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银行贷款 > 从银行的角度说说贷款/垫款业务

从银行的角度说说贷款/垫款业务

贷款/垫款业务

业务分类

贷款/垫款业务是银行现行资产业务中占比最高的业务,也是对银行营收贡献最大的一项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下,贷款/垫款业务依然会长期占据银行营收的大头。贷款/垫款业务按照放贷的对象和方式不同,可以分成零售贷款、对公贷款和票据贴现三大类。

零售贷款,就是发放给个人或者个体经营者的贷款,主要包括:房屋按揭、信用卡、消费贷、汽车贷、助学贷等。零售贷款的特点是:单笔金额小,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率偏高。

对公贷款,顾名思义就是贷款的发放对象是企事业单位。对公贷款的特点是:单笔金额较大,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率和放贷对象的信用等级密切相关。

对公与零售的优劣对比

总体来说,对公贷款的平均不良率要高于零售信用贷款,但是平均收益率反而比零售信用贷款低。如表2. 1所示,零售信用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零售贷款的收益率都显著高于对公贷款。但是,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相比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对公贷款的贷前尽调成本低。银行在放贷之前需要对被放贷的对象进行贷前风险尽职调查,以确定放贷对象的风险级别。这个步骤对于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至关重要。对于对公贷款来说,假设一家公司贷款1亿元,只需要做一次尽调。如果换成零售贷款,每个对象50万元,需要做 200次尽调。所以,对公贷款的尽调成本远远低于零售贷款。

第二,对公贷款可以派生存款。通常企业申请贷款后并不是马上全部用掉,而是为后期项目准备资金。所以,贷款发放后,会有部分资金变成存款,银行又可以用这些存款去放贷。这变相帮助银行扩张了资产负债规模。而零售贷款发放后多数被直接用掉,所以无法帮助银行派生存款。

从银行的角度说说贷款/垫款业务

零售贷款的风险相对较低,主要得益于两点。第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善。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于失信人群的限制越来越多,比如:不能开公司,不能申请贷款、信用卡,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在社会信用体系的约束下,大家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征信报告。第二, 中国没有个人破产保护制度,意味着银行对于个人债务具有无限追索权。 假如你买房断供,银行会没收抵押的房产用于司法拍卖,拍卖所得用于偿还银行本息,不足的部分银行会继续追索。

零售贷款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对公贷款,除了因为信用卡贷款利率较高外,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个人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和银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同于公司对银行有议息的资格,个人通常只能单方面接受银行规定的利率。所以,对于银行来说,零售贷款业务绝对是一块低风险高收益的 “肥肉”。但是,多数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远远低于对公贷款,如表2.2:

从银行的角度说说贷款/垫款业务

在零售贷款中,不同种类的贷款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零售贷款中的房屋按揭贷款,特点就是周期长、风险低、利率低。通常房屋按揭由于有房屋产权做抵押,又有30%左右的首付,所以不良率一直都是银行所有贷款中最低的,一般只有0.3%左右。虽然国内很多购房者都会提前还款,但是基本上也要5-10年才能还清。按揭的利率一般就是基准利率上浮10%~20%,和信用贷款比要低得多。

除了房屋按揭外,其他零售贷款多数是信用贷款,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这些贷款的特点是周期短(多数用于临时周转)、风险高(不良率高于1 %)、利率高(纯信用贷款利率高达10%以上)。

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资金借贷者以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向银行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收取这些未到期的票据,然后按照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付给企业现款。这样当票据要到期时,企业通过偿还票面金额收回票据。假设某家企业A持有一张一年后到期的面值10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但是A现在资金紧张,需要现金周转。于是,它向银行B提出票据贴现,B按照6.383%的贴现利率计算出贴现利息一年60万元,于是B收下这张1000万元的承兑汇票,付给A企业940万元现金。一年后, 企业A还给银行1000万元,银行B将承兑汇票还给企业A。票据贴现中最常见的票据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以票据承兑银行的信用为基础进行的融资行为;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是以票据承兑企业的商业信用为基础进行的融资行为。一般来说,承兑的银行或企业信用级别越高,票据贴现融资就越容易成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从银行的角度说说贷款/垫款业务":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yhdk/490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