益优化,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多、更大、更好的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基础金融服务发展,整合各类金融服务资源,加载代理转账、现金汇款、代理支付、换钞、自助验钞、防伪防伪、国库直拨、各类涉农补贴直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代理牦牛保险、农民征信采集、各类金融知识宣传等功能。传统普惠服务与数字普惠服务相结合,普惠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各类需求。扩大农业取款服务点、金融机具等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覆盖电力、通信等条件成熟的行政村。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继续稳步拓展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功能,推进全州银行卡受理机具与业务功能互联互通,不断扩大藏汉双语自助机具覆盖范围,推进“助农银行卡取款服务点”——“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三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渐进式可持续发展,多措并举, 因地制宜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惠农惠民和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2017年6月底,共建立“农撤服务点”2052个,彻底消除了1146个具备电力、通讯等基本条件的金融服务空柏乡(镇)和村;成功创建92个银行卡助农取款示范点、12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17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推动增加藏语提示,实现ATM机藏汉双语提示。共进行小额取现32.32万笔,金额11338.23万元,代理转账18.08万笔,金额3.72亿元,现金汇款895笔,金额119.17万元,代理支付5199笔,金额170.55万元,货币兑换和自助点钞18.32万次,金额826.36万元直接发放退耕还林等各类涉农补贴,金额14671.69万元,国库直接拨付补贴22.796万户,金额12383.43万元。银行开到农牧民家门口,农村金融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全。大部分农牧民不出村就可以提取现金,查询余额。一些农牧民享受到了像县城一样方便、快捷、高效的多元化金融服务,节省了大量成本。仅帮农户取现就节省了1616万元的取现费用,代理牦牛保险节省了100多万元的保险和理赔费用。
“支付环境的不断优化,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更加广泛完善的支付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使用现代支付工具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交通等领域的服务水平、质量、效率和形象。得到了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和评价。”郑伟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农行党建与业务融合,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具体做法银行":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696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