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相信随着互联网消费贷款市场的不断完善,校园贷将逐步回归良性发展,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继续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
诱导高消费,背负高利贷,捆绑身边人...前几年的校园贷乱象,让一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为防控风险,2017年5月,银监会等三部门发布通知,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网贷业务,同时提出加强引导,鼓励合规机构积极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合法合规的信贷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非法校园贷产品重新出现。他们混在正规的消费贷款业务中,打着“创新”的旗号,受虚假宣传诱导,给部分大学生造成“借钱容易”“还钱不难”的错觉,导致过度借贷和消费,使他们陷入高负债的泥潭。
为此,银监会办公厅等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
具体来说,如何在阻断非法校园贷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对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通知中,监管细节在前面。
近年来,随着传播手段的丰富和升级,互联网消费贷款的营销随处可见,一些小贷公司的营销活动甚至走进了校园。为此,《通知》明确,小贷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精准营销。通过营销的制约,在前端最大程度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避免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大学生被诱导。
一方面是针对非法校园贷营销的严格管理,另一方面是针对合规校园贷申请资质的严格审查。通知明确,要严格贷前资格审查,实质性审核认定大学生身份和贷款真实用途。通过确认大学生的各种信息和第二还款来源,既提高了申请消费贷款的门槛,又保证了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能力。
作为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一员,大学生对合理信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样重要。好的先手棋,严格的营销管理,严格的资质审查等手段,都是为了强有力的保护和引导。只有规范的校园金融市场,才能为大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堵“偏门”,开“正门”,相信随着互联网消费贷款市场的不断完善,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合理引导,校园贷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会逐步回归良性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
《人民日报》(2021年3月19日第10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遏止校园贷卷土重来,遏制校园贷":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751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