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相关公众投诉网站查询了持牌小额贷款平台的相关数据,发现整体呈上升趋势。30天内对某金融机构的投诉多达354次,累计投诉量高达25412次。30天内一笔贷款的投诉多达259起,累计投诉量高达29357起。某东方金融机构30天内投诉多达1233次,累计投诉量高达49572次。一笔贷款30天有951次投诉,创下64740次投诉的纪录。目前,已完成46,180起投诉,还有18,560起有待解决。
这些投诉大多涉及暴力催收、侵犯个人隐私信息、不联系客服、综合年化利率高等。目前主要投诉原因仍然是暴力催收,其案件投诉明显高于其他投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额贷款平台目前可以说是持牌合规的小额贷款平台,但为何投诉如此之高?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微贷平台投诉率高主要是由于贷后服务外包人员身份不明,恶意利用网络拨号软件拨打骚扰电话,导致当事人及其家人、亲友受到不明身份人员侵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河南的孙女士说,2018年她在某贷款App上贷了款。每个还款日,你贷款的工作人员都会电话轰炸,然后我就想着提前把这个黑贷款还了。借了8000元,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要还1401元,第三期到第十二期要还807元。据计算,你的贷款利率在67%左右。它已经超过了36%的最高国家法定利率。我打了两次你们贷款的官方电话,对方说我签字的时候他们贷款的流程没有问题。我让对方说为什么一期二期要还2800。客服说其中1300多元属于平台费,是跨越国家法定利率的阴阳合同。现在这个账单只能被他们在后台看到。App上看不到。他们想抹去这部分黑历史。我的诉求是国家法定利率之外的利息和服务费退还给我,但是她的诉求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王小姐还告诉我们,2017年到2019年期间,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也在办理个人贷款,某个人贷款违规借给我钱,并以砍头利息、管理费等名义收取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利息。详情如下:
2017年11月19日,你我借给我3000元,收取240元砍头利息;居然拿到了2760元。之后要求我分三期支付利息和管理费,每期1316元,共还款3948元。年化利率158%。2018年2月15日,你我借我6000元。到2018年8月16日,我向你还款7722元,用于支付本金利息和管理费。年化利率为57%。2019年5月30日,你我借我10000元,到2020年5月18日。我是一名大学生,有以上三种贷款。我的一笔贷款违反国家规定借给大学生钱,期间以暴力催收的方式收高利贷。我要求你贷款公司退还超过国家规定的利息(含管理费),共计3500元。此外,这些小额贷款平台委托的第三方平台身份不明,在催收过程中拒绝提供相关资料证明身份。在采集过程中,涉及其他公民的个人隐私行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泄露他人个人信息;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小额贷款外包的第三方平台是指一些专业化的催收公司或数据公司,通常接受小额贷款公司的委托,负责催收或管理其逾期贷款。这些第三方平台通常采用各种手段获取借款人信息,进行催收或信用评估,但在催收过程中,涉及威胁恐吓、恶意骚扰与债务无关的人、收到威胁短信等违规行为。
最重要的是,这些第三方平台在采集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公民的个人隐私行为。他们是否具有相关合法资质和证件,成为金融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他们是否是非法讨债的犯罪分子。遇到这样的催收行为,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第三方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遇到暴力催收等不良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收集证据:如果第三方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遇到暴力催收等不良情况,应及时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邮件等。,以备将来使用。
2.报警:如果第三方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遇到暴力催收等不良情况,可以报警,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求助。
3.联系相关部门:如果第三方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遇到暴力催收等不良情况,可以联系相关部门,如消费者保护组织、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寻求帮助。
4.寻求法律援助:如果第三方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遇到暴力催收等不良情况,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总之,如果第三方平台在催收过程中遇到暴力催收等不良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小额贷款平台的监管,对其贷后服务外包履行监管责任,并对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是否合规进行核查。这是解决目前投诉量居高不下的最好答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额贷款平台怎么投诉,小额贷款公司投诉举报":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9873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