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央行发布31个省市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最新统计数据。与上季度相比,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287.99亿元,环比增长0.51%。2019年以来,这一数据首次呈现上升趋势。专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环比小幅上涨很正常,但小贷行业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场景化是小贷行业的未来,监管机构推动的《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监管规定》将是关注的焦点。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287.99亿元,行业从业人员8.31万人,机构7680家。
贷款余额方面,本季度全国小贷行业较6月末的9240.81亿元增加47.18亿元;较3月末的9272.21亿元增加15.78亿元。进入2019年以来,这是该数据首次呈现上升趋势。
本季度全国小贷行业从业人数和机构数量并没有出现反弹,延续了之前的下降趋势。
与上一季度相比,全国小贷公司从业人员减少了1700人,但仍守住了8万人的关口。
与上季度相比,中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减少117家,环比下降1.51%。与去年同期的8332相比,同比下降7.83%。
小贷行业洗牌的时候,
今年以来,安徽省、吉林省、河南省等多地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清理整顿工作。
5月4日,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省市场监管局、安徽银保监局,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七类”机构的监管和市场准入审核,取消6家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资格。4月22日,吉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表示,将对228家违法违规的小贷公司进行集中还款。1月8日晚间,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连续发布6则公告,取消18家小贷公司试点资格。
9月29日,银监会和央行发布《2019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普惠金融报告》)指出,由于运营资金规模过小,可覆盖客户太少,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小贷公司为了快速实现高收益,往往不注重基层客户的开发、维护和服务,不注重培育自己的商业模式。他们往往偏离“小额分散”的道路,步入简单粗放的类银行模式,瞄准“大客户”和“富人”,与商业银行直接竞争,但其资金成本、利率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无法与商业银行相比。
官网,来自北京小贷行业协会披露,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郝刚在9月18日协会举办的2019年培训活动中也指出,小贷公司现在普遍以房贷业务为主,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同质化。
事实上,全国小贷行业数据下滑的趋势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一季度末到2019年一季度末,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减少了900家,降幅达10%。
同时,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客观。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新三板挂牌的33家小贷公司中,有13家出现净利润下滑,10家出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步下滑。
专家:小贷生存环境依然严峻,本季度贷款余额小幅上升属于正常现象。
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席董事长兼院长贝多光介绍,目前中国有7000多家小贷公司,实际仍在运营的数量更少。“有些公司还有工商注册,但是没有营业。小贷公司的生存环境还是比较严峻的,他们放贷主要靠资本。”
不过,就央行本季度小贷行业数据来看,贷款余额略有回升。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点。
“第一,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的P2P网贷机构严格执行‘三降’。与此同时,大量P2P被雷到或清盘,相当于说他们“放弃”了部分市场空。而一些小贷公司开始填补这些新兴市场空。第二,小贷公司实际上属于区域性金融机构,接受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各地也响应中央号召,支持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帮扶和信贷。作为服务农村金融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参与者,合规经营发展的小贷公司在最近两年享受了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陈文详细解释道。
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车宁看来,本季度贷款余额的小幅反弹更多体现为一种相对正常的波动。但他也认为,总体来看,消费市场的增长是上升的,与之相伴的零售金融业务也是增长的趋势。
“就其本身而言,贷款余额的增加并不算太大”,在专栏作家、金融科技资深观察家毕看来,“第三季度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资金流动黄金期。对于一个以放贷为主的公司来说,第四季度是回款最多的时期。能够反映机构对外放贷规模增加的时间段集中在三季度。因此,本季度小贷行业贷款余额略有增加是非常正常的。”
今年一季度,小贷行业从业人数降至8.72万人,突破9万人大关。不过,最新季度数据显示,小贷行业从业人数虽然持续下降,但并未突破8万大关。对此,毕严光认为,数据反映了市场的一种心理,小贷行业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
陈文还注意到,近年来,在小贷公司中出现了所谓的“使命漂移理论”,一些小贷公司开始偏离“小额分散”的贷款原则,开始类似于银行的客户服务。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按照陈文的解释,“是‘小额分散’的信贷原则出现了问题,即收益如何覆盖成本,纯信贷的风险维度比较高。小贷公司基本只能用自有资金放贷,银行等机构划拨的资金量比较少,而一般监管允许小贷公司1.5倍杠杆。但是大量的小贷公司无法充分利用他们1.5倍的杠杆,因为银行不愿意和他们合作。这类小贷公司只能使用一些漂浮在灰色领域,类似私募债的融资工具。这样一来,他们的融资成本就是两位数了。”
除了融资成本,“小贷公司后期的维护运营成本和人力投入比较大,维持贷款年利率24%。一些纯信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甚至连收入和成本都做不到,尤其是在当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提升的情况下。”因此,从对冲的角度来看,陈文认为小贷公司的“使命漂移理论”是有其基础的。
对于小贷行业,陈文认为,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央行推动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时,根据《普惠金融报告》,监管方将继续推动《条例》尽快出台,为相关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在条例中,小额贷款公司将是重点机构。目前在法律上,小贷公司还没有完全定义为金融机构,身份比较模糊,包括融资渠道比较窄。”从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来看,陈文认为,未来《条例》的出台对小贷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将是一件好事。
对于小贷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陈宁认为在于场景。“线上进一步切入线下,线上线下更加融合。技术上,前期相对粗糙的数据驱动会转向更加注重数据安全,符合监管对数据安全要求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商业化。”
毕也将该场景视为小贷公司未来的出路。“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小贷公司过去最明显的优势是放贷速度更快。未来小贷行业将回归小规模分散的本质,小贷公司可以利用很多场景来完成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大规模零售转型。场景化将是小贷公司未来的优势。”
“要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在金融领域的‘毛细血管’作用,填补空白。小贷公司和银行覆盖的客户群还是不太一样,这也是普惠金融发展需要调整的一个过程。”贝多光肯定了小贷公司的作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2020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我国小额贷款发展现状":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85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