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贵州“喜迎党代会•改革展风彩”亮点之二十二、之二十三

贵州“喜迎党代会•改革展风彩”亮点之二十二、之二十三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编者按:202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贵州也将迎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和深入总结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经验成就,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喜迎党代会·改革展风采”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改革亮点宣传活动,经认真组织筛选并报省委领导审定,从各地各单位报送的190余篇改革亮点或综述文稿中精选出83篇,现通过“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供各地各部门学习参考。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交通运输改革专题组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总遵循,全面落实“三大战略”行动,立足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同步“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成功走出一条“穷省办大交通”的新路子。贵州交通的历史性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的发展格局,正从内陆腹地变为风行天下的开放高地。

一、全面深化投融资“三大创新”。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研究出台关于深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贵州省高速公路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办法、贵州省高速公路工程PPP项目管理办法、贵州省经营性高速公路政府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投融资政策举措,全面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代办制”“包保法”“集中联审”等工作机制,全力推进交通建设项目招商引资,成功吸引20余家省外知名企业进入贵州交通建设市场。二是突出模式创新。继全国首创“BOT+EPC”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后,结合全省高速公路三年会战和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攻坚,陆续推出“BOT+EPC+政府补助”“股权合作+BOT+ EPC”“股权合作+EPC+运营期补贴”、国高省高“肥瘦搭配”整体招商、国高与普通公路打捆招商等多种PPP新模式,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我省高速公路项目57个4508公里,总投资6372亿元,占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总规模的45%。同时,积极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定向开发支持农村公路补短板项目金融产品,在全国率先实施“组组通”硬化路、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等利民惠民项目,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突出渠道创新。成立贵州交通产业发展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交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贵州交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对厅监管交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有效缓解企业到期债务偿还压力。贵州交通融资担保公司实施“通组贷”金融产品,荣获第五届贵州省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一等奖。全方位深化政银企合作,积极通过保险资金债券投资计划、融资租赁、发行中期票据、永续票据、公司债券、融资再安排等方式,优化债务结构,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2017—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6600亿元,特别是2020年以来,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扩大有效投资,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行业投资出现下滑趋势的形势下,全力保持公路水路投资高位运行,近两年平均年度完成投资超千亿元,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全面实施项目建设“三大行动”。一是加快建设攻坚。紧扣全省“三大战略”行动,继2015年“县县通”高速、2017年“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运之后,仍然保持一年一攻坚态势,先后实施了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攻坚、“组组通”硬化路、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等系列攻坚行动,全面支撑贵州迈入“高速平原”时代,极大提升了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一跃成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总里程排全国第5位,与周边5个省份形成24个省际通道;全省普通国省道2.62万公里、农村公路17.3万公里,88个县(市、区)100%通公交车、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四级高等级航道突破1000公里,千里乌江全面复航。二是打造品质工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方式出台《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条例》,全面实施“品质工程”“平安工地”“四好农村路”三大创建行动,健全完善交通建设领域信用评价、监理人员行为准则、项目建设指南、PPP项目质量安全监管等内控制度,积极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进山区复杂条件下特大桥梁、特长隧道、高性能机制砂等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填补国内外多项技术空白,有效实现了项目建设“快”与“好”有机统一。目前,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51座、前10名中有4座在贵州,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贵黔高速鸭池河特大桥、平罗高速平塘特大桥先后荣获素有桥梁专业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习水至正安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群荣获“国际NCE隧道工程奖”。三是保护生态环境。聚焦项目建设和运输服务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加快推广绿色低碳出行,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科技示范工程列入全国科技示范项目,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回收率100%、循环利用率分别达95%、85%以上;全省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区)充电桩基本实现县县全覆盖。

