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临近,各类网贷公司开始密集行动。这两天北京商报记者接到一个自称是小米随行贷的营销电话。对方表示,小米随行贷考虑到年底消费需求高,推出了专门的降息活动。记者需要当天内操作小米随行贷,对方可以打电话实时解决问题。
小米向星星借款,原来的“小米贷”,现在是星星金融旗下的信贷服务。在业务员的邀请下,北京商报记者尝试了贷款操作,却发现了诸多困惑:在小米的卫星贷款过程中,需要一键同意一揽子个人信息授权。此外,该产品采用了联合贷款模式,小米小贷10%的出资比例也引发争议。
联合贷款的投资只有10%
回应是调整开关
“我们现有的贷款筹集活动有较大的降息幅度空,截止日期只有今天。你今天需要养它……”11月30日晚,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接到一个自称是小米随行贷业务员的营销电话。在业务员的指引下,记者打开了小米随行贷的产品,显示贷款金额为1万元,但在贷款筹集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几次莫名其妙的操作。
在贷款模式上,小米随行贷目前主要采用联贷/助贷模式。以北京商报记者贷款1万元为例,年利率21.6%,贷款期限分为6个月、9个月、12个月三个档次。记者选择对应的期限和贷款额度,一键同意十余项协议,并填写个人工作、联系人、住所等信息后,即可提额。
在操作过程中,不知道为什么,信息审核几分钟后,页面又跳转到初始贷款页面。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重新操作后,发现平台再次提示记者同意相关借款协议,但这次是借款合同。从合同内容来看,主要是中银小金和小米小贷两家公司提供贷款服务,其中中银小金的贷款金额为9000元,占投资的90%;小米小贷贡献了1000元,占比只有10%。
业内对联合贷款并不陌生,但这两年一直在不断规范出资比例。早在2020年底,央行、银监会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此后,2021年初,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再次强调,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当严格执行出资比例区间管理要求,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但自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由此看来,小米后续将面临出资调整。从时间限制来看,调整时间会在一个月以内。
对此,12月2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采访了中银小金和小米随行贷。其中,中银小金回应称,公司目前的出资比例符合银监会要求,考虑到监管要求,已与合作方约定在2022年1月1日前完成出资比例的调整。
小米随行贷也回复称,“合贷业务已经按照监管方向进行了平稳有序的调整和切换。预计从2022年1月起,在单笔联合贷款中,随行贷的投资比例将满足相关监管要求。”
包装信息授权
费解的
小米卫星借用的另一个令人费解的操作是信息授权。
亲测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小米的卫星贷产品需要用户授权的一揽子协议,包括小米贷款人征信查询授权书、西商银行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尹素小金信息查询授权书、小米小金循环授信额度合同、小米小金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个人征信查询及使用授权书等相关协议。
此外,在申请提现的过程中,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进一步发现,除了前述协议外,记者还不得不再次同意中银小金、小米小贷、天星支付公司的相关协议。
其中,协议中提到,借款人应当同意向贷款人的关联公司以及合法保管借款人信息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收集与借款有关的借款人信息。此外,收集的信息还涉及借款人的财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个人经营情况、财税信息、房产信息、车辆信息、基金、保险、股票、信托、债券、互联网金融等投资理财信息和债务信息。
关于一揽子信息授权,小米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此举合理合规,符合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符合行业监管要求,也是行业通行做法。在联合贷款的业务模式下,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我们将根据客户的授权,帮助客户向合作资金方申请信用贷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央行发布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原则上其收集的个人金融信息在信息使用中不得共享、转让或公开披露;此外,自11月1日起,《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以处理为目的的个人信息收集应当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小米随兴对这一揽子信息的授权和相关收集也被业界指出是“合规压力”。
正如易观高级分析师苏所言,一键授权不利于平台真实、详细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各类信息,可能存在少披露、不披露的情况,加剧个人信息面临的风险。
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潘鹤林指出,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可能超出了小额信贷的最低和必要范围。不过,他补充道,“现阶段,对于信息收集,只提出了最少和必要信息的一般原则。哪些信息收集是违法的,还缺乏细节。但是为了与关联方和合作机构同步,这个问题还需要向用户明确表示关联方是谁。用户的授权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
北京闻仲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进一步提到,同意一键授权公司个人信息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规的。同步被授权提供给相关方,可能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知情权和决定权。根据《普通移动互联网应用必备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中对点对点借贷必备个人信息的范围要求,小米用卫星贷采集借款人房产信息明显超出了必备个人信息的范围,不符合法律法规最低限度的必备规定。
对于业界的质疑,小米随行贷进一步回应北京商报今日记者称,“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之前,随行贷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管控检查,做到了合法合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客户申请贷款时,为评估借款人的资质、授信额度和还款能力,降低欺诈或骗贷风险,贷款人本着最低限度和必要性的原则,在客户授权下收集信息,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在“断开直连”的大趋势下
精馏和压力储存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7月,监管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完全“直连”。根据个人征信业务整改要求,平台机构不得以申请信息、身份信息、基本信息、个人画像评分信息等名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个人自愿提交的信息、平台内生成的信息或者从外部获取的信息。,这是必须实现的。
对于“直连断开”一事,小米随行贷并未回应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但在业界看来,小米后续的产品调整任重道远。
“监管部门明确要求‘直连’,信息通过‘小贷-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路径传递。小米卫星贷的关键在于,小贷公司可能会向无关企业提供敏感信息,导致信息传递不可控。”潘鹤林表示,在他看来,小米借星后续,首要关注的是个人隐私保护。要建立信息传递环节,优化征信采集类型,尤其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另外,要注意产品资金来源的透明度。目前信贷资金来源的监管和渗透是大方向。对于复杂的金融联合产品和嵌入式产品,要停止,实施品牌隔离,通过资金来源区分自营、联贷、助贷业务,明确信贷权责。”潘和林强调。
苏指出,小米应加强相关宣传规范,在后续金融营销宣传中向金融消费者如实披露各类监管信息;在个人征信方面,要遵循监管关于“断直连”的规定,将其置于个人征信业务管理的整体框架下,按照“平台-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流程进行整改;此外,要完善服务外包管理制度,审慎选择外包服务商,明确各方权责,避免遇到问题时“甩锅”给金融消费者。
北京商报记者刘思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调查|联合贷出资10%、信息一揽子授权 小米随星借这波操作引费解":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81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