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传统金融机构,持牌消费金融、金融科技公司也积极深入“新市民”领域。近日已有平安银行、大连银行、重庆三峡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
本报记者 李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新市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3亿“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工作如何切入并做好,摆在金融机构面前。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已有平安银行、大连银行、重庆三峡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平安银行更是将“新市民”及相关客群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性客群。
多家银行“跑步”进场
所谓“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进入“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从目前银行涉足“新市民”领域的情况来看,多以推出专属贷款产品为切入口。例如,平安银行针对“新市民”已推出“宅抵贷全国通”等小微贷款产品;重庆三峡银行推出“新市民”专属贷款产品“新渝贷”;大连银行则是出台《大连银行服务新市民18项举措》,其中也包括专属贷款产品等。
具体来看,平安银行宅抵贷全国通锁定“人房分离”场景,调度房产所在地和工作/经营所在地的两地客户经理,共同为一位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异地授信的特点;重庆三峡银行发布产品“新渝贷”具有5秒出额度、1分钟借钱、3分钟到账,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等特征。
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目前平安银行已将‘新市民’及相关客群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性客群,‘新市民’相关服务也作为战略性业务。除了已推出针对性的贷款产品。同时,在减费让利、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满足‘新市民’合理购房需求、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障力度,针对投靠子女的老年人群体,推出平安银行‘颐年卡’等方面均有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并持续满足‘新市民’的合理消费需求。”
博通分析资深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认为,金融机构的服务应切实贴近“新市民”的需求,除了推出专属贷款产品,还有很多其他切入口,例如围绕“新市民”就业培训、租房、孩子上学等方面开发点设计相关金融服务。
持牌消金机构大有可为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持牌消费金融、金融科技公司也积极深入“新市民”领域,例如持牌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推出针对“新市民”的一系列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新市民”需求的场景中。
马上消费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未来将基于建立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逐渐拓展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形成集‘新市民’工作与生活消费为一体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使金融活水服务‘新市民’。”
金融科技公司乐信也于日前宣布服务“新市民”相关举措,包括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等新方式,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连接并服务目标客群,拓宽“新市民”金融客户覆盖面。
同时,3月24日,蚂蚁保联合众安保险上线了意外险产品“灵活工作保”,满足“新市民”与灵活工作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另据微信日前发布的《2021微信支付智慧社保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超1.1亿用户异地缴纳社保。众多“新市民”享受到完善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服务。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新市民”日益壮大,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个较为直观的数据是,消费金融是近距离触达“新市民”的行业。去年,由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的《2021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显示,消费金融用户半数以上集中在25岁至35岁之间,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消费金融用户在5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消费金融业务的覆盖人群和“新市民”高度重合。
“目前来看,所谓‘新市民’其实和此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覆盖的人群是有一定重合度的,此类人群此前也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重点发展的用户群体。”王蓬博说。
“面对‘新市民’金融服务领域,持牌消金机构将大有可为。”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此前,传统金融服务在解决“新市民”金融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意识,对“新市民”关注较少,也没有针对此类客群进行细分,“新市民”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二是缺乏手段,由于一些“新市民”存在本地资产(房产、车产)不足或是就业方式灵活等问题,并不属于传统金融机构眼中的“优质客群”,机构怠于此方面的授信研究与业务开拓,服务水平欠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金融机构抢滩3亿“新市民”金融服务 推专属贷款成银行切入口":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yhdk/334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