三、全面推进改革试点“两大任务”。一是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功申报并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2020—2025年),及时完成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发展研究、交通运输发展趋势与需求研究、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指标体系研究报告、贵州省出行体系发展研究、贵州省货运体系发展研究5个研究报告,及时推动出台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实施纲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有序推进53项试点任务落地落实。截至2021年,累计完成试点任务24项、完成率45.3%,特别是在投融资模式创新、“四好农村路”“桥旅融合”“路旅融合”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为全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二是加快推进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及时剥离组建全省公路建设养护国有企业,实现9个市(州)专业化养护机构全覆盖,全面开放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加快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区域化养护试点,2021年全省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率达100%,普通国省道区域化养护里程达4489公里,“十三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3位(普通国省干线排名第9位),较“十二五”上升10位,取得“国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聚焦“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申报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出台贵州省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1+4”政策文件和贵州省“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导手册、贵州省农村公路养护指导手册等技术指南,并在全国率先研发省市县三级“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被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纳入资金全链条管理省级信息动态监管平台试点。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美丽农村路”3.2万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3个、示范县17个,湄潭27°茶海路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四、全面提升管理服务“五大能力”。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创新行业“5457”党建工作法,积极在乌江流域65个党支部、16个村(社区)探索实施“千里乌江党旗红·碧水蓝天炼丹心”党建联建共创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货车司机群体党建试点工作,筛查贵州籍货车司机党员678名,组建流动党支部22个、选派22名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通过创新“云学习”“云讨论”“云测评”“云诉求”等线上活动推动“一车多方”结对共建,并配套制定16项关心关爱措施、建立5大诉求通道和出台10余个政策文件,“党管红色方向盘、支部建在车轮上”党建试点得到中组部、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二是强化行业治理。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2021年完成组建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督局及其所属机构,积极推进执法门类融合,聚焦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领域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持续开展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查摆并整改执法能力不强、监督管理不严、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服务不优等问题1149个,依法实施轻微免罚 1903件、减轻处罚520件。全面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全省通办、一次办成”“一窗式”等改革任务,梳理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部门标准化清单125大项172小项,其中将82大项128小项纳入“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清单,省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三是强化交通赋能。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在业内率先建设数字交通创新示范基地和交通大数据行业研发中心,大力推进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智慧交通云”在全省“7+N”朵云中率先建成投用并实现数据融合共享。全省9个市(州)中心城区实现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高速公路收费站移动支付覆盖率100%,“黔通途”APP实现民航、铁路、公路“一站式”出行定制服务。创新研发“通村村”农村出行平台成为交通运输部农村客运智能化应用唯一示范项目。积极培育发展网络货运企业238家、年营业额突破100亿元。四是强化平安交通。建立健全公路技术状况监测体系,大力实施“平安高速”创建,全面开展以长陡下坡路段、桥梁护拦及端头处置为重点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工程,2021年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改造提升防护路段近3000处,修缮缺损隔离设施4416处,新增高清监控设备267处,全省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监控设备覆盖率达100%。大力实施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设、隐患排查治理和危桥改造,五年累计投入139.76亿元,处置公路安全隐患8.92万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686座。大力实施行人违法上高速公路专项整治,2021年会同省公安厅联合开展“排查行人、排查车辆违法停靠上下人”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劝离(返)行人15445人次,纠正违规上下客车51辆、处罚警告45辆。五是强化民生服务。聚焦降本增效,在严格执行高速公路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七座及以下小客车免收通行费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农村产业革命及全域旅游等,相继推行货车普惠、旅游季外省小型客车优惠、ETC打折优惠、差异化收费等利民惠民政策,五年累计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245.62亿元,年均减免金额占年度高速公路通行费总收入的27.3%以上。聚焦创新服务,纵深推进新时代“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行动,积极探索“桥旅融合”、新型服务区建设,创新打造全国第一个“桥梁+服务区+景区”交旅产品“天空之桥”,试点实施乌江、龙宫等4个新型服务区改造项目,全省113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设农特产品直营店(专柜)221个,代销直销特色农特产品3000余种,有效激活路衍经济发展动力。

近年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重大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精神,全省上下重点围绕城镇“五个大提升”“3个100万”“强省会”“三改”,注重“八个强化”,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高度重视,出席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并系统部署了全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和“强省会”行动的主要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路径措施,提出了全力实现城镇“五个大提升”和贵阳贵安加快实现“六个新突破”的总要求。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三改”“强省会”、贵阳“外环高速公路”经济圈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省政协主席刘晓凯率省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团到贵阳调研“强省会”行动开展情况。省委副书记蓝绍敏多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调度“强省会”工作推进和政策落实情况,安排部署“强省会”重点工作。常务副省长李再勇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新型城镇化、“三改”“强省会”和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等工作。其他各位省领导结合分管工作专题研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强省会”工作。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成立省推进“四化”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谌贻琴、省长李炳军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新型城镇化等4个专项组,常务副省长李再勇任新型城镇化专项组组长。成立了省“强省会”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蓝绍敏任组长。省“强省会”工作领导小组、省新型城镇化专项组办公室均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委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建立了省“强省会”工作领导小组、省新型城镇化专项组工作机制。“强省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新型城镇化专项组办公室建立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研判、半年一督导、一年一评估推进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组建了新型城镇化、“强省会”工作专班,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建了“三改”工作专班,省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能职责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三是市州对标落实。各市(州)均成立了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工作专班,召开了市(州)新型城镇化推进大会,制定了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贯彻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精神,安排部署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工作。

二、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政策规划。一是出台重要政策文件。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细化落实措施任务清单》,对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整体部署和系统设计,明确了支持实施“强省会”行动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快编制相关规划。编制实施“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发展规划和遵义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导督促各市(州)编制实施市、县两级“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三是制定配套措施方案。省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责研究制定印发了支持新型城镇化若干财政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四转”工程、城市内涝治理实施方案等65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

