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公募基金规范透明的运作模式一直被视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标杆。相对来说。私募基金行业“野蛮生长”,私募基金行业欺诈、财富纠纷频发。不过,《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已有三次被冒用,相关基金公司也迅速发布了防范公告。
具体来看,三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南方基金、诺安基金和平安基金。从基金公司发布的公告来看,不法分子诈骗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联系投资者、诱导投资者扫描二维码登录诈骗页面、诱导投资者以相关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员工及其基金的名义登录虚假网站或手机客户端。
年内三起骗取资金案件。
3月20日,南方基金连夜发布《防范以南方基金名义进行诈骗活动》的通知,指出市场上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南方基金、南方基金员工及其基金的名义,诱导投资者扫描登录“知投宝/定投通”等链接,诱骗投资者转账的赌博游戏。假冒网站与南方基金相似:诈骗网站的网址是http://nanfangjj.com,而南方基金的网址是http://www.southernfund.com。
事实上,虽然公开募集基金中冒用名称的案例也不少,但只是近几年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犯罪分子越来越难以得逞。《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首例冒用基金公司名称案发生在2007年3月。截至今年3月24日,已发生155起冒用基金公司或单只基金名称的案件。其中去年有5例,今年已发生3例。
今年3月17日,平安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公司通过舆情监测发现,有投资者声称通过一个名为“花生宝”的APP平台进行贷款,存在高利贷、砍头、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前“花生宝”是基金公司已经成功申请的注册商标,但这个APP平台并非由平安基金运营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诺安基金还发布提示性公告,提醒投资者注意防范不法分子冒用诺安基金名义:存在不法分子冒用诺安基金名义,诱导投资者登录虚假网站(如www.nuoan1.com、www.nuoan6.com、www.nuoan9.com等地网站),从事返现等诈骗活动的情况。
投资者防骗要注意三点。
《证券日报》记者从去年以来的8起资金运用诈骗案例中注意到,相关基金公司不仅在第一时间公布了相关诈骗信息,还提醒投资者提高警惕,识别诈骗等违法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本报记者梳理发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现异常业务或优惠活动需要提高警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基金公司不会通过微信向投资者发送二维码图片或劝说投资者下载基金公司的移动应用(APP),也不会向投资者索要资金等个人信息,更不会举办充值返现等优惠活动。投资者在遇到异常的基金公司业务和活动时,更应提高警惕。
第二,投资者需要官方核实基金公司的真实信息。很多冒用基金名称的案例,诈骗分子大多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网站域名等与相关基金公司类似的信息迷惑投资者。在核实这些信息时,投资者可以到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核实基金公司的注册地址、网站、客服电话等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客服电话核实相关信息。
第三,投资者要提高警惕性和识别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能力。不要轻易拨打所谓的基金公司客服电话或登录其他钓鱼网站。不要通过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图片或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下载相关app或投资相关公司的基金产品。谨防上当受骗。
多家基金公司在发布公告的同时,提醒投资者,如果投资者发现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应主动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投资者一旦被不法分子获知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或遭受资金损失,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联系相关公司操作资金账户。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今年以来已发生3起 冒用基金名义诈骗案例分析,基金犯罪引起的诈骗罪":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6954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