三、强化目标导向,推动“五个大提升”。围绕到2025年实现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2%左右的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提升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城镇人口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制定实施《贵州省城区新增常住人口“3个100万”工作方案》,将“十四五”期间贵阳贵安城区、其他市(州)中心城区、县城分别新增100万人的目标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市(州)、县(市、区),并建立考核评估和统计监测机制。预支空间规模4.11万公顷,用于各地城镇开发边界划订,强化空间保障。预计全省新增城区常住人口62万左右,其中贵阳贵安19万左右、其他8个区域性中心城市22万左右、66个县城21万左右。二是城镇品质不断提升。强力推进城镇“三改”。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43万户、完成改造9万户,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17.04万户、背街小巷改造1273条。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新增城市道路431.03公里,建成城市社会公共停车位4.05万个,城市(县城)新增供水规模15.5万吨/日,新增地下管网3500公里,新增5G基站2.7万个、累计5.33万个。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9万套,新建或改扩建100所公办幼儿园,实施40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提质扩能,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756.05万人。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规模5100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04万吨/日;公园绿地新增359.01公顷、改造163.58公顷,建设改造城市绿道151.99公里。三是城镇经济不断提升。不断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城镇创新创业活力,扩大城镇消费,城镇经济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达16.8%。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4.75万人;引进优强企业1641家,市场主体新增70.11万户、总量达到388.71万户。累计认定省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60家。积极开展47个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工作,遵义红军街、茅台镇醉里水街、水城古镇“光影夜经济”等夜间经济聚集区加快建设,建成惠民生鲜超市305家、新增便利店878家。围绕城镇产业发展,在大数据融合、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养老服务、会展服务等8个领域招引项目1323个,合同投资总额2207.3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168亿元。四是城镇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城市建设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和消防安全、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城市(县城)易涝点排查治理力度加大,完成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摸查。完成37个国家垂直系统、27个省直系统与贵州政务服务网整合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医保凭证、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等19类电子证照在全省推广应用。五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6018公里。在播州、开阳等16个县域开展整县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试点。制定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清单,编制实施10个县(市)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四、强化龙头引领,实施“强省会”行动。一是制定并积极落实“强省会”重点任务。出台《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强省会”97项重点目标指标、60项重点工作、21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和120项重大项目。推进“强省会”重点任务取得积极成效。比如,贵阳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贵阳市域快铁西南环线试运行;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国家(贵阳)枢纽节;恒力(贵阳)产业园、比亚迪智能制造刀片电池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与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获批合并转设为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二是加大“强省会”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细化落实措施任务清单》落地落实。清单明确的60项细化落实措施已完成39项、持续推进21项。比如,已出台贵阳市域快铁环线经济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空间专项规划、轨道交通和市域快铁站点及周边土地TOD综合开发利用、贵阳贵安统计协调机制等。争取和安排各类资金300多亿元支持“强省会”。

五、强化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坚持项目为王,建立全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项目库,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滚动接续机制。实施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1385个,完成投资3715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4.2%;新型城镇化累计完成投资6295.73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04.9%。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国家切块下达我省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单列119.67亿元支持存量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争取到中央资金79.92亿元、安排省预算内专项资金24.85亿元支持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

六、强化基金支持,创新投融资方式。一是建立基金工作机制。设立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建立基金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基金工作协调组,协调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工作机制。二是指导基金项目申报。制定实施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项目遴选标准及申报指南,印发投资基金负面清单,指导各市(州)、行业管理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基金项目申报。三是做好项目储备和推送。建立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项目库,在库项目574个、总投资4116.53亿元。建立省新型城镇化投资基金项目市县预审、基金工作协调组办公室初审、省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分别审查、联合审核的“四审机制”,将审核通过的总投资1721.52亿元、申请基金217.9亿元的111个项目及时向基金管理人推送。四是发挥基金放大效应。已有17个项目通过投决、投决金额58.07亿元,已完成基金投放46.26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509.62亿元、基金放大8.8倍。

七、强化综合试点,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我省3批11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体制机制创新,13条试点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可并向全国推广。如:在人才入乡发展机制方面,湄潭县探索外来人才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路径,金花村在组建农民旅游合作社时,允许长期就业居住的外来人才与本村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以每户不超过1万元资金入股并获得分红。在职业技能提升机制方面,清镇市建成职业教育城,强化农业转移人口等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毕业生达3万余人。在创新建设用地入市方面,湄潭县探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在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方面,凯里市引导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市容秩序管理,参与的社会组织达100余个、志愿者队伍达4万余人。

八、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取得实效。一是实施调度通报。对新型城镇化年度目标任务和支持“强省会”措施任务清单实行台账化管理,每月对各市(州)和省有关部门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调度并适时通报,督促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开展督导检查。对相关省直单位和9个市(州)17个县(市、区)开展了调研式监督检查,实地督导有关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三是进行目标考核。制定省有关部门新型城镇化专项目标考核实施方案,纳入省直目标绩效考核,并已完成一、二、三季度及年度考核工作;印发新型城镇化目标考核办法,对市、县两级政府实行年度考核。制定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季度监测实施方案,开展城镇化率监测工作。

来源: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贵州改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贵州“喜迎党代会•改革展风彩”亮点之二十二、之二十三":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7749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